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文章,我们谈到了郭嘉在曹操智囊团中的地位,远远比不上荀彧和荀攸,真正让曹操痛惜不已的,一方面是郭嘉的年纪,属于曹操的晚辈,可以托付以后人,另一方面,则是郭嘉是少有的“知曹者”,是曹操官方认证的“知音”,一句“懂我”,也算羡煞旁人。
那么,为什么在《傅子》乃至于《三国志》中郭嘉的奇谋故事远比荀攸多得多呢?
答案要分两头说,先说荀攸为什么少。
《三国志·荀攸传》原文说:
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
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
翻译过来就是,荀攸心思深邃周密又精明谨慎,跟随曹操征战中,一直运筹帷幄,但却极为重视保密,不但当时人不知道他说过什么,就连自家的子弟亲属也不知道。
他前后为曹操出过十二条奇策,只有好朋友钟繇知道,钟繇虽然晚他十六年去世,却没来得及将相关内容撰写结集完毕,就撒手人寰,所以,他的奇谋妙策,世人并不知道详情。
可见,荀攸给曹操建策,基本都是谋于密室,不足为外人道的奇谋,从而规划方略,协助指挥。
而郭嘉呢,则是:
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
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
注意共通点,都有“每有大议”之场所,而其功效,也是协助曹操“决断”,比拟一下,就是唐太宗时“房谋杜断”的组合,荀攸等智谋之士设谋,郭嘉协助曹操“决断”,并完善方案。
通俗比喻一下,就是曹操一群谋士坐一圈,人人都一二三四说了想法,郭嘉一拍大腿,说,这个最好,而且,每每与曹操的立场和意见一致。
比如,刘备被吕布所攻,投奔曹操,程昱劝曹操就势杀他,《魏书》里就说,曹操拿这个事儿问郭嘉,郭嘉也认可刘备危险,但还是建议别杀,曹操说,君得之矣。
意思就是你摸到点儿了,因为在《三国志·武帝纪》里明确提及曹操自己答复程昱:
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这话不用翻译,从逻辑来讲,如果程昱提了建议,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是,程昱在公开场合建议杀刘备,曹操转头问郭嘉的意见,等郭嘉说完,再说,“不可”;另一种可能是,程昱对曹操私下建议杀刘备,曹操直接回复“不可”,为了解释自己的决策,再在公共场合问郭嘉,有人说了,要杀刘备,元芳,你怎么看?
《魏书》中记录郭嘉的说法是:
有是。然公提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这段话,其实也不用翻译,但字数可比曹操的一句话多多了,更重要的是,又夸了曹操起兵的正义性,又讲了刘备有英雄名,杀他有害贤之名,进而影响智谋之士的选择,直至将杀刘备的害处与曹操平定天下的大事业相联系,以至于到了存亡安危的地步。
可见,在这个事件中,无论是哪种交流方式,郭嘉所起到的作用,都是“文饰”,也就是,“解释学”,这和王粲在魏国朝廷担任侍中后,在朝堂议论中所起的作用类似,也与陈琳、阮瑀、路粹之流在文书上玩儿花活的业务,本质相同。
类似的情形,还有一次,就是建安五年,刘备杀车胄反叛,曹操力排众议,先征刘备,在《三国志·武帝纪》中就说,“郭嘉亦劝公”。
曹操的理由是:
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郭嘉补充的理由,在《傅子》中有记载:
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
可以看到,对于袁绍的判断,俩人一致,就是“迟”,但是,曹操说不动,郭嘉说不速,而对刘备,一个说的是“后患”,一个说的是“存亡之机”,但是,“急击必败”,说明,曹操说得太乐观,又武断,放你是众将,你也不信。
反倒是郭嘉帮他补了台,强调了打过去肯定赢,又明确了问题的重要性,不干就死,必须得打。
这两个例子,完美地展示了曹操对郭嘉盖棺定论时功绩的评价,郭嘉并不是诸葛亮那样的战略规划人才,这个角色,在曹营中,是由荀彧担当的,他的作用,主要在为领导“接招”、“补台”、“涂脂抹粉”,完善决策重要性,或是帮助曹操下决心。
正因为如此,不但我们之前文章中提到的,郭嘉的诸多献策的原话,与荀彧、贾诩、程昱等人的同样事件的献策大同小异,比如“十胜十败论”与荀彧、贾诩的“四胜论”相比,就明显是一篇“粉饰文章”,但曹操需要的,就是荀彧、郭嘉这样从袁绍处转投的“熟悉内情”的人士的鼓励,不仅为他个人的自信,整个团队,也需要这样的“鸡血”来激励。
所以,真正献策时,往往并不只郭嘉一人。
比如,曹操征徐州吕布,士卒疲惫想要退兵,与郭嘉一同劝谏应一鼓作气消灭吕布的,就是荀攸。
曹操要派刘备截击袁术,与郭嘉一同劝谏曹操不可放虎归山的是程昱,私下劝过曹操的应该还有董昭。
至于说袁谭、袁尚内战时,等待、助推二人内讧的建议,则分别出自郭嘉和荀攸,只不过,从曹操给荀彧的信来看,郭嘉应该站在了先平刘表的“众议”一边,而荀攸则提议先破袁尚,平河北。
可确认的,“唯有”郭嘉建策的,只有两次,一次是判断孙策死于刺客之手;一次是劝曹操征柳城,断定刘表必然不会让刘备偷袭许都。
前者,之前的文章已经讨论过,很可能是先知道底牌,后说话,而后者,并不是其他人不与曹操同心,而是远征塞外,陷曹操于险地,这个嫌疑,谁都得避讳,唯有郭嘉不怕,曹操也确实没有介怀,反而认为是“爱我”。
所以,真正梳理完郭嘉的事迹,你就会发现,并不存在什么“未卜先知”的神机军师,只有不同功能的人才配置,曹操能善用郭嘉,恰恰说明他擅长人事管理,既不偏听偏信导致大权旁落,也不会因为好谋无断而让智囊团成员感到被忽视,还能塑造出魏武帝“用兵如神”的人设神话,曹操的智谋,要远比郭嘉之流强太多了。
那么,他与袁绍的争雄,到底是不是智力碾压带来的胜利?
答案究竟是什么,请听下回分解。
标签: 神机军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