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二百年间最伟大的思想家,作品论证万物生化,为古代百科全书

犀牛历史 124 0

兰台是东汉的皇家图书馆和国家史馆,在那里读书作文,所有支出,皆由公家报销,条件优越,待遇优厚,是一个清高又实惠的学术机构,时人称入兰台为登蓬莱,世以为荣。

在任兰台令史期间,班固除了潜心写史,还写了一篇非常牛逼的作品——《两都赋》。

东西两汉一脉相承,经过光武、明帝两代人的努力,国力昌盛,人民生活富足,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证明,汉武帝北击匈奴,南伐闽越,国力堪称强盛,但他当政后期,全国人口不过2000余万。现在,经过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东汉人口已经达到了5000万以上,比西汉文景之治还多,已远超西汉。

但不管怎么样,人们还是念念不忘前汉,觉得什么都是以前的好。

没办法,怀旧啊。

就连现在的都城洛阳,也有很多人看不顺眼,一天到晚念叨着什么时候迁回旧都长安去。

光武帝的时代如此,汉明帝的时代如此,现在,到了刘炟时代,仍是如此。

不断有遗老遗少叫嚷着要回长安。

洛阳这边一闹,长安关中的父老更是坐不住了,日日翘首,盼望圣上车驾西归。

于是,奇怪的一幕出现了:刘炟无意西迁,京师洛阳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而关中父老引颈东望,盛称西都奢华,人心久久不定。

针对这种情况,班固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

《两都赋》体制宏大,写法上铺张厉陈,是西汉大赋的继续。赋中以主客问答方式,假托东都主人责备西都宾但知“矜夸馆室,保界河山”,而不知光武迁都洛邑、中兴汉室的功绩,宣扬光武帝节俭治国、以德服远,从而“折西宾淫侈之论”。

赋中所述,无论是富丽堂皇的都城,还是阡陌交叉的农郊,都有生动形象的描写,而在艺术的表现上,运用了大批量的排句,气势瑰伟,音调和谐,又罕有奇僻冷字,意气贯畅,毫无汉赋臃肿涩滞的通病。

刘炟一读,眉飞色舞,大为高兴,对班固更加赏识。

而也正是这篇《两都赋》,班固赢得了与司马相如、扬雄以及稍后张衡并称汉代四大赋家的盛誉,其所开创的京都大赋体制,也直接影响了张衡《二京赋》以及西晋左思《三都赋》的创作,不仅蜚声文坛,而且被萧统《文选》列为第一,成为京都大赋的代表。刘勰也称其“明绚以雅赡”。

刘炟建初四年(公元79年)十一月,鉴于当时经学流派的繁衍,解经歧异极大,影响了经学的传播和发展,议郎杨终上奏说:“如今天下太平无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应该像西汉宣帝召集石渠阁会议那样,召集有权威的学者来讲论五经,裁定经义,以为万世效法。”

杨终的建议,其实代表了朝廷里面很多人的意见。在当时,争论得最激烈的是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而这两种经文的形成,全在于记载文字的不同,字体不同,就导致研究它们的人却分成了不同的学术派别。

古文经学为古文篆字所写,经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损失殆尽,世传多为隶书所记,故称今文经学。武帝时,鲁恭王破坏孔子居住的旧宅,在夹墙内发现一批以古文篆字书写的儒家书籍,即古文经学。它的出现,在文字、思想、师说等方面都影响和动摇到了今文经学派的统治地位,另外,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所提出“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一股以神学解释经学的不良风气,而到了西汉末年,封建神学和庸俗经学的混合物谶纬迷信更是大行其事,弥漫了整个学术思想领域。

于是,统一经学,建立神学经学,融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与谶纬迷信于一体就成为了必要了。

刘炟下诏“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侍中淳于恭奏,帝亲称制临决,如效宣甘露石渠故事”,在白虎观展开一场大讨论。

班固以史官身份出席会议,并兼记录。会后按皇帝的旨意,将会议记录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

全书共汇集43条名词解释,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礼仪、风习、国家制度、精神生活、世俗伦理等各个方面。有蓍龟、八卦、五行等道教概念,还有中医理论,还说到了学校在性教育方面的责任,包罗万象。其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普遍而具体地解释世界的一切事物,并在政治、思想、伦理等各个方面,为人们规定了行为规范。使谶纬迷信和封建经学紧密结,从而神学经学化,经学神学化。书中很大一部分是对谶纬之学所宣扬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论、先验情性论等进行了修补和总结,并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国家制度、军队刑罚、礼仪规章、人伦关系以及耕桑商贾等进行系统规定,是对东汉前期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集中论述,也是集汉代儒学之大成的官方法典。具有国家宪刘炟章和神学法典的意义,被视为谶纬神学的典型著作。

四十六 与鬼神斗争的王充

应该说,《白虎通义》是沿着董仲舒所高举的“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旗帜,大量引用了《易纬》中的太初、太始、太素等思想素材,建构出由天生帝王以统治万民的神学思想体系。尽管其诸多说法牵强附会,荒唐可笑,但由于说者说得煞有介事,听者因此信以为真,神学之风刮遍全国。

在这种背景下,一名专与神鬼学作对的斗士出现了。

这个人,就是曾经抚摸着班固后背说“此儿必记汉事”的王充。

王充,字仲任,祖籍为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和王莽同属元城王氏的后人。元城王氏在西汉时期极为风光,家族中出有皇后、宰相、下有列侯、将军及各级官吏,可谓钟鸣鼎食,荣耀非凡。王莽废汉立新,元城王氏更是盛极一时,号称天下第一家族。王充的祖上“几世尝从军有功”,骁勇善战,被封到会稽阳亭(今江浙一带)。王莽政权的垮台,王氏家族地位一落千丈,王充家也沦落成为了普通人家。

俗话说,落地凤凰不如鸡。

可王充的祖父辈并不这么认为。

他们的身上似乎天生带有一种好勇斗狠的基因,在乡里欺行霸市,鱼肉百姓,最后因为积怨太多,不得不迁居到会稽钱塘县(今浙江杭州),后又到上虞章镇落户。

王充自小喜欢读书,接受《论语》、《尚书》等儒家传统教育,日讽千字。稍长,经明德就,援笔而众奇。后负笈千里,游学于京都洛阳,入太学,访名儒,阅百家,观大礼,好博览群书但不守章句。家贫无书,经常到洛阳的书肆里蹭书读,凡读一遍,就能背诵,精通百家之言,是个了不起的怪才。

但凡这样的怪才,都有个毛病,就是不易和人相处。

从太学毕业,家乡会稽郡聘他为功曹,在任期间,他万事自有主张,经常与上级争论,让上级下不了台。

可想而知,在单位里不会混得太好。

事实也是如此,不久,他就辞职了。

王充的上级,大概都有同感:王充生性好辩,其观点、语言都很诡异,但一旦经其论证,论点又无可辩驳。

王充足足花了三十年时间作《论衡》,就是这种性格和行事风格的集中表现。

班固的《白虎通义》刊行后,王充以“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为己任,对自己所认为不切实际的虚妄之物展开凌厉批判。

“衡”字本义是天平,王充自己解释说:“《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也。”即《论衡》就是评定对古今思潮、学说的价值的天平。“折衷以圣道,析理于通材,如衡之平,如鉴之开”,剖析圣人之道,解释世俗之疑,明辨是非之理,衡量轻重,去伪存真,攻击虚妄之说。

故《论衡》又被称为“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

书中,他对被神化了的儒学、有意志的天、目的论、道教神仙方术和种类繁多的世俗迷信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天地,含气之自然也”,天和地都是没有感知、没有意志的自然物质,其跟地上的房屋一样,并无神秘特殊之处,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和事物的生成发展都是自然无为的结果,与天地无关。“天不能故生人”,“人,物也;物,亦物也”,天和人都是自然的产物,“物自生”,“物自为”,二者之间并无直接派生关系,“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天道无为,不能干预人事,所谓的“无妄之灾”就是无妄之灾,日蚀、月蚀只是自然现象,“食有常数,不在政治”,自然界的灾异与社会的政治、道德无关,所谓“天人感应”不过是人们一厢情愿地以自己的想法去比拟天的可笑结果。他还认为人有生即有死,死亡是生命的最终结果,有生必有死,生与死是相对而言的。人所以能生,由于他有精气血脉,而“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将形体与精神的关系比喻为蜡烛与烛光,人死即为火灭,火灭则不复有光,从哲学的高度对生命现象作了科学唯物的解释,从而否定鬼的存在,破除了“善恶报应”的迷信。最难得的是,他反对颂古非今的思想,认为今人和古人是一样的,今人与古人气禀相同,没有根据认定古人总是胜于今人,相反,汉朝比过去进步,是因为汉在“百代”之后,推崇“今胜于古”。此外,所有的如符瑞、灾异、风水、卜筮、祭祀、厌胜、祈禳、解除、求雨、雷刑等等迷信,无一不在他的攻击破除之列。他以唯物主义自然观否定了天与鬼神,使迷信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从而进一步把一切迷信囊括在“疾虚妄”之内,大力加以批驳。他说:“衰世好信鬼,愚人好求福”,揭露了所有奉祀鬼神的官吏、君王欺世骗人的丑恶嘴脸。

举个例子,按照“天人感应”说,人是由“天帝”有意识地创造的,“五谷万物”也是由“天帝”有意识地安排它们专门为人生长的;而帝王更是由“天帝”有意识地生下来统治万民的,从而定下了统治的“秩序”,把君权神化。

为了把这套思想体系说得言之凿凿,他们还提出了一种“符瑞”说,即把一些想像的和自然的事物,如龙、麒麟、凤凰、雨露、嘉禾、芝草等等,称之谓帝王的“受命之符”。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夏的祖先是其母亲吃了“薏苡”草出生的;汉高帝刘邦则是其母在野地里和龙交合而生;东汉光武帝刘秀是生而室内有光等等。

《论衡》针对这种荒唐之言作出了大胆的批判:吃“薏苡”根本不能生人,至于龙与人的交合,他说“天地之间,异类之物相与交接,未之有也”,指出异类的生物根本不可能交合。接着一针见血地指出:人都是由父母生的,帝王也不能例外,所谓“圣人更禀气于天”,乃是“虚妄之言”,不足相信。

进而指出,既然天、人、物三者不是同类,不能相合,那么与“符瑞”也就毫不相干了。

在封建帝王专制统治的环境下,能有这种真知灼见,已显不凡,而敢于把这种真知灼见著之于书,更是难能可贵。这,正是王充及其《论衡》书的伟大之处。

遗憾的是,由于《论衡》对传统的儒学,特别是汉代经学,进行了论难,甚至怀疑古经,“刺孟而问孔”,“诋訾孔子”,“厚辱其先”,遭到当时以及后来的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冷遇、攻击和禁锢。

清乾隆皇帝就骂其“已有非圣无法之诛!”

但不管统治阶级如何抵触和排斥王充和他的《论衡》,王充都称得上是东汉时期最杰出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

整个东汉二百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仅有三位:王充、王符、仲长统。王充的成就最为杰出,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其以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集前人无神论思想之大成,以元气自然论论证万物生化,最终确定了古代无神论的理论体系。他的《论衡》,堪称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第六章:主少国疑

一 不开心的窦皇后

章和二年(公元88年)正月,刘炟驾崩了,享年三十一岁,庙号“肃宗”,谥号“孝章皇帝”,葬于汉敬陵(今河南洛阳东南)。

三十一岁,刚过而立之年,就死了,真可惜啊。

说其可惜,是因为刘炟是个不错的皇帝,本可以更好地造福于人民,却这么早就死了。

其于公元75年登基,在位十四年,行宽厚之政,废除犯罪诛连的禁令,禁用酷刑,禁私人煮盐、禁私人铸铁。跟他的父亲汉明帝一样,基本继承了光武帝的施政方针,打击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实行“与民休息”政策,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募民垦荒,鼓励人口增殖,其法令规定:“凡有百姓生育,免收人头税三年”。刘炟元和二年(公元85年)还专门下诏称:“所有怀孕的妇女,由官府赏赐胎养谷,每人三斛,免收其丈夫人头税一年。”

在刘炟的励精图治下,帝国的文治武功有了很大的成就,史上将其父子两代人的治国阶段称为“明章之治”。

此外,他还喜研儒术,提倡儒术,注重选拔官吏,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帝国文化繁荣昌盛和政治清明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一位书法家,草书非常有特点,后人称之为“章草”。

不过,由于刘炟过分抬高儒教,一些官员开始务虚去实,好夸夸其谈,喜欢摆弄花架子,奢靡腐败之风由此开始。而刘炟的忠厚仁义,使他动辄喜欢赏赐官员和贵族,所赏赐之物又往往超过规定的限额,造成国库的匮乏。

最致命的还不是这个,当初,光武帝和汉明帝所订立的“外戚不得封侯当政”的规定,到了刘炟这儿,废了。

前文说过,刘炟是汉明帝的第五子,其之所以能登上帝位,是因为他被明帝的马皇后收养,成了“嫡子”。因为这个缘故,他非常感恩,以马氏为外家,破除种种压力,给马防、马廖、马光、马豫等人大力封赏。

这就为东汉的外戚专权埋下了一个种子,为日后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的斗争提供了土壤。

虽然,随着马太后逝去,马家很快就衰败了,没有达到危害到国家的地步。

但,继马家之后,一个更为庞大,更为跋扈的外戚来了。

想当年,汉明帝要在云台给功臣画像,却坚决不肯录岳父马援于其中其用意就是要警示世人,大力限制和约束外戚。他的三个大舅子,小舅子马廖,马光,马防,位不过九卿。

姐夫梁松,是河西功臣梁统的儿子,还是光武帝遗命辅政的大臣,“松坐怨望、县飞书诽谤”,明帝眼睛眨都不眨,咔嚓,杀了。

表弟阴丰,是太后阴丽华的嫡亲外甥,新阳侯阴就的儿子,还娶了明帝的妹妹郦邑公主刘绶为妻,小两口吵架,阴丰性狷急,失手将公主杀了。

好你个阴丰,欠债还钱,杀人偿命,拿命来!明帝一声令下,将阴丰处斩。

这还不算,国舅姥爷阴就教子无方,要负连带责任,赐死!

纳河西五郡给光武帝的窦融,本人倒是安分守己,但家人和子弟就不行了,倚仗权势,为非作歹,侄子窦林坐欺罔及臧罪,下狱处死。窦融的长子窦穆,娶了光武帝和阴丽华所生的内黄公主,因为封地离六安国比较近,就想占据六安,竟然贼胆包天,假传阴太后的旨意,让六安侯刘盱休妻,改娶自己的女儿。明帝知道了,二话不说,直接将窦穆免官,几年后,又将其连同其儿子窦勋、窦宣一起下狱,赐死于狱中。

窦勋的妻子是废太子刘强的女儿沘阳公主,而窦勋的弟弟窦固则娶了光武帝的女儿涅阳公主。

窦家的权势,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位二千石大臣。

明帝说拿下就拿下,绝不手软。

然而,历史似乎很喜欢开玩笑。

就是这个窦勋,他和沘阳公主生有四子两女。

长女竟成为了刘炟的皇后,次女为刘炟嫔妃。

窦皇后长得花容月貌,而且会来事,刚入宫,就得到了马太后的赏识,更得到了刘炟的喜爱。

其于刘炟建初二年(公元77年)八月入宫,次年三月,就被立为皇后。

刘炟建初四年(公元79年),马太后病逝。窦皇后一下子就成了宫内权力最大的人。

但窦皇后却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原因很简单,她不育,没生有儿子。

没生有儿子,就意味着刘炟百年之后帝位得由别人的儿子来坐,那时,自己就什么也不是了。

本来,马太后也没有儿子,却在明帝的帮助下,从别的贵人手中领养了一个,即东汉的第三代皇帝刘炟,虽然不是自己亲生,却胜似亲生。

那么,窦皇后也可以向马太后学习,从别的贵人手中领养了一个。

刘炟也帮助她,从一个姓梁的贵人手中领养了一个。

这个小皇子名叫刘肇,生得聪明伶俐,特别招人喜欢。

可窦皇后还是高兴不起来。

因为她不能跟马太后比。

当年马太后领养了刘炟,明帝就把刘炟立为皇太子,将马太后的地位巩固得牢不可破。

窦皇后虽然领养了刘肇,却没办法把刘肇立为皇太子——这,就是窦皇后抑郁症的症结所在!

标签: 古代思想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