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明:死后多有赞誉的叛徒,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大恨

犀牛历史 145 0

江山如画,风起云涌,乱世纷争,豪杰英雄。每逢乱世,总是会涌现出无数的英勇之士和文坛巨擘,百年前的中国,正值炮火连天的苦难时刻,也是近代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极为活跃和辉煌的时刻。

诸多的思想学说都涌入了紧闭已久的中国大门,革命的火焰也在各位有识之士的努力之下迅速的在华夏大地上燃烧了起来。

但在磅礴辉煌的革命乐章之中,也不乏几段不和谐的音节,粤系军事将领、中国致公党首任总理陈炯明一直都被国民政府看作是革命的叛徒,而他与国父孙中山之间,也曾经爆发过激烈的矛盾,他甚至还被孙中山先生视作生平大恨。

陈炯明:死后多有赞誉的叛徒,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大恨

秀才出身,戎马半生

陈炯明出生于清末时期的广东,21岁的时候中了秀才,虽说那时清王朝已经是将倾之大厦,但能够考取秀才还仍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他在当地也是颇受人尊敬的一位读书人。

维新变法后,全国各地都开始建立起了新式学堂,陈炯明便进入到了新立的广东政法学堂学习,成绩也是一如既往的优异,毕业后他担任了谘议局的议员,一连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的法律草案。

偶然的机会下,他接触到了当时新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一时之间,这个政党所主张的先进思想是他颇为惊讶,虽然一直以来接受的都是封建教育,但陈炯明却很快的接受了先进的革命思想,并且加入到了这个政党当中,开始积极地在广东组织起各种工作。

辛亥革命前后,全国各地的革命情绪高涨,陈炯明也加入到了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当中,并且还担任了敢死队第四队的队长,这位从小饱读圣贤书的文人,拿起了枪杆开始闹革命。

陈炯明:死后多有赞誉的叛徒,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大恨

黄花岗起义

武昌起义之后,陈炯明因为战功卓著且才能突出,被任命暂代广东代理都督。但在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之后,陈炯明十分不满,并强烈反对袁世凯复辟,以宣布广州独立的方式对其进行声讨。

枪打出头鸟,袁世凯杀鸡儆猴,将枪头对准了他,陈炯明狼狈出逃前往了新加坡,但是身在海外之时,他也一直关注着国内的政局,积极联络流散海外的革命人士将力量集结到一起。

在他的积极联系之下,有一批原本的国民政府人士聚集到了一起,并且计划着要另立门户,组建起一个叫做中华水利促成社的组织,这个组织的成立,使得他与孙中山渐生嫌隙,从那之后,两人之间的政治立场便渐行渐远了。

陈炯明:死后多有赞誉的叛徒,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大恨

袁世凯

矛盾激化,愤而决裂

1916年,陈炯明由新加坡返回到自己的故乡广东,将东江地区的驻军势力和当地的民兵组建成了一支队伍,加入到了讨伐袁世凯的斗争。

在这一时期,他与孙中山先生之间的关系维持了短暂的和睦的,他不仅对“护法运动”表示十分的拥护,还听从了孙中山的指示,回到广东将盘踞在那里的桂系军阀打得溃不成军。

而后他便被任命为广东省长兼任粤军总司令,成为了粤系军阀的代表,虽说是军阀,但他却与那些割据一方鱼肉百姓之辈迥然不同。

但在1921年,革命一路高歌猛进即将迎来曙光之时,陈炯明却一改原本积极的革命态度,不仅强烈反对孙中山担任非常大总统,后来更是直接就北伐这一主张和孙中山大吵一架,甚至以辞职为要挟来反对北伐,态度异常的坚决。

陈炯明:死后多有赞誉的叛徒,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大恨

在当时,这绝对是逆潮流而行的,因此他也被视作了反动的力量。在此期间,他屡次对这一场全国性的革命进行明目张胆的阻挠,因此被认定为是大革命的叛徒,孙中山一时之间对其所作所为感到十分愤怒。

两人之间真正决裂,是因为一个身份极为特殊的人物的死亡,这个人就是陈炯明最为信任的粤军参谋长邓铿,同时他也在北伐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职位,负责着后方的筹划。但是就在他结束了外派工作,回到广东的时候,在车站就遭到了暗杀。

当时他的死讯也是震惊国民政府上下,而陈炯明和孙中山二人,都将对方认定为这件事的幕后黑手,因此原本就已经十分紧张的关系便显得更加的岌岌可危了。

陈炯明:死后多有赞誉的叛徒,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大恨

1922年,陈炯明被孙中山免去了三个官职,剥夺了发言权,回到了自己曾经待过的惠州过起了隐居的生活,至此,二人之间的关系正式决裂,孙中山也曾多次公开表达对于陈炯明的批判,将他视作自己生平大恨。

其实他们二人之间最根本的分歧,便是在于政治见解上。

在共同促成了“护法运动”之后,孙中山一直极力主张“中央集权”,建立共和制度但是陈炯明却想要走“连省自治”的路线,这在孙中山看来,和那些刚刚被打倒的北洋军阀,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因此必然无法继续容忍其存在。

陈炯明:死后多有赞誉的叛徒,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大恨

护法运动

毁誉参半,争议颇多

被褫夺官职后,陈炯明回到惠州隐居,陈炯明一直受到各方势力的关注,都希望能够将这股势力纳入到自己的麾下,但是陈炯明却一直拒绝各方的邀约,安静隐居一隅,不为扣在自己头上的叛徒名号进行辩解,也不再过问任何的政事。

历史总是朝着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在陈炯明隐退后不久,粤军的高级将领便密谋发动军事政变,要将孙中山从非常大总统的位置上赶下去。

在听闻这一消息之后,陈炯明深知不妙,连忙致信其亲信即政变的主谋之一叶举,希望能够阻止这次行动,但可惜当时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局面。

陈炯明:死后多有赞誉的叛徒,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大恨

随后,叶举率领其麾下的部众,对总统府发起了炮轰,但在此之前,他其实已经秘密致电通知其逃跑,但要求孙中山遵守曾经的承诺,卸任大总统一职。

而在离开了总统府之后,孙中山并没有直接逃亡,而是登上了军舰,和制造政变的叶举等人正面开战,炮火在那一夜无情的落在广州的大地上,很多无辜百姓因此遭殃。

在事后,陈炯明受到牵连,被看作是这一场军事政变背后的精神领袖,“叛徒”这顶帽子被牢牢的扣在他的头上,这样的结果也印证了他此前的猜测:一旦粤军叛孙,天下之恶皆归于吾。从此他在教科书之中,便成为了一个叛变革命的逆党。

陈炯明:死后多有赞誉的叛徒,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大恨

1933年隐居于香港的陈炯明病逝,有很多学者都开始纷纷研究起他的生平,为他进行平反,一时之间,有很多人认识到,或许他并非是世人印象中那样军阀作风,思想固化的革命叛徒,并且充分对他的才能以及功勋进行了肯定,社会各界也纷纷对其进行悼念。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是复杂而多面的个体,没有人的形象是片面的。那些被写在历史书中,被定了性的历史人物,其实也都拥有着十分立体的性格和复杂的经历,没有哪个人是单纯的好人或是坏人,陈炯明也是这样。

陈炯明:死后多有赞誉的叛徒,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大恨

虽然在国民政府的史料当中,他一直被定义为叛变革命的叛徒,但依旧有很多人对他赞赏有加,多次褒扬他在军事上的能力肯定他曾经发挥过的作用。

站在今人的角度来看,他却是做过违背历史潮流的事情,对北伐造成了阻碍,但他这一生,也曾为民主和进步贡献过很大的力量,他对于国家和故土一直有着十分深切的爱意。

即便是晚年居于海外,也依旧关心着国内,在百年之后,也交代后人要将自己的尸骨带回到故土,永远安息在家乡的泥土之中。

标签: 陈炯明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