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无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细节、情景,以及混乱影响

犀牛历史 94 0

史无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细节、情景,以及混乱影响

20世纪40年代,亚洲爆发了两件影响世界的大事,其一是新中国成立,其二就是印巴分治。印度和巴基斯坦从英国的殖民地,一下变成两个独立的国家,分治程序仿佛转瞬完成,效率之高令人咋舌,但其实快速分家的背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混乱。

史无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细节、情景,以及混乱影响

分治的历史根源1945年8月15日,在被外族统治了数百年之后,印度终于独立了,但那一天并不是欢乐的节日,而是一场席卷南亚次大陆的风暴。这片古老的土地刚刚“复活”,就分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部分。然而两国的边界始终不明朗,一条地图上的线,并不能解决印巴双方的问题,毕竟归根结底,两国的矛盾产生于对南亚文明属性的看法不一致。

史无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细节、情景,以及混乱影响

被誉为巴基斯坦“国父”的真纳,在很多公众场合表示,从文明角度看,巴基斯坦必须跟印度“分家”。其实,世界观上的分歧不是从真纳的嘴里被“制造”出来的,在几个世纪之前,莫卧儿帝国的两位统治者阿克巴和奥朗则布,就对国家内部的文化倾向持不同态度。

史无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细节、情景,以及混乱影响

阿克巴宽容大度,允许境内的百姓自由选择信仰,而奥朗则布则实行激进的信仰政策,导致国内矛盾冲突不断。巴基斯坦的一些领袖也批评阿克巴的开明立场,他们希望国家统一在一种信仰之下。所以,印巴分治的根源不在真纳,而在数百年的历史中。

史无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细节、情景,以及混乱影响

20世纪40年代中期,南亚地区急于脱离英国的殖民,巴基斯坦人也适时地要求与印度分治。在这种情况下,政治气氛日趋紧张,骚乱频频发生,所有人最终都认可了以宗教信仰为界,把印度一分为二的决定。

走过场的仪式性印巴分治会议于1947年6月2日召开,地点在印度副王(总督)路易斯·蒙巴顿的书房。印度代表是尼赫鲁,巴基斯坦代表是真纳,除此之外,还有锡克人的代表巴尔德夫・辛格。见证会议的是两位英国贵族,伊斯梅勋爵(Lord Ismay)和埃里克・米耶维尔爵士(Sir Eric Miéville)。

史无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细节、情景,以及混乱影响

蒙巴顿的办公室

1947年6月3日晚上7点钟,分治决定由全印广播电台(All India Radio)播出,蒙巴顿首先讲话,接着是尼赫鲁,最后是真纳。广播结束,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分治。

广播只是告诉所有人,印巴分治的协议达成了,但是具体开始分治的时间并没有公布。事实上,在蒙巴顿的书房,议题内容根本就不包括具体的日期。但是当有记者问印巴分治何时交接?蒙巴顿却脱口而出了一个日期:8月15日,也就是72天之后。

史无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细节、情景,以及混乱影响

可以肯定,这是蒙巴顿自己的意思,因为印巴双方事前都不知道这个时间。后世学者不明白蒙巴顿为什么选择这一天,可能因为日本是在8月15日向盟军投降的,所以他觉得这一天很有意义。

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混乱印巴分治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都复杂无比的计划,有人恰如其分地形容其为“历史上最复杂的分家”,一点都不夸张。试想一下,要在72天内,完成两个主权国家从机关、军队、资产和债务的拆分,这是一个连睡觉都觉得浪费时间的紧迫任务。分家这种事,从来都不光彩,印巴双方都急着和对方撇清关系,所以就连桌子、椅子、书本都要拆分,比如图书馆里的《大英百科全书》一扯两半,谁也不能拿走一本完整的书。

史无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细节、情景,以及混乱影响

坊间传说,在旁遮普省省会,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尔,警察乐队分了乐器,但因为乐器是奇数,最后余下一根长号,双方都想据为己有,于是发生了冲突,差点互相开火。一篇印度讽刺小说以此为蓝本,写了拉合尔精神病院里的病人,也被严格分类送归两国。

桌椅板凳这种小资产分割已经够双方头疼了,轮到国家边境线划分的时候,才真的是如临大敌,尤其是旁遮普和孟加拉这两个复杂的省份。划分国境线的任务,被指派给伦敦的大律师西瑞尔・拉德克利夫爵士(Sir Cyril Radcliffe)。他是那个时代声誉最高的律师之一,可问题是他的客户都是伦敦的富豪,这位律师压根儿不知道关于印度的任何知识。

史无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细节、情景,以及混乱影响

拉德克利夫爵士

拉德克利夫不熟悉印度,最终反倒成了他的优势,惟其如此,人们才觉得这位律师能够完全中立,谁都不会多得好处。

1947年6月27日,拉德克利夫被英国大法官正式授予“划边境线”任务,他将决定数百万人的命运,可他对等待自己分割的土地一无所知。作为一个见惯了财产分割诉讼的人,他心里像明镜一样,知道自己会青史留恶名,因为无论自己怎么做,都会带来灾难和流血。

史无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细节、情景,以及混乱影响

带血的边境线拉德克利夫在蒙巴顿的府邸开始了工作,他没有时间亲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界,他只能拿着人口统计表和英国皇家工兵的地图,在脑海中为两国划定一个“公正”的分界线。要完美地干好这件差事根本不可能,因为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一直都混居在一起。

比如拉合尔市,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锡克人各占一半,另一个例子是阿姆利则(Amritsar),这座城市是锡克人的圣城,可周围却住着大量巴基斯坦人。

史无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细节、情景,以及混乱影响

拉德克利夫还要面临一个艰难的问题:巴基斯坦人分布在印度东西两头,无法把他们合为一处,于是只能将西边的巴基斯坦设为主体,而东边的部分称为东巴基斯坦(1971年独立,改名孟加拉)。

就在拉德克利夫在纸上画边界线的同时,现实中的边界线已经升级为了战场,两国人经年累月的矛盾全部爆发,暴力袭击在农村地区随处可见。8月13日,拉德克利夫将地图交给了蒙巴顿,72小时候后它将被公之于众。

史无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细节、情景,以及混乱影响

8月15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实现了独立,民众这才看到地图,很多人发现自己已经身处“外国”了,于是带上能拿走的一切,乘火车、汽车、牛车,或者徒步,赶紧向着“祖国”迁徙。据估计大约有七百万人离开印度迁入巴基斯坦,同时也有差不多相等数量的人从巴基斯坦徙入印度。

史无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细节、情景,以及混乱影响

看到一场由自己造成的人间悲剧,拉德克利夫灰头土脸地回到了伦敦,他将得到的2000英镑酬金退了回去,并谢绝了所有采访。虽然拉德克利夫兴致不高,但他可以躲在家中唉声叹气,而印巴两国的迁徙百姓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没有了“家”。

难民营转化为贫民窟从西巴基斯坦逃出来的印度人和锡克人直接进了数百座难民营,其中有一座营地叫库龙德谢特拉,它本是为十万人设计的,结果1947年却有至少30万人住了进去。另有50万难民来到了德里,他们大部分来自原来的旁遮普省。

史无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细节、情景,以及混乱影响

德里贫民窟

这些走投无路的人占领了所有找得到的地方,包括大街、公园和小巷,印度新政府无法处理这些难民,只好画出了几片偏远的土地给他们,让其自生自灭。仅仅用了几十年时间,德里城从英国殖民地最大的城市,变成了一座令人震惊的难民城。

史无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细节、情景,以及混乱影响

德里贫民窟

虽说受了很多磨难,但旁遮普人和孟加拉人至少在印度找到了自己的省份——东旁遮普邦和西孟加拉邦。还有一些族群,被永远地留在了“别的国家”。比如,信德省的印度人,他们整个省都划拨给了巴基斯坦。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去了孟买,把家安在了五个难民营里。在孟买的郊区,现在还集中住着一些信德难民的后代。

不过,信德人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们不断向外移民,最终留在了一些友好的地方,遍布全球的信德人现今形成了一个国际关系网。在香港就有一些成功的信德人,他们仍然保持着古老家乡的习俗,只不过再也回不去了。

史无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细节、情景,以及混乱影响

德里贫民窟

厕读观点:印巴分治,一场人为造成的大混乱,因为文化的分歧,他们无法再共享一个国家,只能分家,各过各的。地图上的国境线用笔就能轻松地画出来,可是大地上的人们却得一步步走向远方,来到一个从来不曾亲近的“祖国”,而原本的故乡已经变成了“异乡”。

印巴分治,除了当年的血腥冲突,还遗留了大量的失地人口,这些人被塞进了难民营,没有人在乎他们的生死和幸福,最终,这些难民营又化作贫民窟,成了南亚地区独特的社会问题。

标签: 印巴分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