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孔子把《诗经》删的只剩300多首了,是真的吗?被删掉的那些都是什么?

犀牛历史 142 0

从汉代开始一直有一种说法,《诗》的内容原本有三千多篇,是孔子删掉了绝大部分,保留了305篇,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

很多教材中也是如此表述,但实际上关于孔子删没删《诗经》的问题,已经争论了一千多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

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只能说确实经过了孔子的编纂。或者可以这么讲,孔子编纂过的《诗经》是这部作品最成功的版本。

有人说孔子把《诗经》删的只剩300多首了,是真的吗?被删掉的那些都是什么?

“删诗”说法的由来以及质疑最初提出“删诗”说法的,是汉代司马迁。他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如下记录: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司马迁记载,以前的《诗》有三千多篇,孔子以“礼义”为标准,对其进行删减、编录,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诗经》版本,共三百零五篇。

这个观点很普遍,王充、孔安国、郑玄等著名学者都对此深信不疑,明确表示《诗经》是孔子删掉了绝大部分诗歌之后形成的精华版。

直到唐代孔颖达对这一说法产生了质疑,“删诗”的真伪也正式出现了分歧。

孔颖达在《诗谱正义序》中说:

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这个说法很有针对性。

有人说孔子把《诗经》删的只剩300多首了,是真的吗?被删掉的那些都是什么?

孔颖达认为,孔子将三千多首诗删成了三百首,这个删掉的比例大概是十分之九。那么,孔子之前的著作呢?它们里面引用的诗歌很多,应该发现不少不在这三百零五篇中的才对。

但是,如果看一下这些典籍就发现,它们引用的诗歌多数都在孔子编纂之后的《诗经》里,根本就没几首失传的作品。

两千七百多首诗都没几首被引用的?反而是都引用了孔子选出的三百零五首,这个巧合也太大了点。

孔颖达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司马迁所说古诗三千多首的话,根本就不可信。

清代盛行考据学,就相当于现在列数据的方式,赵翼沿着孔颖达的观点,做了一个清晰的数据:

《国语》引诗三十一条,逸诗仅一条。

《左传》中引诗共二百十七条,邱明自行及述孔子之言所引者共四十八条,而逸诗不过三条;列国公卿自引诗共一百一条,而逸诗不过五条;列国宴享歌诗赠答七十条,而逸诗不过五条。从这些数据对比来看,孔颖达所说的“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可谓直击要害。

“删诗说”的时间记载也有问题。

有人说孔子把《诗经》删的只剩300多首了,是真的吗?被删掉的那些都是什么?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里面记载过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师演奏《诗经》的事情,《史记》中同样记录了这个故事。当时演奏的风诗就是现在的十五国风,并且名称都一样,只不过风雅颂的次序稍有差异。

而襄公二十九年,孔子年仅八岁,自然不可能删诗了,而诗歌内容次序又和后世接近,那就自然可以证明,“删诗说”是虚构的。

除此之外,“删诗”的行为也有问题。

《诗经》各国流传,或是民间诉求由采诗人进行整编,写成诗歌上达给政府;或是国家用以飨宴时候的音乐,由官方编纂的。

总之,《诗》的编写是一种政治行为,其权利由政府掌控。

那么,删改《诗》中的内容,应该由官方来进行。孔子在当时可没有后世如此尊崇的地位,他凭什么“删诗”呢?即使他真的“删”了《诗》,列国又凭什么要用他删改过的内容呢?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删诗”一说,极有可能是汉儒对孔子的抬高。

《论语》中孔子对《诗经》的修正反对“删诗”的观点里,普遍认为,孔子对《诗经》做过两方面比较重要的工作。

有人说孔子把《诗经》删的只剩300多首了,是真的吗?被删掉的那些都是什么?

《论语·子罕》当中,孔子明确表示自己对《诗经》进行过整改: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是说,孔子六十九岁那一年,自卫返鲁,对《诗经》进行过编纂,但却并没有说过是删改。后人所认为的“删诗”说,大概就是出自此处。

但如果孔子真的删诗,那大概就是这个时候,那为何之前提及的也是“诗三百”而不是“诗三千”呢?

所以说,这句话的涵义是后人的一种误读。

当时的书籍多用竹帛,较为昂贵,数量稀少;传播也多用笔录,容易出现舛错;在流传过程中,竹简容易散佚,帛书容易丢失焚毁,保存并不完善。即使是国家府库,同样也经常会有虫害、火灾发生,所以典籍的保存并不容易。

就是后来用纸张记录的文献中,经常会出现遗漏、衍文、错简等现象,在战乱年代里更是如此。

所以,孔子在晚年阶段,对诗经进行了修正工作,这就是“乐正”的含义。

除此之外,司马迁的记载有一句话值得注意:去其重。

有人说孔子把《诗经》删的只剩300多首了,是真的吗?被删掉的那些都是什么?

因为当时书籍流传的艰难,难免会有不同的版本,所有的诗歌加起来有三千多首也不奇怪,但其实这“三千诗”之中,有很多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说法,孔子所作的事情就是“消重”。

比如说《河水》即《沔水》,《新宫》即《斯干》,这些作品中有的版本缺句或者多句,有的版本残缺不全或者和其他作品杂糅在一起,或者干脆就是有人假作,孔子将这些内容一一甄别,整理出最有可信力的版本用以流传。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因为引用的本身就是那“三百首”中的内容,只不过是有不同版本罢了。

这就是魏源在《夫子正乐论》中所提出的:

因是以通《史记》之言曰,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凡三百五篇。曰去其重者,谓重复倒乱之篇,而非谓乐章可删,列国可黜也。吾故曰:夫子有正乐之功,无删诗之事,三家之文有同异,则三百之外不尽为逸诗也。这种说法还是非常有可信度的。

有人说孔子把《诗经》删的只剩300多首了,是真的吗?被删掉的那些都是什么?

“删诗”的真伪从唐代之后争辩了一千多年了,并且反对者逐渐占据了上风。

毕竟,孔子时代并没有明确提出“删诗”,汉代才出现此种论调,不信孔子之语反信后人所言,这实在没有道理。同时,越来越多的考证也说明了“删诗”的行为很难成立。

故此,魏源等人所认为的“去其重”说法,是最为合理的。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标签: 孔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