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清朝,很多人会联想到不堪回首的近代屈辱岁月。清朝时期的中国之所以技不如人、落后挨打,主要原因便是因为游牧民族为主体的清朝虽然用武力夺得了中原大地,但文化上却较中原先进文化落后许多。因此为了维护其统治,清朝统治者不惜将国民推向了愚昧的边缘,并且大兴奴化教育,实行了一系列历史倒退意味明显的“落后”政策,如剃发易服、将中原改为牧场、闭关锁国等。
如此自欺欺人的“愚民政策”使得原本领先于世界的中国逐渐落伍,并且在在遭遇人类历史上伟大变革之关键时期表现得迟钝木讷、迂腐不堪。如此夜郎自大的后果也是极其惨重的,被一直以来鄙视的蛮夷之国胖揍不停,被强迫割地赔款,可谓极其屈辱不堪。因此很多人对清朝“误我华夏”之“事实”有着切齿之感。
正是因为对清朝的极度失望,很多人便怀念明朝。明朝作为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不仅很好地继承并发扬光大了中原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更是在明朝末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如若正常发展,明朝的中国很可能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并搭上工业革命的快车,使得国家的发展达到质的飞越,只可惜满清的入主中原使得明朝资本主义萌芽“胎死腹中”。
那么,若无清朝,明朝会不会步入“资本主义社会”的门槛呢?在下结论之前不妨先来看这两个事实。
一、清朝入主中原,曾花了大力气向中原文化靠拢
虽然满清是游牧民族出身,文化较中原落后是不争的事实,但不可否认的是,满清也是最爱学习的一个民族。自清朝入关将李自成赶出北京城,正式入主北京城之时,满清就在文化方面“缴械投降”,并积极向着汉文明靠拢。顺治元年四月三十日,年方七岁的顺治皇帝在摄政王多尔衮的带领下,先在行殿换上皇帝礼服,然后由百官做先导,从永定门经正阳门、大明门、承运门进入皇宫武英殿,正式举行登基大典。
这是大清王朝自建立以来,第一次举行的如是规格的登基大典,而且往后此类型的登基大典又重复了几十次。值得一提的是,此登基大典是由原崇祯朝礼部官员仿照明代皇帝登基礼而制定的。至尊无比的皇帝登基之礼能做到“不耻下问”,其他方面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因此不论是觊觎皇位已久的多尔衮,还是少年天子顺治帝,都曾努力学习中原文化,并花大力气积极向中原文化靠拢。如多尔衮在进京第六天,就下了命令:“在京内阁、六部、督察院等衙门,俱以原官同满官一体办事。”顺治帝在亲政后,统一满汉文武官员年薪,依照汉族礼节接见达赖五世,仿照明制,在内务府外设立十三衙门。
后续的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在充分认清了汉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天下一家对政权稳固性的作用,更是纷纷向汉文化靠拢。如康熙皇帝就针对满清贵族要求的将中原改造成牧场这一倒退意味浓厚的提议坚决叫停,并下令永不得圈地,而雍正、乾隆皇帝更是大力推行“满汉一家”政策,促进了满清对中原文明的积极吸收以及中国多民族的大融合。
由以上事实可知:虽然满清作为游牧民族,本体文化落后,但由于它积极学习中原先进文明,花了大力气向中原文明靠拢,因此它是高度汉化的少数民族。即便出身有异、服装发式不同,但在继承中原文明衣钵并进行传承方面,清朝跟明朝可谓是一致的。
二、中原文化本身难入“资本主义社会”门槛
有人可能会对上文提到的“满清继承中原文明衣钵并进行传承”这一结论嗤之以鼻,因为满清奉行的奴化教育实在与明朝大臣敢与皇帝据理力争的场景差距甚远,但不得不说,奴化教育虽然貌似是清朝的“走偏”,但其本质却是中原文化的精髓体现,而中原文化的这种精髓,恰恰是阻碍国家步入“资本主义社会”门槛的“拦路虎”。
1,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作用。中原文化何时产生?个人偏向于认为是先秦时期,自此之后,个人认为中原文化再没有出现大爆发、高创新的局面,只是局部的“小打小闹”。众所周知,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势衰微,导致中原大地群雄割据、烽火遍野,也正是在这一黄金时期,诞生出了众多的诸子百家思想,比较著名的有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虽然这些思想创始人不同,主张各异,但在主张君主专制制度上却高度统一。
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曾经说,天上只有一个太阳,所以人世间不应该有两个君王。荀子认为两个都尊贵的人不能和平共事,两个都低贱的人谁也不能指挥谁,认为这是“天数”;墨子认为天子认可的民众也必须认可,天子否定的民众也必须否定。至于以追求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法家思想,更是将君主专制置于无比显赫的高度,并强调君要与臣属形成“势差”,如此才能驾驭万民。
君主专制制度为何为这些思想家共同接受呢?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们所处年代生产力低下,环境险恶,因此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制禽兽、服狡虫”。也正是因为群体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方式,依托于等级制度的君主专制制度便应运而生,并沿袭了2000多年丝毫没有改变,并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如明朝废除了存在了千年之久的丞相政策,大大加强了皇权。而在清朝,君主专制趋于顶峰不正是清朝弘扬中原文化的绝佳体现吗?
君主专制制度作为群体活动的集中体现,很显然非常不利于个体经济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从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历程来看,主要还是在民间个体经济充分发展之后,才顺水推舟引导整个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大潮中,而恰恰此时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为了制约资本主义发展的桎梏,为此西方国家先后进行了近乎百年的“资产阶级革命”,结局便是英国实现“君主立宪制度”,法国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由此可见,只有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资本主义的发展才能彻底扫清了障碍。
2,“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作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自古提倡“重农抑商”,认为天下以“农”为本,这为农耕文明的诞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个人看来,农耕文明与君主专制制度可谓完美契合,因为农耕文明存在的前提便是土地,君主有了土地,便可以交由国民进行耕种,便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人一多便可以厉兵秣马,进而可以发动战争抢夺更多的土地。土地不断收容至君主名下,并且通过控制国民饮食、遏制生存的豁口,便可以不断加强君权,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
反之,如果允许可供交换贸易的商业形式的存在,国民便不一定需要通过耕种土地获得生存的资本,也即不一定非得占据土地,如现在,从事农业的人口并不很多。由于商人过于唯利是图、且为此可以做到无国界,显然不利于君主对国民的深度控制,这便为中国古代历代君主和士大夫阶层所唾弃,因此“重农抑商”政策便得以产生。
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前提之一便是商业大发展、商人理直气壮站在历史舞台。为此,西方国家资产阶级在经历了前后百年的努力,完成国家政权的更迭以及商人地位的变革,资本主义社会才算真正来到。毫无疑问,中国古代大力提倡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将商人置于四民之尾,才是阻碍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罪魁祸首,这显然与入主中原的是明朝还是清朝并无直接关系。
结语
由上分析可知,中国古代由于奉行君主专制制度,且大力提倡“重农抑商”政策,将商人置于四民之尾,如此阻碍了具有个体特征明显、交换贸易味道浓厚的资本主义的到来。也正是因为中原文化对资本主义的天然阻碍作用,使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朝,即便没有清朝的入关,明朝仍然不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门槛。况且清朝虽然作为游牧民族,本身文化落后,但其对中原汉文化的学习可谓极其执着,并花费大力气向中原文化靠拢。也正是因为清朝“很出色地”学习了中原文化,深深领悟到了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原文化精髓之一,故而将其弘扬到了历史的至高点。
综上,由清朝学习中原文化很是勤奋,以及中原文化对资本主义的天然阻碍作用这两个事实可知,即便没有清朝,明朝也不会步入“资本主义社会”的门槛。
标签: 资本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