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要有德业,用世要有功业。”
用德行建立的事业是立身之本,而伟大的事业就是名垂青史的资本。民国时期的男人们,他们的事业基地就是战场,将士们出人头地的最佳方式就是投身戎马、建功立业。然而,战场既可以带来轻而易举的荣耀,也会轻而易举地夺去你的生命。
一名战士在勇敢奋战之余最需要做的就是听从领导的指挥,一时的冲动之下,都会使他立马失去生命。韩复榘是民国时期西北军中最骁勇善战的将士之一,但是他的结局却是被蒋介石枪决,年仅四十九岁就失去了大业。
身居高位的人总是会有自己的主张,但若是还有更高一级的领导在指挥着,这些主张便容易变成不合规矩的越权侵犯,即使曾经是最得力的手下,也会引起领导的猜忌与提防,给自己带来无限的伤害。
战将韩复渠1891年,韩复渠出生于河北霸州市,虽然年幼家贫,但是作为私塾老师的父亲还是极尽所能的给韩复榘带去了最好的教育,让他能够写得一手好字,还熟读了四书五经。韩复榘从小的愿望就是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于是十九岁便加入了新民政府的北洋军第二十镇,成了冯玉祥的手下。
由于韩复榘精通四书五经、满腹学识,很快冯玉祥就将他从一名普通士兵升职成了私书生,后来韩复榘更是平步青云成了师长和警备司令,跻身“十三太保”之列。不过由于韩复榘壮志凌云,作为冯玉祥的部下已经无法满足他的野心。于是在蒋先生的招贤之下,韩复榘便率部投靠了他,开始了他山东的大业。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力,有的人选择安安稳稳的平步青云,有的人却不甘如此,想要拥有更广阔的天地,施展更加磅礴的才能。“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没有一条道路是平坦没有崎岖的,但是就算是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也是可以奋力结出成熟的果实,拥有不一样的绚烂。
山东主席韩复榘在来到山东之后,韩复榘为山东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虽然依旧是北洋军阀残忍无道的行事作风,但是在总体的路线上,韩复榘却是刚正不阿的存在着。
教育是一切事业的基本,教育了有作为的后代,未来才会阳光灿烂、充满希望。韩复榘虽然残酷暴力,但是对于戏剧和教育却是拥有独到的眼光。国立山东大学、山东省立戏剧学校等高等院校在就是在韩复榘的支持下创办起来的,一度使山东的在校学生从1929年的五十多万人暴增到了1933年的一百多万,整整翻了一倍。
这样的大业在直接果断的执行下实施的天衣无缝,超强的执行力必须是促成大事业的必备因素,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的人断然是不会在极短的时间里拥有这样的成就的,耽误时间就等同于耽误事情。
枪决韩复榘在山东叱咤风云的韩复榘不仅用暴力政策将烟土鸦片的交易基本杜绝,成了了不起的省主席,在1937年日军攻打山东时,韩复榘还被任命为了山东地区的副司令长官兼军总司令。由于拒绝日本提议,韩复榘的军队随即就陷入了和日军血战局面,在不断的战斗之下,日军损失惨重的同时,韩复榘也无暇自保。
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骁勇抵抗的韩复榘还是没有扛过惨重损失的伤害,自行决定了撤离济南,主动放弃了黄河泰山的天险防线。
“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一次的放弃彻底将韩复榘推向了深渊,日军攻下济南后随即就南下江淮。面对江淮发来的死守泰安的电报,韩复榘只回电“南京不守,何守泰安!”这一句话彻底激怒了蒋先生,“违抗命令,擅自撤离”这个罪名成了韩复榘的枪决罪名。
被枪决的韩复榘没有丝毫防抗的余地,放弃民族气节、放弃山东百姓这两条没有担当的行为足以让他失去拼搏来的一切包括生命。
宁为战场魂,不为投降兵。真正的战士在任何的危机关头之下,都应该将自己的生命作为最小的单位,而战友和民族百姓才应该是最大的。即使最终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灵魂还是被降低了等级,连后代家人也无法抬头挺胸直面流言蜚语。
家人后代之处境韩复榘的一生总共娶了一个妻子和三个小妾,妻子高艺珍是韩复榘年少时的发妻,小妾纪甘青和李玉卿皆为名伶。
高艺珍一生都对韩复榘不离不弃,为他生下了三个儿子,但是大儿子韩嗣燮却在父亲死后由于惊吓不已患上了精神病,在被送入北平的精神病院之后便死在其中。
而二儿子韩嗣烺在改名为韩子华之后便入读中国大学,解放之后就入伍参军,后来更是奔赴朝鲜,参加了抗战,并且还立下了三等功,退伍之后在兰州电力局工作到了退休,最终在2013年去世。
高艺珍最小的儿子就是韩复榘的三儿子韩嗣辉,虽没有二哥哥那么出色,韩嗣辉还是完成了黄埔军校最后一期的学习,在四川解放之后去了西安运输公司工作,也算是安安稳稳的度过了一生。而韩复榘的小儿子韩嗣煌则是小妾李玉卿所生,在清华大学毕业之后便去了华北电力大学做教师,直到2000年去世。
韩复榘的孩子还都算是拥有了功成名就的一生,在那个时代也都拥有着知识分子的高级地位。而韩复榘的两个小妾却都在韩复榘被枪决后另行改嫁,连孩子都留给了高艺珍抚养。一生为韩复榘尽心尽力的高艺珍不仅将四个儿子都抚养成人,还顺便带大了过继来的一个女儿韩嗣虑(高级工程师),直到1956年,病逝于北京,享年67岁。
纵观韩复榘的一生,虽没有拥有功成名就,却也算是名垂青史,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事迹,而他的后人们也没有堕落不甘,依旧充满希望的拥有着成功踏实的人生。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故事显然是少有的,即是真实的发生在了后辈的身上,那也存在着“富不过三代”的常规隐患。不管历史留下了怎样的问题与流言,每一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都有不受争议、争取自我的权力。
人生总是自己的,前半辈子或许还在非议里挣扎,但是后半生的自己绝对有机会来一次大翻身。历史是用来总结和学习经验的,选择接受历史的建议不代表要承受历史的非议,勇敢的重头再来才是最正确的生存准则。无法改变过去,改变未来就成了最好的捷径。
文/史海观复
标签: 韩复榘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