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手握百万大军,完全可以与孙中山决一死战,为何选择乖乖退位?

犀牛历史 202 0

溥仪退位的时候才6岁,尚未亲政。就算他亲政了,面对当时的格局,也是一筹莫展。真正决定退位的是隆裕太后,慈禧的那个侄女。但是慈禧死后,大清朝的实际掌舵人,是摄政王载沣,也就是溥仪的亲老子。载沣一度还是蛮务实的,替大清背了不少黑锅。但是政治手腕实在无法与袁世凯这种老奸巨猾之徒相提并论,更别提和慈禧相比了。

溥仪手握百万大军,完全可以与孙中山决一死战,为何选择乖乖退位?

载沣执政时期,同意立宪,但是很清楚地把大清皇帝直接统帅海陆军写在了宪法重大信条里。这说明载沣还是认识到军权的重要性的,但是写进宪法,不等于那些当兵的真的就听溥仪的。实际上当时的大清的军队,除去那些根本打不了仗的2.6万只知道吃饷,不知道干活的八旗;名义上60万也就转业成警察的绿营兵外。真正有战斗力的是从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始的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新军”。到了1911年,新军已经发展成为了19镇(每镇定额12512人,实际上各镇情况都不一样)、18混成协(这个情况就更复杂了,但是标准是2协为1镇)。但是“新军”新在军制和武器上,名义上虽然事后大清的国防军队,但本质仍是听从个人的部曲性质的军队。

溥仪手握百万大军,完全可以与孙中山决一死战,为何选择乖乖退位?

而清朝实际掌握的只有两协禁卫军。2协相当于1镇,大概也就在1万多人。但实际上这1万多人并不能动,毕竟整个京防的最后的底线。真正能动的是驻守京畿附近的北洋6镇新军,也是新军中实力最强的。所以当全国发生任何事情,掌握北洋6镇才是真正执牛耳的事情,其他都是扯淡。而此刻,这6镇军队的实际掌握人正是袁世凯。

溥仪手握百万大军,完全可以与孙中山决一死战,为何选择乖乖退位?

很显然载沣一上台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他对袁世凯说,“你说你年轻的时候腿摔坏了,你回家养腿去吧。”袁世凯啥话都没说,立马卷铺盖回家去养腿去了。但是载沣还是太年轻,把袁世凯赶回去,他也掌握不了北洋6镇(铁良也已经被排挤出北洋第1镇)。因为这支些军队是袁世凯从天津小站一手培养出来的,只知袁世凯,不知道朝廷。

溥仪手握百万大军,完全可以与孙中山决一死战,为何选择乖乖退位?

果然,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南方搞了多次武装暴动,都未成功。所以这中间袁世凯的重要性根本没有得到展示。但是1910年,由于为了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借款,盛宣怀策动清廷将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引发了“保路运动”。于是清廷把湖北的新军抽调到四川去镇压运动去了,结果造成了湖北的空虚。于是意外地发生了“武昌起义”,一时间全国很多省份都开始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以每省1票的方式16票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而心力交瘁的载沣也引咎辞职,回家养老了。

溥仪手握百万大军,完全可以与孙中山决一死战,为何选择乖乖退位?

于是清廷派了载涛(这位爷京剧唱得好,专门留洋学过骑兵马术。后来日军侵华的时候宁愿摆地摊,也坚决不当汉奸,最终结局有点出乎意料的好)去平叛。载涛虽然是军咨大臣禁卫军长官,但是指挥打仗就算了吧。载涛去调动北洋6镇的时候,麻烦来了,他调不动,北洋6镇根本不理他。于是只得腆着脸去请袁世凯,袁世凯一句话就噎住他了,我的腿病还没好。

溥仪手握百万大军,完全可以与孙中山决一死战,为何选择乖乖退位?

结果袁世凯的北洋6镇真的开动去打革命党的时候,革命党就有点扛不住了。说白了名义上是革命党,但实际上都是各省为了自保而独立,都有着小算盘,谁也不会真的拼命。可是袁世凯是个爱算账的人,革命党好剿,但是剿完后,曾国藩和李鸿章的例子都在那摆着呢。于是袁世凯以要军饷的名义不打了,坐等两头开价,谁的价钱诱惑人,袁世凯就打算倒向哪头?

结果很显然还是革命党的价钱比较好,孙中山为了革命,愿意“让贤”,允许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那条件就是让清帝退位。袁世凯哪有捡来的大总统不当的道理?

溥仪手握百万大军,完全可以与孙中山决一死战,为何选择乖乖退位?

溥仪长大后,也曾经一心想恢复祖宗社稷,但是现实非常打脸,在“宗社党”的帮助下,曾经以为日本人是大清的救星,结果去了东北,才发现自己只是个傀儡,日本人借他的名义,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后来日本投降,溥仪也成为俘虏。

溥仪手握百万大军,完全可以与孙中山决一死战,为何选择乖乖退位?

最终在接受新中国改造之后,觉得做一个老百姓是无比幸福且正确的事情。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溥仪手握百万大军,完全可以与孙中山决一死战,为何选择乖乖退位?

标签: 孙中山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