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系能在民国政坛保持影响力那么长时间,最关键的因素除了始终将钢七军牢牢控制在手里,不容他人染指之外,就是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关系始终非常稳定,桂系内部始终非常团结,核心团队始终保持团结。而这种团结中,最重要的就是李宗仁和白崇禧始终配合得非常好,两无嫌猜,一唱一随,声气相求。
其实从共事的时间来说,自从抗战军兴,白崇禧就被国军统帅部征召,到国军统帅部任职去了,之后长期在国军最高统帅部工作,一直到1947年才离开南京,先到国防部九江指挥所,再到武汉华中剿总,离开了国军统帅部。而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人共事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是从1923年算起,到1937年,总共只有14年。这期间,北伐时期两人还有很长时间是分开活动的,并不在一起。
但从国军内部的声望来说,在将领中声望更高的显然是白崇禧,他素有小诸葛之称,足智多谋,从北伐开始,就在国军统帅部工作,抗战军兴之后,更是长期在国军统帅部,所以对国军将领比较熟悉,哪怕是中央军的嫡系,多数对白崇禧的军事水平和能力都是服气的。到淮海战役之前,讨论徐州战区最高统帅的时候,国军将领虽然没有明言,但基本上普遍认为白崇禧是最合适的人选。只是白崇禧认为当时的局面已经无可挽回,所以拒绝就任,直接回了武汉。
而李宗仁自从抗战初期的徐州会战之后,基本上就离开了军队,总体而言处于赋闲状态,官高爵显,但并没有多少实权。抗战时期,徐州会战结束后,先在丹江口,后来又调任天水行营,抗战结束后调任北平行营,虽然名义上职务很高,但在天水行营时下属的部队主要是胡宗南在控制,李宗仁也很识趣,并不插手。在北平行营时,华北战区是傅作义统帅,李宗仁同样并不参与军事指挥。
李宗仁之所以被调离军事工作岗位,并不是因为徐州会战的最终失败,而是他在徐州会战中表现出了超乎国军其他高级将领的能力。首先是他能开诚布公,不排斥地方杂牌军,只要拨归他指挥的部队,都能为我所用,而且出工出力。比如台儿庄战役中,川军和西北军表现相当出色,这是离不开李宗仁对地方杂牌军的信任的。其次则是在徐州会战期间,参战部队近百万,在李宗仁的调度下,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溃败,撤退时也相当有组织,未出现严重的伤亡。这种能力都是国军其他高级将领不具备的。
但也正是他的这两个能力让他成了一个危险的人物。因为他的这种能力意味着,他有能力把本来相互没有多少关系的地方杂牌军统合在一起,并发挥出超常的战斗力,而国军最高统帅部当时的既定方针就是要逐步消灭地方杂牌军,所以李宗仁的这种能力就让他隐隐成了这些本来已经群龙无首的杂牌军的潜在领袖。尤其是东北军、西北军以及刘湘死后的川军,都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如果李宗仁继续指挥下去,就可能将这些部队打造成一支有能力与中央军抗衡的势力。
所以,后来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个人在国军中的状态就逐渐形成了一个规律,一个在中央,另一个必然要被外放。抗战时期白崇禧在中央,李宗仁就长期在外,到1947年李宗仁当选副总统之后,必定要到中央,白崇禧才又争取到了外放的机会。而在抗战时期,白崇禧在中央,李宗仁在地方担任闲职,桂系核心资本第七军则始终控制在他们信任的将领手中,从未放松过。也是因此,在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之后,华中战局吃紧,而华中国军以第七军为主力,所以白崇禧才能被放到华中去指挥。
白崇禧的好处也就在于,他始终知道自己的长项在于军事,搞政治非其所长,所以始终无意取代李宗仁的地位,反而始终尽心竭力的辅佐李宗仁。淮海战役前,白崇禧拒绝出任国军总指挥,原因就在于他认定国军必败,如果他去指挥,那么战败之后就要他来背黑锅。而在战役的关键阶段,他先扣留了黄维兵团的一个军,后来又坚决阻止宋希濂兵团东进救援杜聿明集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认为现在只要让黄埔系将领率领的中央军都被解放军消灭,桂系一直梦想的组织各地方军阀联合政府的机会就来了。
也正是在淮海战役最胶着的这段时间,国军高层内斗愈演愈烈,终于在1949年元旦的时候,李宗仁从副总统备胎转正,成了代总统。而在此之前,李宗仁在北京时期与司徒雷登的交往起了关键作用,让美国同意李宗仁上位来主持和谈,白崇禧则在华中挑唆河南等当时已经被解放的地区的参议员联名通电,支持李宗仁上位,进行和谈。而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缺失,都不可能实现最后换将的目的。当然,如果没有李宗仁在国军其他地方实力派中的名声,这个目标同样不可能实现。
此外,桂系始终能够保持团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桂系虽然实力比较强,但整体而言,势力始终比较小,既得利益也没多少。势力最大的时候,也就是北伐结束时,几乎沿平汉路的湖北、河南、河北到平津一带,都在桂系控制之下,但当时的桂系因为大量招降纳叛,接收了大量原属北洋系的军队和将领,所以凝聚力实际上是下降的。而这种旋起旋灭的膨胀,很快就萎缩了,即使在抗战时期比较核心的第七军和四十六军中,四十六军的地位也在第七军之下。所以,桂系内部始终有一个共识,就是团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只有先实现个人利益,才能保住个人利益。白崇禧在桂系内部也经常强调这一点。
标签: 白崇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