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圣人评价标准是什么,孔子为何能评为圣人?

犀牛历史 115 0

我们现在都知道,儒家评价圣人有三条标准,即立德、立言、立功。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即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个)。其实,儒家的圣人标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标准变了,圣人也就变了。

孔子在创立儒家思想时植入了圣人观念,把仁德(即达到了“仁”的道德境界)作为圣人标准,并把上古时期的君王尧、舜、禹、汤、文王和武王奉为圣人。

后来,孟子降低了圣人标准,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崇高的道德境界,不一定做过君王,也可以是圣人。在这个标准之下,孔子首先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圣人,伊尹、周公、伯夷、柳下惠都升格为圣人了。

儒家思想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奉为封建正统思想。后来随着佛教东渐和道教兴起,儒家经过了千年之衰,受到了佛教和道家的严重挑战,直到宋代理学家糅合佛老思想,创立新儒学,儒家思想才重新回到封建正统地位。为了适应新的历史发展要求,儒家圣人标准也与时俱进了,从内在道德扩充到外在事功,即从“立德”扩充到“立德、立言、立功”。

“立德、立言、立功”最早见于《左传》,出自鲁国大夫叔孙豹之口,作为不朽的标准,后被理学家引为圣人的标准。

无论老标准,还是新标准,孔子无疑都是圣人。

中国历史上的圣人评价标准是什么,孔子为何能评为圣人?

中国历史上的圣人评价标准是什么,孔子为何能评为圣人?

中国历史上的圣人评价标准是什么,孔子为何能评为圣人?

标签: 孔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