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有趣,我试着来回答一下。
为什么喜欢历史,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在思考,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怎么去,研究历史,可以帮我们找到一些答案。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其含义有三: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2.沿革,来历;3.过去的事实。
中华民族,这里特指汉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这一点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仅在古代就有完备的史官制度,而且有堪称全世界最完备的信史,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长达3700多年,加强炎黄二帝,尧舜禹的传说历史,妥妥的5000年文明史。
先说史官。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夏代就已设置了史官。《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商周时代,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即史的初义是指古代记事之官吏,即史官。金文有"作册内史"、"作册尹"的记录。
《周礼·春官》记载周王室设有五史。
(一)大史 职位很高。新王登基,大史参加策命典礼。王为国家大事有时还会访问大史。如《国语·晋语》载胥臣曰:"文王访于辛、尹(辛甲、尹佚,二人皆周大史)。"有时大史还命令百官规诫王的缺点,如《左传》襄公四年载:"魏绛曰: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箴王缺。"此外,大史还掌记录时事,保管文书等。
(二)小史 秩卑,金毓黻说:在古代史籍中一般称之为"史"。《周礼》云:"凡国事用礼法时,佐大史,掌其小事。"
(三)内史其秩最尊。《周礼》说内史掌策命诸侯及孤卿大夫,掌书王命。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王命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有时,内史还奉王命出使诸侯国,《左传》僖公十六年载:"周内史叔兴骋于宋。"
(四)外史 秩卑,《周礼》云其职务是"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
(五)御史秩卑,又一名柱下史。其职务是掌管图书等。
西周,东周和秦都沿袭了这个制度,汉武帝提倡独尊儒术后,《礼记》被纳入治国方略,被历朝历代尊崇,史官制度也一直沿袭下来,新朝为前朝修史更是成为惯例。如今,我国依然有完备的修史制度,国务院办公厅每年都会发行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这就是本届中央政府记录的当代正史。2005年5月18日总理温家宝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公布《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每20年修订一次。
研究历史有什么用呢,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以史为鉴就是要提醒后人,避免前人的失误和教训,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这套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其中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这本书被宋神宗以后历朝历代当做了皇帝的教科书,这就是研究历史的作用。
回到开头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炎黄子孙从5000年前的涿鹿之野走来,不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宗;我们要到哪里去,炎黄子孙要让民族生生不息,永远站立在世界的潮头;怎么去,以史为鉴,去实践,去奋斗,去开拓,我们民族的使命就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标签: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