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为什么在解放战争的时候选择死守太原,但是在抗日战争时却不死守太原?

犀牛历史 303 0

两方面原因。

一是心态不同。

包括阎锡山在内的大部分国军将领,在面对日军和解放军时,心态截然不同。

具体表现为:

在面对日军时,表现得很谨慎。

说难听点,就是不自信。

说好听点就是有自知之明。经常是一发现日军有合围企图(包括日军没企图,但国军认为有企图等情况在内),就会主动撤退,放弃既有阵地,跑的飞快,不给日军打歼灭战的机会。

淞沪会战和太原会战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阎锡山为什么在解放战争的时候选择死守太原,但是在抗日战争时却不死守太原?

日军攻克娘子关前,阎锡山也是欲与太原共存亡。但他听说娘子关沦陷,日军一个师团已从东面而来,太原有可能被包饺子的消息后,他迅速就下令撤退。只留傅作义的35军守太原。

在阎锡山看来,日本人凶悍,而且还有装备优势。守太原,肯定是守不住的。

他保卫太原的方针,是利用太原四周既设阵地线,实行依城野战,以阻日军前进。待后续兵团到达,再打野战,施行反攻,争取聚歼来犯太原之日军。

但后来,日军在包围太原的同时,阻击各路增援太原的国军部队。

外面的援兵靠不过去,里面的守军出不来。

阎锡山制定的“依城野战”计划,变成了“孤城独战”。

仗打成这样,太原自然是守不住了。

阎锡山为什么在解放战争的时候选择死守太原,但是在抗日战争时却不死守太原?

后来,因为太原没守住,傅作义和阎锡山还翻了脸。傅率部脱离了晋绥军系统。

从种种迹象上,不难看出,阎锡山根本就没有胆量在太原与日军死磕到底。

而到了解放战场,阎锡山的心态就变了。

变得很漂,很瞧不起人。

可以说,解放战场上的大部分国军指挥官,都是这样的心态:瞧不起土八路,认为自己有装备优势,即便被包围了也很有自信。有些人甚至还主动冒进,主动找解放军决战。

比如莱芜战役,国军就主动跑到华野控制区内寻求决战。结果李仙洲的部队全军覆没。

还有孟良崮战役,张灵甫仗着自己部队战斗力强,主动往绝路上跑。听说华野的几个纵队把他包围,他还不仅不慌张,反而非常高兴,说什么:我就是活捉陈毅的诱饵。

结果,整编74师几乎全军覆没。

还有王耀武守济南。一座孤城,军事上没有死守的意义。王耀武也主张放弃,但校长考虑政治影响,硬要他死守。结果,堂堂抗日名将就这么做了俘虏。

阎锡山为什么在解放战争的时候选择死守太原,但是在抗日战争时却不死守太原?

阎锡山决定守山西,原因也是大差不差。

中野主力(原129师野战部队)南下前,阎锡山心里还有点忌惮。但中野南下后,他就自信的一批了——刘邓主力我打不过,难道地方土八路也打不过?

山西大部分地区都被解放军控制,晋军只能龟缩在中大城市。像这种打法,阎锡山其实根本没有赢的希望。但他就是很有自信。

像这种不怕死的表现,在抗日战场上,是很难看到的。但在解放战场上,比比皆是。

结果嘛,十万晋绥军就这么被解放军一点点的收紧口袋,分割包围在了太原和大同。

阎锡山为什么在解放战争的时候选择死守太原,但是在抗日战争时却不死守太原?

但即便是如此,阎锡山也不慌,仍然自信满满的表示,太原粮弹两足,兵工厂可以源源不断的生产武器。且城防工事坚固,修建的各型碉堡近万个,足“可抵150万军队”。

总之,就是抗战时,阎锡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走,断不敢死守孤城。并且日军从北面而来,他往南退就行了。他可以从容撤退。

而到了解放战争时,一方面,解放军对阎锡山是四面合围,阎没地方退。再一方面,阎锡山觉得自己部队战斗力强,不把解放军放在眼里。即便被围了,也认为土八路没有重武器,不认为解放军有能力攻破太原城的铜墙铁壁。觉得只要坚守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来增援老蒋,自己就赢了。所以他才敢死守。

阎锡山为什么在解放战争的时候选择死守太原,但是在抗日战争时却不死守太原?

第二个原因,是阶级立场导致阎锡山对日本人和共产党的态度截然不同。

阎锡山跟日本人,不仅没有旧怨,反而关系还很好。

中原大战失利后,他宣布下野。当时庇护他的就是日本人。

后来他回到山西,重掌大权,也是日本人一路护送的。

虽说为了保地盘,阎在1935年后,对日本人比较敌视。(日军意欲吞并绥远,而绥远也是阎锡山的地盘)

但这种敌视,并不涉及阶级利益。与阶级立场无关。

只要日本人不赶尽杀绝,阎锡山不介意与日本人在山西井水不犯河水。(阎锡山是抗战期间唯一一个与日军见面谈判,并且差点投敌的地方实力派头头)

当然,能赶走日本人,那最好了。阎锡山终究还是不愿意与外人分享山西的统治权。

而对待共军,阎锡山的态度就相当决绝了。

那是一点妥协余地都没有。

1939年,阎锡山主动搞摩擦,以致他与八路军合作组建的山西新军集体出走,约有四个旅的新军脱离阎,加入八路军。

阎锡山气得要死了,然后就开始清洗晋军。

经过一番清洗后,晋军就变成了一支很纯粹的,只效忠于阎锡山个人的“阎家军”。

阎锡山为什么在解放战争的时候选择死守太原,但是在抗日战争时却不死守太原?

抗战后期,阎锡山为了控制晋绥军。还搞出了一个名为“三三铁血团”的组织。

这个组织的骨干有王靖国、温怀光、郝士文等二十几人。这些人在阎锡山的家里一齐歃血为盟,表示不效忠于国民政府,不效忠于任何党派,只效忠于阎锡山一个人。

脱离组织、背叛组织者处死;破坏组织者处死;不服从会长指示及组织决议者处死;泄露组织秘密者处死;侮辱会长者处死;侮辱同志和组织者处死;犯烟、 赌、赃、欺之一者处死。——《三三铁血团纪律》

随后,这个组织从上至下发展。截止到解放战争初期,参加组织的人,高达几万。

手下有这样一班心腹,阎锡山也有了负隅顽抗到底的底气。

1948年10月,太原战役开打。这个时候阎锡山如果起义,建国后,他肯定享受行政三级待遇,至少与程潜、龙云、张治中等人平齐,甚至更高,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或是政协副主席。

但阎锡山态度决绝,一点投入人民阵营的意思都没有。

当年11月,驻守淖马要塞的晋军独立第八纵队司令赵瑞在解放军的猛烈进攻下,宣布战场起义。阎锡山闻后,勃然大怒,当即就下达了“倡议投降者可当场打死”的命令。同时要求各部明天必须汇报官兵思想动态。

阎锡山为什么在解放战争的时候选择死守太原,但是在抗日战争时却不死守太原?

后来,由西北调到太原,协助晋军防守的第30军军长黄樵松决定起义,被阎知道了,阎锡山想都没想,直接就逮捕了黄樵松和派到30军做工作的解放军第一兵团8纵参谋处长晋夫。并把他们用飞机押送南京,交给蒋介石处决。

他真的是一点也不给自己留后路。

为什么阎锡山在面对解放军时,会显得如此死硬,并且负隅顽抗呢?

说白了,就是阶级立场不同。身为统治阶级的阎锡山,与人民注定走不到一起。

早在太原围城之前,中央确实有和平解决太原的想法,还派了一位老先生(阎锡山的同乡长辈)去阎身边做工作。结果阎锡山当场就把人给枪毙了。

阶级立场如此,阎锡山不惜流尽山西人民最后一滴血,与解放军血拼,也不奇怪了。

阎锡山为什么在解放战争的时候选择死守太原,但是在抗日战争时却不死守太原?

而很可笑的是,叫嚣决战的阎锡山,却在太原城破前,带着金银细软和心腹,坐飞机逃到了南京。

这种为了一己之私利,把几十万太原百姓推进了火坑的人,也不知道现在为什么还有人给他翻了案,说他主政山西三十年,颇有建树,总体功大于过。这个说法就很扯了。他的那点成就,与他裹挟山西人民发动战争的行径相比,值得一提?

标签: 阎锡山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