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反映出了曹魏集团令人无奈而残酷的真相:因为他既不姓“曹”,也不姓“夏侯”。如果用今天的语言讲就是:名将张辽,因为血统的原因,只能做享有很高荣誉、但无法分得股权的高级经理人。
我很理解为什么这么问,因为以张辽的功绩、威望和人格品质,是足以进入到那个核心的。而与形成鲜明对比的,与他同时或相继之后,那些位列大司马和大将军进入核心的,无论哪个方面跟他相比都相形见绌。可这就是来自历史的嘲讽!以此为折射,我们也可以看清古代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权力游戏的规则。
首先,我们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军事集团的核心,相当于“天下兵马大元帅”或“武装部队总司令”。所问的“曹魏军事集团的核心”,指的应该就是担任这个职位,享有总管军事力量的权力。据洪饴孙《三国职官表》(《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中华书局,1987)考证:“魏大司马上公一人,第一品,掌武事。…黄初二年始置,位在三司上。魏大将军上公一人,第一品,掌征伐背叛。魏国在三公之上另设大司马,为上公,第一品,位在大将军之上,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具体到曹魏,所谓进入“军事集团的核心”,就是大司马和大将军。很可惜,这两个职位真没有张辽什么事。因为在曹魏,据洪饴孙《三国职官表》考证:“(大司马)前后居是官者三人——曹仁、曹休、曹真。(大将军)前后居是官者八人——夏侯惇、曹仁、曹真、司马懿、燕王宇、曹爽、司马师、司马昭。”
那张辽的职务呢?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他历任:历任官职:郡吏,骑都尉,北地太守,鲁相,中郎将,裨将军,行中坚将军,荡寇将军,征东将军,前将军。后面的“将军”,都是有具体的军事行动,得到魏王(当然是指曹操了)和之后的皇帝的诏命和上级(即“大将军”)的授权,才享有调动兵马和指挥作战的权力。
对于张辽这样的名将而言,即便不以今天的标准,以当时人的眼光和当事人:他自己的感受而言,是多少有些无奈和尴尬的。
其次,有些尴尬的职业生涯:有功有品行,却不得其位。
加入曹操阵营后,张辽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劝降昌豨、从攻袁氏、击破乌桓、智平叛乱、平定陈(兰)梅(成)叛乱和守卫合肥等等战功,如曹操所评价的:“武力既弘,计略周备”。同时,个人品质俱佳,堪称楷模。勇往直前、张辽止啼、公私分明和顾全大局等等典故和成语都出自他身上。然而即便如此,他还是未能获得掌管兵马的权力。他53岁就早早病逝,也许是心病。
再次,有些尴尬地职业生涯:有荣有尊位,却不享其权。
在曹魏阵营,张辽备受尊崇、备享荣誉。从攻袁氏之后,曹操亲自出城迎接,邀请他同乘一辆车,并且封侯。守卫合肥大胜孙权之后,“太祖大壮辽”。引军救援曹仁时,曹操乘车出来慰劳。曹丕对他更是尊崇,除了再次封侯(晋阳侯)、增邑千户外,更是赐舆车予其母、并派兵马送其家人至军营。张辽病了,曹丕遣侍中刘晔带著太医审视其疾,并令虎贲卫士们往来传病况;病逝之后,曹丕为之流涕,谥曰刚侯,并子承其爵。并且张辽得享从祀于曹操庙庭。然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他始终未进封大将军,离大司马之位更是遥远。
最后,以“张辽”的尴尬为切入点,窥见曹魏集团的权力游戏规则。
张辽有辉煌的职业生涯,有堪称楷模的品行并且备享尊崇和荣誉,但没有进入军事集团的核心,除了他的血统以外,还和曹魏集团的人事路线、用人制度和原则相关。
曹操的人事路线是“唯才是举”,曾多次颁布唯才是举令。所以无论张辽之前有过什么经历,哪怕曾经敌对,只要表现出能力和素质,依然被重用、封侯、镇守一方。然而他因血统,存在天然的天花板无法进入核心。
曹丕的用人制度就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220年,曹丕用陈群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授官的依据。而究其实是曹丕与世族大家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很可惜,张辽来自北方边陲的马邑,并非大族豪强,自然难居上品。
再进一步说,这透视了曹魏集团的权力游戏规则,那就是绕不开、斗不过的世族豪强。曹丕之所以能受禅称帝,是因为得到了北方世族大家的支持;曹魏之所以亡于司马氏,是因为司马氏本身就是世族大家,取而代之、豪族直接上位而已。
总之,可惜了张辽,纵使天纵其军事之才,即便逢乱世、有施展拳脚的大舞台,但非世族大家出身,注定无法进入军事集团的核心。穿越历史的迷雾,那是一个出身决定前途的时代,既不光荣也不进步。
标签: 张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