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在改革传统计划经济的过程中产生的。传统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既定历史前提,具有以过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营)经济为基础;经济从属于政治,企业成为政府的附属;排斥市场,计划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强制增长;名义上的按劳分配与实际上的平均分配;短缺经济和封闭体制与自我孤立倾向等体制特征。传统计划经济在新中国建国初期进行战后恢复,并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其在信息和激励问题上有着难以克服的根本缺陷,计划经济靠行政命令集中动员资源进行经济建设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同其他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了严重困难。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迫使人们必须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人们最初尝试在计划经济体制内进行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实践证明,要彻底摆脱发展困境,就必须突破旧有的计划经济框架限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在“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试验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逐渐清晰并最终得到确认。计划与市场的辩证综合的历史逻辑在中国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立和发展得到了实现。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以下体制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政经分开,政企分开;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走出短缺;全面开放,不断改革。由于符合中国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市场与计划辩证综合的历史逻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以来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正因为其是初步建立,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存在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等缺陷。这为下一阶段发展规定了历史任务,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传统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转变,不单单是一个经济问题。从根本上讲,这一转变必然基于并将必然促进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深化。因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的实践基础上对以上问题进行理论反思便显得十分必要并且可能。历史经验和事实表明,“社会主义”并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种样态。多样态的社会主义都可以概括为——主张以某种形式和程度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控制,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
状态的否定,进而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辩证否定,促进人类解放不断实现的发展着的理论、运动和制度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苏联模式为原始样板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本特征的,与资本主义既相互竞争、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追求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处于改革进程中的社会样态。以市场为中心和导向进行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并以此为基础,将自己的影响扩展至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体制,不具有社会基本制度性质,可以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的发展理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重要的论题之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改革举措有效实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保障市场公平竞争;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强化法治保障。(南宫山镇/陈一铭)
标签: 社会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