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曾有“新中国史学五朵金花”之争论,“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即是其一。这些争论也使得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几乎被新中国每一代人所熟知,而在通常的历史书籍,甚至包括历史教科书上,都清楚的写着“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的出现被视为“萌芽”的标志,另图片源于百度百科,侵权请删)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源于20世纪30年代,是时,多数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如邓拓、翦伯赞、李达),也包括部分非马克思主义学者都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这在当时是被中国史学界所默认的,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确立和外国侵略的结束。既然默认,那为什么会有争论呢?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者们接触的史料、方法越来越多,以及西方思想更加广泛的传入,对这一问题开始产生质疑;另一方面,对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具体问题,如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出现了诸如“宋元说”、“明清说”等各种观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的方式等等也争论不断。但事实上,这些问题仍然属于未解之谜,甚至出现越争论越糊涂的情况。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应该过于纠结这个问题的结果,而要更多去了解这一争论产生的各种积极有益的研究成果。因为争论的需要,不得不着手去研究商品经济、雇佣劳动、早期工业化等等相关的内容,而这些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被大部分学者所认同的。另外,这一问题也一度打破了“西方中心论”,强调历史研究应该回到中国本身等。
标签: 资本主义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