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汉字典籍文化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

犀牛历史 118 0

  汉字典籍文化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

   周 祖 庠

  从2006年起,我们设立了文化节。在文化节这一天,中央电视台对中国的文化作了介绍,似乎对所有的文化种类都作了介绍,唯独对最重要的文化并未介绍。到了今年,中央又开始通过各级政府对各地各种文化进行认定,确立传承人,并拨给保护和扶持经费。也似乎对所有的文化都作了认定,唯独对我们认为是最重要的文化未作认定。

  文化节的设立,说明了我们重新又开始重视文化了,与三十多年前我们革文化的命相比,这的确是令人高兴的事情。然而,以上事实也说明了,至今为止,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也就是说,我们并不真正了解我们的文化。这不能不是一种遗憾!

  那么,什么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呢?我们说:

  汉字典籍文化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

  也就是说,用汉语表达,用汉字记录下来的数千年来以道家、儒家、佛家为代表的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的核心。

  这一文化,有史可据的,始于唐尧、虞舜、夏禹所谓“三代”。这“三代”,就是号称“大同社会”的三代。所谓“大同”,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始共产主义。这个时代文化的核心,就是“大同”思想(共产主义道德)。孔老夫子曾经用极其简炼的语言描写过它: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①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处于文字尚未发明时期,或者是文字虽已创造,但记录当时文化的这些文字资料不易保存,所以至今我们未能发现三代的文献资料。②

  虽然是这样,有关“三代”文化,在后世的文献中依然有不少的记载和反映。如:

  《尚书》中的《虞书》、《夏书》。尚书就是上古之书,“尚”是“上”的通假字;“书”就是记录语言的文字。而《虞书》中的《尧典》,则是纪录唐尧文化的文献。

  周朝经典如《老子》、《周礼》、《论语》等,其中引用或表述这方面内容的也不少。

  这些记载虽然历经沧桑,有的可能已经“层累化”了。但迄今为止,我们尚未发现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它们是伪作;相反,却有不断出土的文物证明它们的真实性。

  同时,从理论上说,任何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形态的反映。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没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必然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文化形态。“共产主义”不是凭空而降的,它实实在在曾在人类社会存在过。“大同”文化,就是它遗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过去我们曾批判“大同”理想,说它是幼稚的、空想的共产主义,只有我们当时搞的才是科学的共产主义;现在事实证明了,大家也明白了,并不是这样。

  夏禹临终,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后代,禅让制自此变成了世袭制。私有制产生了,社会从此进入了有剥削、有压迫的阶级社会。民主社会从此走上了专制社会,剥削阶级文化也因此而产生。

  但我们看到,剥削阶级文化从它诞生之日起,不是一下就取代了“大同”文化(我们可以称它为人民文化),成为垄断者。没有,它从来也没有过。事实是,它们二者长期共存,相互消长,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时期, “大同”文化甚至还占据着一定的优势。

  如被人们称为“后三代”的夏、商、周时期的早期统治者,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等,虽已处于所谓的“奴隶社会”,但他们并未摒弃“前三代”的文化,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将其继承了下来,因而开创了一个小康社会,形成了为后人所称道的“礼乐”文化。这种文化也可以叫作“小康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出现了,为了夺取最高权利,他们频繁发动战争,“礼坏乐崩”,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朝不保夕。这时出现了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等一批知识精英,他们利用统治阶级要争取民心及封建军阀的政治统治空隙,发表自己的理想,造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前所未有、后难续继的丰富灿烂的经籍文化。这文化的主要趋向,就是“克己复礼”——再创“小康”社会、“小康”文化。

  大家所熟悉的《诗经》、《楚辞》等优秀文学作品,就是“小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汉以后,封建制度日趋成熟,与之相应的文化也应运而生,这就是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所创立的新“儒”家文化。我们这里要强调,这里的儒术,和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已有本质的不同,它是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服务的,而这恰恰是孔子终身所反对的。它也不仅仅是曲解儒家,也曲解道家、法家等。我们把这种文化,称为“复合‘儒家’”文化,自此,它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历代统治者虽对其有所变更、有所发展,但万变不离其宗,本质没有变。

标签: 道家典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