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点评先秦诸子之老子】
在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中,老子的道家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老子也因其思想的博大精深,被道教尊为始祖,还被西方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一、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做过统计,世界发行量最大的书是《圣经》,排名第二的就是《老子》,也叫《道德经》,老子的思想早已突破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毛主席熟读经史,对老子和他的思想也非常推崇,据考证,毛主席大概不到20岁的时候开始接触《老子》,还在读书笔记里记下了《老子》中的一句话:“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后来,毛主席还评价说,《老子》这本书不仅是哲学书,也是兵书,更是一部政治书,其中的思想和智慧特别值得品鉴。
据马叙伦的《老子校诂》记载,毛主席曾经说过:“《老子》这部书乃是唯心主义的,但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一些现象,特别是战争的规律作了概括和总结,所以它也是一部兵书。”
1936年12月,毛主席写了一篇《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重点谈到了战略退却问题,强调说:“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还是赚钱生意。”
这段话,毛主席就引用了老子“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策略。
在《老子》三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丧失实际上是为了取得,退却实际上是为了前进,弱的一方处于守势,会产生一种弹性,而强的一方看到对方是一种守势,消灭对方的欲望便会膨胀,而膨胀过后就会炸裂,产生由盛及衰的变化,最后变为劣势。
1945年3月,毛主席再次引用《老子》里面的观点,来阐述八路军、新四军在一边全力抗日,一边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种种摩擦的问题,在总结成功经验时,毛主席讲了三点,引用了三部书籍中的三句话:“首先要感谢老子,第一条出自《老子》,不为天下先,后发制人,不先发制人;第二条出自《左传》,退避三舍,你打边区,我先退,一舍三十里;第三条出自《礼记》,来而不往非礼也。”
其中,毛主席总结的第一条,就是出自《老子》的“不为天下先”、“后发制人”的思想,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执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首要原则。
1945年4月24日,在七大会议上,毛主席谈到了当时面临的困难,再次强调说:“我和国民党的联络参谋也这样讲过,我说我们的方针第一条,就是老子的哲学,叫作‘不为天下先’。就是说,我们不打第一枪。”
实际上,“不为天下先”,不是不争取,而是运用老子的观点,先弃后取,先退后进,先让后争,采取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策略。
另外,毛主席在1964年8月的一次谈话中说:“我看老子比较老实,他说‘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要打倒你,先把你抬起来,搞阴谋,写在了书上。当然,阴谋也是智谋。”也是这个道理,强调有进有退,是一种斗争策略,也是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一个重要的军事思想。
不光是在军事方面,在政治方面,毛主席也经常引用《老子》中的智慧。
1949年8月,毛主席写下了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当时,中国面临的形势和困境是非常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面对这一困境,毛主席说:“多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实际上,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写下这段话,既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也有对美国的打压和遏制的不屑,更有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豪情壮志!
确实,这篇文章发表后,立刻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形成了空前团结的局面,起到了“一言可当十万兵”的作用。
毛主席酷爱读书,尤其是《老子》这本书,据毛主席的秘书回忆,在建国后,毛主席无论去哪里,都要带着《老子》,有时候还要带很多关于《老子》的书,比如在1959年10月23日,毛主席外出视察时,就点名要带上“关于《老子》的书十几种”。
1957年2月,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做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强调了工作方法的问题,强调我党领导全国人民搞建设,高级领导干部要视野广阔,对大家强调说:“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日本打到中国,日本人叫胜利。中国大片土地被侵占,中国人叫失败。但是在中国的失败里面包含着胜利,在日本的胜利里面包含着失败。历史难道不是这样证明了吗?”
其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就是出自《老子》,强调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来看问题,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差的一面。
1949年3月,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给大家讲工作方法的问题,强调大家平时要多沟通,多交流意见,强调要“互通情报,这对于取得共同语言是很重要的”,讲到这里时,毛主席说:“有些人不是这样做,而是像老子所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结果彼此之间就缺乏共同的语言。”
可见,毛主席对老子的思想是非常熟悉的,并多次引用《老子》中的语句,来指导我党的工作。
(参考资料:《历史学者毛泽东》《毛泽东评史》《老子》《别了,司徒雷登》)
标签: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