这组蔡锷丧仪照片,是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制的一套明信片,计12张。明信片的背后,是12幅名为“蔡上将丧仪写真”(又称“再造共和蔡公丧仪写真”)的珍贵照片。这些照片,是1916年底蔡锷灵柩从日本运回国时摄下的真实镜头,现在已很难见到。
12幅照片的名称分别是:一、大门牌楼及灵堂;二、新铭轮船码头;三、灵柩上陆;四、各学校学生;五、各队童子军;六、救火联合会商团筹备处及各商业代表;七、本国海军及美国海军;八、挽联;九、像亭遗电亭及命令亭;十、护军使军乐队及陆军;十一、警卫队及孝帷;十二、柩车。这里展示的是其中的5幅。从照片上看,迎送蔡锷灵柩的各阶层人士人山人海,气氛热烈、肃穆;灵堂布置豪华、庄重;挽联高悬、众多;景观非凡。可以窥见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蔡锷的深深怀念和敬意。
蔡锷(1882—1916),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人。在他34岁的短暂一生中,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了云南反清起义,建立了辛亥云南军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二是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期,领导了反袁护国战争,立下了特殊功勋,即所谓“再造共和”。这两件大事,奠定了蔡锷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不朽地位。
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军事家,真诚的爱国者。他不仅以卓越的事功彪炳史册,而且以伟大的人格感召后人。毛泽东曾将蔡锷与黄兴相提并论,视为做人的“模范”;朱德则将蔡锷与毛泽东一起,称为“良师益友”和“指路明灯”。蔡锷克己奉公,操守纯洁,忠心谋国,致死不渝。蔡锷“身后萧条,不名一钱”、“淡泊明志,夙夜在公”,正是他一生操守的生动写照。蔡锷身处清末民初,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难能可贵。不仅在当时为官吏师法,在今天亦值得借鉴。
1916年6月,反袁护国战争结束以后,蔡锷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他被称为“护国军神”、“讨袁名将”,视为“再造共和”的英雄好汉,并被任命为四川督军。但此时的蔡锷已因长期劳累,久病不愈,病情已相当严重,本不打算赴川就任。然而各方面的敦促,使他不得已带疾到成都,于7月29日就任四川督军。蔡锷到达成都之日,全城悬挂国旗,各界人士上街欢迎。一时“万人空巷”。
这时的蔡锷喉头肿痛加剧,声音全失,精神委顿,日夜痛楚,难以坚持繁重的工作。北京政府不得已,批准蔡锷辞职治病。蔡锷在成都仅视事10日,即于8月9日,在总参议官蒋百里、代理副官长李华英、秘书唐等人的陪同下离开成都,经四川泸州,乘船顺长江东下到达上海。然后由上海乘轮船去日本,于9月14日日本九州福冈医科大学医院治疗。
由于蔡锷病情已十分严重,虽经抢救,终无效果,延至1916年11月8日凌晨2时,逝世于福冈医科大学医院,享年34岁。蔡锷逝世前,口授随员,遗电国人四件事:一、愿我人民、政府,协力同心,采有希望之积极政策;二、现在各派意见多乖,竞争权利,愿为民望者,以道德爱国;三、此次在川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佩全(四川督军)、戴戡(四川省长),核实呈请恤奖;四、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国,应为薄葬。这实际上是蔡锷的临终遗嘱,也反映了蔡锷最后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蔡锷的逝世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悲痛,北京政府慑于舆论的压力,决定拨款两万元为蔡锷治丧,追赠蔡锷为上将军,并举行国葬典礼。当时的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派特使袁华运,与随蔡锷去日本的蒋百里等人,护送蔡锷的灵柩,于同年12月5日从日本福冈乘轮船返回中国。
这组“蔡上将丧仪写真”,即为蔡锷灵柩运抵上海时所摄,反映了民初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群众对蔡锷的敬仰……
照片选自“老照片数字资源库”。
关注“老照片”,浏览更多老照片。
标签: 蔡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