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是吴国孙权肱骨之臣,他为人端方严正,不尚奢华;不务俗好,治军严谨,令行禁止,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善谈论,能文章,思想深邃,见解高远,是继周瑜之后江东无出其右者,继任东吴第二任水军大都督。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光芒掩盖了鲁肃的光辉,一副老实憨厚的模样,成为了诸葛亮的陪衬,处处受诸葛亮欺骗。其实,在孙刘联盟之中,鲁肃高瞻远瞩,智慧过人,目光如炬,缔结联盟,功不可没。
鲁肃是在周瑜的引荐下才到孙权帐下的。孙权接见鲁肃,君臣二人相谈甚欢,孙权设酒宴招待鲁肃之后,还嫌意犹未尽,又单独把鲁肃留下来,抵榻而眠,彻夜长谈,不知疲倦。
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对答时,曾经提出三分天下的构想,而在孙权寝室之内,鲁肃也在为孙权勾勒鼎足而立的蓝图。
当时,孙权一时兴起,脱口而出自己理想,想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成就一番霸业。鲁肃审时度势,纵察天下,对孙权说:
“现在天下大乱,汉室复兴无望,曹操也不可彻底消灭,现在惟可依长江之险,富国强兵,以待时机。”
接着,鲁肃又为孙权分析了东吴下一步的战略构想:剿除黄祖,进攻刘表,占据长江天险,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后来,吴国基本上是按照鲁肃规划实施的。
鲁肃的谋划深得孙权赏识,于是更加器重鲁肃。孙权优待鲁肃引起江东诸如张昭等老臣的嫉妒,在孙权面前诋毁鲁肃,孙权不为所动,依然对鲁肃厚待有加,赏赐大量器物金银,一时让鲁肃又回到了他曾经富甲一方的程度。
鲁肃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对于历史有着深刻的认识,对于现实,他也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刘表出世后,他审视度势立即清醒地意识到,围绕荆湘这一战略要地——外带长江,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一定会引来曹操觊觎。
于是,他果断向孙权建议与刘备结盟共抗曹操。刘备虽然依附刘表,但是刘表嫉妒刘备的才能而不敢用,如今刘表一死,刘表两个儿子刘琦、刘琮兄弟不和,手下将领人心分散,各有所向。
现在当务之急,以吊孝为名,劝说刘备安抚荆州民众,孙刘同心,共同抵御曹操。现在不抓紧时机,如果让曹操捷足先登,那么东吴就被动了。
孙权听了鲁肃的建议,立即下令鲁肃星夜兼程前往荆州游说刘备。等鲁肃赶到南郡时,刘表的儿子刘琮已经把荆州献给曹操了,刘备已经落荒而逃了。
鲁肃又一路追过去,一直追到当阳长坂,终于追上了刘备;刘备兵败,此时正惶惶不知所终,听鲁肃一说,大喜过望,派遣诸葛亮作为联盟代表前往东吴,商议抗曹之事。孙刘盟军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之后,鲁肃先回建康报捷。孙权大喜过望,带领文武臣工迎候鲁肃。
孙权见到鲁肃骑着马向他而来,连忙下了辇车,为鲁肃牵马,并且说:“子敬,我今天为你持鞍下马,足以显示你的荣耀了吧?”
你知道鲁肃怎么说?他并没有像你我想象的那样,感激涕零,而是说:“不足以!”
众人无不惊愕。试想一国之君为他牵马缀蹬,他竟然如此不识好歹。鲁肃镇静地回答道:
“等您德加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用安车软轮征召我,那时才能显示出我的荣耀呢!”
鲁肃的胸怀就是这样宽广,纵观他一生,都在兢兢业业为孙权谋划称霸天下之大业,其一生也可谓忠心耿耿。
《三国演义》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当时东吴上下无一人肯相助,而唯有鲁肃力排众议,说服孙权:“曹操虽败,但依然实力雄厚,我们初据荆州,然后恩信不足以令荆州效命,应当借给刘备,使他安抚百姓,也令曹操多一个敌人。”
远在许的曹操正在写信,听说鲁肃把荆州借给了刘备,惊得手中的笔失落地上,准备复起兵再进犯东吴的想法就此打消,并且在有生之年再也没有东进伐吴。《三国演义》把关羽单刀赴会写得出神入化,把关羽塑造成藐视一切的战神,但其实那不是历史的真相。历史的真相是这样的:鲁肃当着关羽的面据理力争,斥责刘备贪婪背信,说得关羽无言以对。后来刘备割湘水为界,双方罢兵。
孙刘联合,则都相安无事,孙刘破裂,则战事将起。在荆州一事上,东吴虽然吃了亏,但是鲁肃顾全大局,继续维持着联盟的局面——使得曹操始终不敢起兵南下。
鲁肃46岁去世,可谓英年早逝。当孙权在建康称帝,登坛时,回过头来对众位大臣说:“过去鲁子敬曾经与我谋划过,他可谓善于审时度势啊!可惜子敬见不到此景啊!惜哉,惜哉!”
标签: 鲁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