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当皇帝时,难道就没有人反对吗?

犀牛历史 123 0

王莽篡汉是大一统王朝历史上第一桩由外戚、权臣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靠赢取了人心后取代衰弱王朝的案例,给以后的历史留下了一种比较另类且损失更小的模范,照这样来看,曹丕、杨坚还得叫王莽一声祖师爷呢!

虽然后世对于王莽篡汉的评价是一片倒的杯葛和谩骂,可是在当时,王莽取代汉朝的时候还真是没遇到过什么阻碍,最出名的大概还是老太太王政君摔玉玺的那次。为了阻止王莽,身为王莽姑姑兼汉朝太后,在侄子要求其交出传国玉玺时,王政君毅然站在了婆家这边,拒绝交出玉玺还往地下就砸,给磕掉了一个角。

当然这也没阻止王莽拿走玉玺并用黄金把缺口补上,然后继续改元称制,做他的新朝皇帝去了。可是据史书记载,王莽从独揽大权到做假皇帝再到真皇帝的日子可是足足过了八年啊,在这段时间除了他自己的儿子和姑姑之外,看出王莽狼子野心的人其实也不在少数,可他依旧顺风顺水,这又是怎么原因导致的呢? 我认为王莽之所以能够篡位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赢取了天下民心,当然他最后失败的原因也在于此。

王莽当皇帝时,难道就没有人反对吗?

基本上每个王朝的兴替都离不开天灾人祸四个字,王朝影响力减弱最后被人趁机而入,而西汉末年恰好就处在这样一个节点 西汉从汉武帝变法之后,到汉宣帝刘询时期达到鼎盛,在宣帝之子刘奭继位后,西汉王朝的局势江河日下,刘奭为人性格软弱,尊儒柔仁,对老师和臣子的劝谏大多还是能听得进去的,有过重用奸臣石显的过失,也有过修好匈奴,轻刑节俭的德政,总的来说还是一位好皇帝。

可是好皇帝不代表能做事,刘奭性格好,可这也决定了此人耳根子软的同时也因循守旧,即使他对于当时西汉王朝的弊端已有所了解,可是进行变法随之而来的压力和负担,使得刘奭只能规规矩矩地做皇帝,不敢贸然对朝廷的制度做出任何改变:

当时西汉王朝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土地兼并而导致的贫富悬殊,平民无田可种,豪门大户隐瞒财产刻意逃税,国家财政税收急剧减少,虽然汉武帝时期进行了一次私营改国营的变法,但那是在商人身上开刀,靠摄取商人的财富来充实国库,对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土地制度并没有任何修改;汉朝是历史上少有的允许土地私有化的朝代,土地自由买卖是可以的,如此一来势必导致豪强地主们以各种手段强行收取下层贫农的土地,结果就是占人口大户的平民土地越来越少,而上层建筑的土地越来越多,这些国家也都是不管的。或者是没有下大功夫去管;另外汉朝是一个全民皆兵的时代,男子一般成年后就得负担各种徭役,从二十三岁到五十六岁都要服役,而且自汉武帝之后,汉朝对匈奴的战事愈加频繁,百姓的徭役是不可能按照正常情况实行的,经常会出现男子在外未归,地里小麦只能靠家中的女性去收的情况,而在家庭可种田减少且主要劳作力还得出外承担劳役的情况下,百姓日子逐渐贫困是必然的。虽然汉朝中期的赋税是“三十而税一”,税收占百姓收入的三十分之一,比起三代秦朝时期的“什一而税”来说,也属于薄税了,可是在西汉中后期,国家大部分土地都为大地主豪强所占,农民们只能靠种他们的土地来维持生计。

王莽当皇帝时,难道就没有人反对吗?

这样一算起来,农民不止要交付“三十而税一”的国家赋税,还得按时交给地主的佃租,加上每年的劳役不去不行,除非靠上交财物来免除徭役,这样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占据了国家财政的豪强来说,交税和免税财物都不过是九牛一毛的事,可对于本来就田少活多的农民来说,这些赋税已经足够让他们家破人亡的了。

事实上,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的思想,要求朝廷以清丈土地、查明户籍,限制个人田数以抑制兼并以来,土地兼并的情况就没有改善过,到王莽当政的时候,各地儒生们对于限制兼并的呼声与日俱增,而王莽作为天下儒生之首,就刚刚好捉住了这一点,表明自己以后对于土地改革的决心,仅仅这一招就给他招揽了不少支持者。

对于这些害民的举措,汉元帝以及后来的汉成帝都没有胆子和本事去彻底改变,只能靠着不断减轻赋税和自身节俭来省钱,像汉元帝轻刑,减免七十多项刑罚兼连年大赦天下;禁奢,下诏停止修宫殿、减免宫廷开支等等,又如汉成帝刘鹜下诏减天下赋税、算赋(成年男女每年上交给皇帝的额外收入)等,禁止宫廷奢靡等等。

可是国家财政光靠节流是不可能增加的,最多就是苦哈哈地过日子,博个美名而已,更何况这些简朴的事还多是表面功夫,做给人看的,汉成帝本人要求下属简朴,自己却纵情声色,宠幸赵飞燕姐妹,生活极度腐败,有这样的老板自然有这样的下属,在成帝下诏禁奢的时候,朝廷上百官之间却还是豪斗成风,以外戚王氏五侯为例:

五侯群第,争为奢侈,赂送珍宝者,四面而至。

在王莽被汉成帝任命为大司马的时候,他为官清廉、生活简朴、礼贤下士的做派和当时朝廷上崇尚奢靡、派系林立、党同伐异的风气背道而驰,也就是凭这一点,王莽赢得了掌握了文化界的儒生、痛恨富人不仁的百姓的青睐,尤其他还是出身于上面所说的王氏一族,和家族争相斗艳的丑态不同,王莽秉公办事、两袖清风的形象一下子就伟岸了起来,在当时几乎人人都把王莽当作了能够改变天下弊端的救世主。

王莽当皇帝时,难道就没有人反对吗?

王莽其人不但善于以儒家治国,更懂得以法家治人,他在摄政时所杀的一大批宗室外戚,更彰显出其霹雳手段在历史上王莽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巧言令色,惯于以话术和自身伪装的人设来骗人的角色,甚至于在他改革失败引起民变被杀,头颅被悬挂在闹市的时候,原本对其抱有很大希望的百姓还争相去抢他的舌头,就是觉得王莽太会骗人了,活脱脱一个“窃国大盗”。可是光靠一张嘴是肯定骗不了多久的,王莽能得到天下民心的支持,就在于他敢于与贵族权力对抗。

王氏集团得势是在汉成帝时期,刘鹜为人信任外戚,将国家大权交于母亲王政君家的几个兄弟,也就是刘鹜的舅舅们,王家势力之大,在汉成帝时曾有“一日封五侯”的美誉,并以外戚身份的帮助下,在朝堂上形成了“太后镇宫,王凤当政,五侯临朝”的强大势力。因父亲早逝而家道中落的王莽,就靠着殷勤侍奉长辈,在乡间和朝廷赢得了“孝义”的美名。

作为地位仅次于王政君的大司马王凤,他在临死前就强烈向王政君推荐王莽,王莽入仕之初的新都侯爵位,也是王凤给他争取来的,而接任王凤大司马位的王商,又将王莽一手提拔到掌握军政大权的射声校尉,主管禁军弓箭手部队,此后,作为五侯之一的曲阳侯王根,在任职了四年大司马职位后,就推荐了王莽接任大司马一职,王莽的崛起之路也是由此而来的。

可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汉成帝的外戚是王氏,而在其死后,继位的汉哀帝所依靠的助力则是他的母亲丁姬一家,仿照成帝重用王氏的做法,汉哀帝刘欣也逐步打压王氏,重用丁氏。在这场比赛中王莽急流勇退,主动交出大司马印,不但避免了王氏势力被清洗的危险,还因其仁义让权、高风亮节的气度,得到了当时天下人的赞誉。

王莽虽然失势,可是不管是汉哀帝的丁家还是汉平帝的卫家外戚,让他们斗富党争可以,要让他们治国理政就是一场笑话。当时的西汉朝廷面临的是一片狼藉的国家乱象:蝗灾、水祸、流民接连不断,而朝廷因为施政不力,虽然哀、平二帝接连下诏免除赋税和救灾,可都是杯水车薪,矛盾越积越大,大到最后哀帝都放弃了抵抗,先自己享受去了,宠幸男宠董贤,不理朝政,而平帝年幼无知,王莽还是他的岳父,自然更无所作为了。

至于王莽在谋害了汉平帝,立了只有两岁的孺子婴为帝,自立摄政皇之后,也引起了很多还忠于汉朝的大臣和宗室的反抗,为了铺平日后篡位的道路,王莽大兴冤狱,举起屠刀就往对手身上砍。这些人中不光是汉室宗亲,还有有王莽的亲生儿子,以及其往日的同僚、战友,前后数场大狱株连万人之多,可就是如此的大屠杀,在当时也没引起公愤,毕竟对百姓和儒生来说,这些人是汉朝的忠臣,可同样也是汉朝的寄生虫。

像牵连甚广的辛家就是名门之后,同时又是土地兼并的既得利益者,是百姓利益的剥削者。至于汉朝宗室,他们更是百姓的敌人,占据了上层贵族权益却没有实行任何治国安民的惠政,作为贫富矛盾激化严重的西汉末年,这些人的被杀反倒是一件普天同庆的事,加上王莽不止诛杀功臣、宗室,连自己的儿子王宇不放过,虽然是为了排除异己,为日后篡位铺平道路,可在王莽的包装下,屠杀就变成了“大义灭亲”的优秀品德。

王莽当皇帝时,难道就没有人反对吗?

自董仲舒确立新派儒学以来,王朝的更替成了其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在王莽篡汉时,没什么人认为这是不妥的我们知道汉朝董仲舒是“独尊儒术”的创始人,一般也多认为他结合儒、道、法、阴阳学派所创立的新儒派思想,其本意是为了实现中央集权,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可很少有人知道:董仲舒对于朝代的更替其实也是十分坦然和清晰的。

董仲舒所提倡的天人感应就是要以天来监督人(皇帝),以人来影响天,他认为人一旦在执政方面做错了事,则上天就会降下灾祸来警醒世人,如果人还执迷不悟,不肯改过的话,那最终的结局就是改朝换代,五行相生相克正如三统交替一般,秦为白统,刘邦以赤帝子取代就是如此。

他不拘泥于一朝一代的事,而是讲究“天不变则道亦不变”的道理,朝代是可以更替的,只是儒家思想不能变更,所以钱穆的《国史大纲》里所总结的新儒派思想中,就有“禅国让贤”、“新圣人受命”两条:

见灾异降,知天命改,应早物色贤人让国,否则革命起,终无以保其位。

此下循环不息,中国已往五帝三代,皆在此公式支配下演进。

故自汉昭帝刘弗陵以来,很多儒生就提出希望汉室禅让贤人而被害,但此说声音一直没断过,其影响力之大连皇帝都不得不对其屈服,汉哀帝就搞出了一场“再受命”的闹剧,所谓“再受命”,就是汉朝自秦朝继承正统之后,到汉哀帝再次得到天命,延长统治,实际就是“给国祚续费”的意思。

汉哀帝在继位第二年就宣布改元为“太初元将元年”,自称“陈圣刘太平皇帝”,自我宣布已经“续费”了,当然这场闹剧也是骗不了人的,除了汉哀帝蹩脚的演技之外,儒生们最有力的证据还是当时的天灾一点都没有减少,既然天降灾祸,那就证明了皇帝的所作所为依旧是错的了,到实在瞒不下去了,汉哀帝只能自打嘴巴,下诏说“再受命一事,离经叛道,不合时宜”,就这样废除了。

禅位学说就连刘家子孙都深受其“害”:

居摄三年,广陵侯刘京率先上书,说已经是摄政王的王莽将来有做皇帝的迹象。西汉宗室、楚王刘交之后刘向也主张“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希望有贤人出世来取代自己的刘家,其子刘歆更是王莽篡位之后的国师,封嘉新公,为四辅臣之一。

所以在王莽篡汉的时候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天下望圣人救世,“上书者吏民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反莽者惟刘崇、翟义”。不过双方实力悬殊,亲汉的刘崇等人很快就败在了王莽手下,而在击败刘崇等人的当年,王莽就篡位称帝了。

王莽当皇帝时,难道就没有人反对吗?

总结:王莽篡汉在那个时代其实是很得人心的,一方面汉朝已经病入膏肓,皇帝昏庸无能,朝纲大乱,极需要一种铁腕手段来更正修改社会秩序,另一方面,王莽是当时公认的儒生之首,在儒家学派占据主流思想的环境下,王莽无疑会成为儒家学派在朝廷发声的代理人在百姓希望消除贫富悬殊,儒生希望恢复礼仪,皇帝与儒生治国而不是与外戚共治的情况下,王莽成了双方共同的主心骨,首先王莽爱民,多次捐出自己的家产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其次王莽手黑,他虽然是既得利益者,可他下手的对象也是既得利益者,就和曹操一样,身处浊流却不入其中,这一点就在百姓和儒生心中加分不少。

实际上王莽篡位之时是一片祥和欢迎之声,他最受人杯葛的并不是他的篡位,而是他继位改制之后的变法,把本来惠民的政策硬生生给变成了一桩桩苛政、恶政,最后引起了天下人的反对,可以说王莽是成于民心,又败于民心的典型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标签: 王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