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叫“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话是宋代大儒朱熹说的,代表了中国人心目中孔子的崇高地位。这话很夸张吗?我告诉你,从文明的角度来说,一点也不夸张。为什么呢?孔子在历史上有这么高的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因为他实现了中华文明的突破。文明的突破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文明的突破?文明的突破就是说一个民族的原生态文化经过几千年的量变,突然在某一历史时刻发生了质变。这个质变是什么呢?就是从特殊的民族文化,升华为普世的高级文明。它不仅对于本民族的历史有意义,而且具有影响全人类的力量。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可以称为文明。文化无所不在,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文化。但文明就不一样了,只有那些对全人类都有普世影响的文化,才配得上叫做文明。德国大思想家雅思贝尔斯发现,大约公元前600到400年这段时间,在欧亚大陆,有几个地方几乎同时发生了文明的突破,诞生了古希腊文明、犹太教-基督教文明、印度教文明,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呢,诞生了中华文明。这几大文明,被称为轴心文明,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为解决人类普遍秩序提供了完整的方案。而且,这几大文明都历经两三千年,对今天的世界依然有巨大的影响。文明的突破,就是思想的突破。它有两个必要的条件:第一,要有完成思想突破的标志性人物;第二,要有实现文明升华的历史环境变化。至圣先师先来讲第一个,人的因素吧。文明的突破不是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一定要有特殊人物的诞生。这在西方叫做先知,比如摩西、耶稣、默罕默德、苏格拉底,而在中国叫做圣人。孔子后来就被尊称为至圣先师。我们知道,孔子生活在春秋。春秋之前就是上古到西周漫长的历史。那时候,古人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天。古人敬畏天,做任何事情都要先祭天,了解老天是怎么想的。到了周代,人们对天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周人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天命常变,天抛弃商朝是因为商纣王暴虐,而天帮助周呢,是因为周文王爱护百姓,有功德。你看,天的意志跟人的行为有了联系,人的能动性开始凸显。周朝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新的社会制度,也就是周礼。孔子不是说“吾从周”吗,他毕生的理想就是让这整个社会恢复到周礼的秩序中。但是,在周朝的末期,原来维系周王朝统治的宗族血缘越来越淡,支持它的制度周礼也就难以维持了。不遵循周礼的诸侯强大起来,并没有受到天命的制裁。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一定要遵循周礼呢?大家已经没了敬畏天这个外在动力,礼的基础就动摇了。这就是孔子面对的社会现实。你听说过的“礼崩乐坏”,就是在说这件事。孔子需要找一个内在动力,用它来挽救溃败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完成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儿,他从礼的背后,发现了仁。孔子通过反思,提出了人的心灵秩序。这就是我说孔子实现了文明突破的原因。仁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仁到底意味着什么?细读《论语》,你会发现孔子根本没有给仁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你知道,周代的人相信礼,礼是一套周公制定的道德伦理规范。那么,仁是什么呢?简单地说,仁就是一个人对道德规范的内在自觉。孔子认同上古以来的天命观。但是在他那里,人们敬畏天,不是因为本能的恐惧,而是因为有内在的自觉。作为一个人,你心里清楚地意识到,天是一个终极裁判,会裁定你的行为是不是符合天的意志。这样,人们就会发自内心地依照天的意志来行动,自然也就会发自内心地遵循礼,遵循社会秩序了。虽然先秦儒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青睐,但是孔子的思想还是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从一件小事上你就可以观察到这种变化。在过去,“君子”指的是贵族,而“小人”呢,指的是平民百姓,这是一组相对的身份概念。到了孔子以后的时代,君子跟小人有了全新的道德含义。君子是指有德之人,小人就是指缺德的人。只以道德论高下,抹平了外在的身份、财富、阶级差异。你不要小看这个转化,其实它表现出一种儒家式的平等观念。西方人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而儒家呢,是“人人皆可为尧舜”,在道德面前,也是人人平等。学在民间刚才我已经讲了,中国的文明突破,除了人之外,还需要第二个条件,就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你想想,为什么不是更早,也不是更晚,偏偏就到了春秋战国,中国发生了“文明突破”?难道之前就产生不了孔子吗?还真产生不了。为什么?像孔子、老子、苏格拉底、耶稣、默罕默德、释迦牟尼这样的“先知”性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反潮流。“先知”的诞生,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身份的独立,另一个是心灵的自由。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产生这样的人。什么样的环境呢?这个环境,要发生颠覆性的变化,经历解体、自由和突破这三个过程。春秋之前,周朝的贵族或者其他文化人,不是依附于君权,就是被贵族豢养。身份不独立,哪里来的心灵自由呢?贵族依附君权,那些文化人呢,为君主和贵族服务,也通通都是官家人。只有到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原有的社会制度解体了。于是,这些贵族和文化人纷纷流落到社会上,像孔子自嘲的那样成为“丧家之犬”,用学术语言说,叫“自由流动资源”。孔子是第一个把“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的人,他是中国第一位老师。在孔子之前,只有国家才能办教育,接受教育的只能是贵族。到了孔子办民间教育,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成才率2.3%!弟子当中,从事什么职业的人都有,像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和孔子一样出来到民间讲学的,还有老子、墨子,和其他更多的文化人。这群人身份独立了,心灵也解放了,可以自由地传播思想。这才出现了百家争鸣,这才产生了文明的突破。现在你一定明白了,为什么中华文明的突破只可能发生在春秋战国。解体、自由、突破,是实现文明突破三个环环相扣的因果链条,在这个时候,刚好都发生了。
标签: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