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战国策》竟是一本教人如何谋取富贵的教科书

犀牛历史 147 0

一般人对于“春秋战国”的了解,多半来自于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

冯梦龙自然是个牛人。讲明朝文学史,无论如何是绕不开“三言两拍”的。所谓三言,乃是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他们全都出自冯梦龙的笔下。冯梦龙的成就其实并不局限于此,他比较有名气的大作还有《三遂平妖传》《智囊》《广笑府》《春秋指目》《古今谭概》等。

万万没想到,《战国策》竟是一本教人如何谋取富贵的教科书

话虽如此,但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是无论如何也没法跟《战国策》相提并论的。

此说绝非夸饰之词。

这么说吧,《战国策》不仅是一本史书,更是一本教科书;一本记录战国时期,如何谋取富贵的教科书。谓予不信,说几个吓晕你的人,苏秦——挂六国相印,张仪——说六国入秦,冯谖——巧凿“三窟”……

这些人,皆是以一介布衣之身,而仅凭口舌之利,说得“人主出其金玉锦绣”,进而让他们“取卿相之尊”。诚所谓“举四海生灵之命,尽簸弄于游士三寸之舌”。

我们知道,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虽也诉诸战争,但更多地还是通过盟会,推举盟主而加以协调;到了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完全沦为赤裸裸的战争。

古人讲:春秋无义战。那战国就全是无底线的血拼了,国家成为战争的机器。而兵者,诡道也。所以,合纵也好,连横也好,都离不开智谋。

万万没想到,《战国策》竟是一本教人如何谋取富贵的教科书

这种情况下,军事科学和战略思想,外交战略和策略方针应运而生,所谓时势造英雄。一部战国史,完美地诠释了这一词语的意思。

那一时期,人的智力可谓开发到了极致,但凡胸有成算者,便奔走于各国之间,摇唇鼓舌,以期破坏各诸侯国间的均势,于乱局、危局之中,成就自己的理想与功名。他们或说之以理,用明显的历史经验说服对方相信自己的道理;或动之以情,以披肝沥胆之词感动对方相信自己的忠贞;为了让对方听从自己的主张,他们甚至敢把自己的脑袋赌上。

而《战国策》记述的正是这些纵横之士,如何在特定的条件下,舌绽莲花的过程。这些策士要说服的对象都是位高权重者,除了严密的逻辑外,他们的说辞普遍具有夸饰性,喜好激扬,崇尚铺张,而大量寓言、譬喻的运用,更使得语言生动,文采斐然。无论是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辩论,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所以《战国策》里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极为逼真。

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无疑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对中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这本书是谁编出来的呢?是刘向。

刘向乃西汉王朝的宗室大臣,也是后世被人尊重的文学家,楚元王刘交玄孙,阳城侯刘德的儿子,经学家刘歆的父亲,中国目录学鼻祖。宗室子弟无所事事,有的是时间翻弄先人留下来的故纸堆,而皇家藏书之富,更是得天独厚。

想起晚清那些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刘汉王室的后人,还真是不赖。

万万没想到,《战国策》竟是一本教人如何谋取富贵的教科书

我们现在看到的《楚辞》《说苑》《列女传》《列仙传》《五经通义》都是这个刘向编订的,他还和他的儿子刘歆共同编订了《山海经》。而这本《战国策》经他编订后,书名一直沿用至今。全书共三十三卷,约十五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接孔子的《春秋》,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止。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而言,与当时的《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

《春秋》《左传》大都脱不开帝王之家,而《战国策》集中叙写了战国时代“士”的活动,塑造了一大批“士”的形象。

“士”虽然包含人格名望、风骨气节及学识才能等内容,但这里主要指的是那些靠智慧、学识、才能谋生的知识分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招贤纳士、礼贤下士成为那个时代的突出现象。他们“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的奇事异闻,《战国策》将之尽收其中。以至后人评价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该书在塑造人物方面的功力之深湛,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一本文学著作,《战国策》一书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唇齿生香的成语,比如:一尘不染,南辕北辙,亡羊补牢,返璞归真,狡兔三窟,狐假虎威,惊弓之鸟,画蛇添足……等等。

我们谈到战国,很多时候的表述,都说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什么“井田制”的崩溃,什么新兴阶级的兴起,表面上是历史的进步,是为了国家的强盛,实质仍是欲望的膨胀。当然,这不是普通人的欲望膨胀,普通人的膨胀,在现在不过是多买几辆豪车,多置几套房产,多一些花花事;诸侯王的膨胀,则是拥有天下。

万万没想到,《战国策》竟是一本教人如何谋取富贵的教科书

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过去多从大一统的角度诵之以德,它其实是一个暗示,就是告诉后来者必须如此方为尊崇,这或许才是战争最真实的内驱动力。

标签: 战国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