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认为王莽是穿越者,而是一个比较超前的改革者。搬来最近写的一篇有关王莽的文章,来回答题主的提问。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臣君,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郸大名县)人。公元8年建立新朝,王莽为新始祖,也称建兴帝或新帝。不知王莽的“字”是什么时候得的,先做臣子,后当君王,难道真的是穿越了,这才预知王莽一生就是这样的轨迹呢?
王莽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因而,王氏家族逐渐成为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西汉由来有外戚专权的恶习,王家在王政君庇佑下,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因大权在握,王氏家族基本上掌控了朝政,因而骄奢淫逸,傲慢纨绔。王莽少年时,其父兄先后去世,他跟随叔父们一起生活。寄人篱下,自然与其他家族成员有不一样的生存方式和人性品格。在王氏家族中,王莽一人独守清净,谦恭好学,礼贤尊长,赢得了非常好的声誉。白居易曾有诗云:“王莽谦恭未篡时”,讲的就是这么回事。
但是,王莽的谦恭并不是如白居易所说的,是装出来的。在家里,王莽尽心侍奉母亲,赡养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对待叔伯,也是礼数有加,十分周到。《汉书·王莽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世父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凤且死,以托太后及帝,拜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
王莽的伯父王凤患病,王莽服侍周到。王凤临死之前,向太后王政君和汉成帝推荐王莽,于是,王莽被授予黄门郎,并很快升任射声校尉。王莽当官后,尽心朝政,谨慎办事,赢得了满朝文武的赞许和支持。他的叔父成都侯王商上表,愿意从自己所食户邑中分一部分出来封给王莽。
当世名仕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骑校尉箕闳、上谷都尉阳并、中郎陈汤,都给王莽讲好话,皇帝于是认为王莽是大贤臣。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莽为新都侯,国南阳新野之都乡,食千五百户。不久,升任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公元前8年,王根病重,推荐王莽为大司马。王莽继任大司马后,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慎,生活节俭。但在对待名流贤士方面,王莽却“散尽舆马衣裘,振(赈)施宾客,家无所余。”
公元前7年,汉哀帝继位,他祖母定陶国傅太后与丁皇后的家族开始得势。王莽只得卸职隐居于封国(封地)新都,遂闭门不出,安分谨慎。其间他的二儿子王获杀死家奴,王莽严厉地责罚他,且逼王获自杀,得到世人好评。许多官吏和平民都为王莽被罢免鸣不平,要求他复出,汉哀帝只得重新征召王莽回京城侍奉王太后,但没有恢复其官职。
公元前1年,哀帝去世。由于哀帝没有留下子嗣,太后王政君乘机收缴传国玉玺,传令朝中举荐大司马。在众人的推举和王太后的干预下,王莽重新回到大司马职位上,录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重掌大权。王莽拥立九岁的汉平帝,亲自代理朝政,此举,得到了朝野的拥戴。
在此高位上,王莽开始笼络势力,打压反对派。并且,多次授意追随者为他争取利益。他的党羽每次在王莽的暗示下纷纷上表,而王莽假意假意推辞,以示顺应众人之心不得已而受之。元始1年(公元元年),王莽在假意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为太傅,领四辅之事。于是,王莽独揽朝政,渐渐暴露了篡汉的野心。
虽然此时的王莽权欲熏心,但谦恭简朴的生活方式并没有改变。对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从而再次博得朝野的好感。建言太后王政君带头过俭朴的生活,自己又贡献钱百万、田三十顷救济民众,百官群起效仿。每逢遭遇水旱灾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元始2年,全国大旱,王莽带头捐款捐物,属下二百余名官员纷纷效仿,参与到赈灾之中。
汉平帝元始五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祷上天代平帝病死。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王莽为了避免年长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纵政局,遂立两岁孺子婴(即刘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据群臣之意,叫王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予”,改年号“摄政”。
公元6年,在王莽授意下,谶纬禅让开始在朝野盛行。公元8年腊月,王莽正式篡汉,即天子位,建立新朝,开中国历史符命禅让之先河。
称帝之后,王莽针对朝政弊端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将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奴婢改称“私属”,与王田均不得买卖,收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归国有。王莽此举虽然可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是比较激进的土地改革。但是,由于推行方法不得当,与实际情况背离严重而遭到比较激烈的抵制。为推行新政,王莽出台一系列严峻刑罚,很多官僚豪强纷纷受到责罚。由此,加剧了社会矛盾,反莽浪潮越来越高涨。
更造货:错刀,一值五千;契刀,一值五百;大钱,一值五十,与五铢钱并行。民多盗铸者。禁列侯以下不得挟黄金,输御府受值,然卒不与值。
王莽的钱币改革也因此宣告流产。由于一系列比较超前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王莽政权招致举国反抗。
同时,王莽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境外政权也采取了一系列失误政策,以增加罪犯的方式,强制移民。把臣服于汉朝的外邦外域政权降格,收回并损毁匈奴单于玺,等等。这一系列对外政策招致本来臣服于大汉的外域少数民族的强烈不满,王莽又无端制造武力争端,边境烽烟重新被点燃,纷争不断。
在王莽推行新政时,屡有旱、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灾害出现。王莽改制不仅没能缓和社会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剧烈动荡,国库也耗费殆尽无法拨款赈灾,造成了民众生存难以为继。各地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反抗王莽,其中以绿林赤眉军为最强大的反抗势力。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所杀,新朝灭亡。
总结而言,王莽的谦恭、俭朴,办事勤勉,礼贤于人都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其自小养成的品行操守。但是,在步步高升的阶梯上,王莽看到了斗争的残酷性。于是,他巧妙的利用了自己的品行优势,把他的声誉当做了攫取权力,甚至于篡汉夺位的政治资本和有效手段。这种善于发挥和利用个人所长,并最终登上皇帝大宝的能力,大概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王莽开创了非暴力夺取政权的先河,成为历史第一人并不为过。
王莽当政实行改制,一方面有操之过急的弊端,另一方面说明他的地位并不稳固,政令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同时,面对改革压力,王莽走向了他人格的反面,以暴力来强力推进,这就将他称帝之前的谦恭都变成了假面伪装。
王莽改制失败最为核心的原因,当是破坏了汉家正统,其政权没有得到以儒家为代表的更为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时事造英雄,时事也毁英雄。假如王莽没有篡汉,或者在稳固帝位后有序推进改革,恐怕就没有后世的被唾弃了。
王莽的得国,在儒家看来,是极端不正当的,所以,新朝从来没被正史所承认。这是不客观,也是不公正的。胡适等人这样评价这位中国历史最独特的皇帝:
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胡适
王莽不失为中国史上最有胆识的最聪明的一位政治家。——剪伯赞
王莽是个改良主义者,在政策上他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同时又照顾了一般人民的利益的。比起当时黑暗的统治者来,王莽当然是比较进步的。——何兹全
标签: 王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