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李如松为何在历史上名气不如别的民族英雄大?

犀牛历史 175 0

李如松在舞台上的时间太短了,最早在宁夏一战成名,马上就到朝鲜作战,回国后不久就在与鞑靼的作战中阵亡了.

  1。李如松算民族英雄吗?

民族英雄分狭义的与和广义两种类型,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解释为狭义的民族英雄。

狭义的民族英雄是:一个民族在“反抗外来民族的侵略、压迫的斗争中做出了杰出贡献人物,其中包括在反抗斗争中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人”。

  以上定义适合于任何民族,并且不受地域和历史时间的限制,也不受成功失败、人物大小条件的限制。汉民族著名的民族英雄有:卫青、霍去病、冉闵、宗泽、李纲、岳飞、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于谦、戚继光、秦良玉、袁崇焕、史可法、朱聿键、郑成功、瞿式耜、张煌言、李定国、林则徐、张自忠、等等。

广义民族英雄的定义是:在和平时期,为本民族的发展繁荣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这其中包括的内容很多,如一项发明,使本民族受益,或为本民族争光,一项为世界做出贡献学说,为本民族争光的事情的行为者,都是民族英雄。如当代中国的民族英雄鲁迅、钱学森、邓稼先、许海峰、邓小平等等。

民族英雄:捍卫本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无比英勇的人。

2。李如松参加的是朝鲜的壬辰卫国战争,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是作为“万历三大征”的一部分出现的。而日本当时并没有直接侵略中国,而是进攻朝鲜,所以李如松算不上民族英雄。

  考虑到他可能是朝鲜族后裔,算他是朝鲜的民族英雄还差不多。

另外,我们习惯上的民族英雄应该是拯救国家于危亡,为民族政权的安全而牺牲,或者为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大明朝国力强盛,这也无形中抵消了李如松民族英雄的意义。

3。另外,李如松的身份也决定了他的局限。

  作为一个主要是担负边境防御任务的高级军官,他的地位和他的作用是比较有限的。

他在朝鲜的确打得漂亮,但取得的胜利主要是战术性的,只有夜袭龙山之战使日军被迫后退到釜山,算是战略性的胜利。然而壬辰战争并未因此而结束,使这次夜袭龙山之战的战略意义也打了折扣。

另外,明代重文轻武,李如松的作用也人为地被压低了。

多说一句,有人可能不太了解李如松的简历,以下是资料:

李如松 (1549-1598),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

  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再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

万历十一年(1583),升山西总兵官,因给书中黄道瞻等人上疏皇帝,数言李如松父子不当并居重镇,被召佥书右府提督京城抚。

万历十五年(1587)复总兵职,镇守宣府,再召佥书中府。

万历二十年(1592)鞑靼人(东蒙古族人)哮拜反宁夏,李如松在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的推荐下,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六月抵达宁夏,用水攻战术攻克了宁夏城,斩贼立功,进都督,世荫锦衣指挥同知。

同年四月,日本的大封建主丰田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及印度。

  由于朝鲜国王李讼 腐败无能,使得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很快攻占了釜山、王京(今南朝鲜汉城)、平壤诸地。

十二月,明朝廷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鲁诸军,克期东征。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职,同军前往。

  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带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班师回国,论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升为辽东总兵。

  次年四月,士著人进攻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进行追击,途中埋伏,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五十。万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并以其弟李如梅代总兵官。

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数万日寇渡海侵略朝鲜。

  武备废弛的朝鲜军队一触即溃,仅仅两个月零两天,朝鲜三都十八道全部沦陷,两名王子被俘。已逃到义州的朝鲜国王李?V连连派遣使节向大明求援。七月,大明朝廷派遣五千骑兵入朝,但在平壤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十二月,万历皇帝下旨任命宋应昌为东征经略、李如松为备倭都督辽东总兵官,增派4万兵力渡江援朝。

  如松弟如柏、如梅一同率师出征。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一月,明军进驻肃宁馆,会合朝鲜军队,准备第二次平壤之战。在明军向平壤进军的同时,李如松巧妙地利用日寇平壤守将小西行长期待与明军议和的心理实施情报战。当明军兵临平壤城下时,小西行长居然以为是明朝使者前来而大开城门率部下盛装迎接。

  如松命各军开进平壤城,可惜明军诸将唯恐日寇使诈不敢入城以致日寇发现了明军的真实情况,并且得以回城布防拒城死守。

  良机已失,只好强行攻城。如松命令明军包围平壤。命令副将祖承训部穿着朝鲜军服色麻痹日寇,潜伏在平壤西南。命令游击吴惟忠部攻占北牡丹峰,以居高临下用火炮杀伤敌军。

  明军主力则强攻平壤东南。如松在军前竖起一面大白旗,上书“自投旗下者免死”,号令全军进攻。守城的日寇用火枪还击,明军后退。如松将抢先后退者军法从事,并且亲率敢死队冲锋陷阵。神机营参将骆尚志冒险登城,腹部被滚石打伤,仍然奋力拼杀。战局渐入白热化。

  日寇轻视朝鲜军,在城南留下的防守兵力较少。负责进攻城南的祖承训部在攻到城下时突然脱去朝鲜军服露出明军衣甲,日寇大惊,急忙分兵增援。如松和副将杨元则率军自小西门成功登城,李如柏等各军也从大西门攻入。小西行长指挥日寇占据有利地形,借助火枪的力量依托练光亭的土堡顽抗。

战斗异常激烈,两军之间火光四起箭如雨下,枪炮声连绵不断。混战中,六十多岁的游击吴惟忠胸部中弹,仍然奋力呼喊督战。李如柏的头盔中弹,仍然坚守一线。李如松的坐骑中炮倒毙,换上一匹马,继续领军前进。激战到中午,日寇退保风月楼。当晚,小西行长趁着夜色率残部退出平壤,渡过大同江南逃。

  部将李宁及参将查大受奉如松密令率三千精兵潜伏在东江间道,又给了败退中的日寇有力的一击。

  平壤之战后,明军稍做修整,乘胜进军。李如柏等接连收复开城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驻守咸镜道的日寇加藤清正闻讯率部退往王京(汉城)。

  二月底,从南方到平壤的朝鲜人传言日寇放弃王京。

  李如松遂派遣查大受率3千精骑前往侦察。查大受部前出到王京郊外时与日寇加藤光泰部遭遇发生激战,日寇败退。日寇主帅小早川隆景闻讯率军2万将查大受部包围在王京郊外三十里处的碧蹄馆。明军骑兵以佛郎机火炮战车做为防御工事,依赖火炮、火箭殊死抵抗。虽然日寇兵力占优却始终无法消灭这3千明军。

  而查大受部也无力突围。

  当李如松得知3千明军被围,一面派人传令副将杨元火速增援,一面率领身边仅有的1千精骑冲入战阵,与查大受合兵抗敌。战至夜晚,副将杨元率1千明军精骑前来救援,日寇以为大部明军赶到,率军退回王京。碧蹄馆之战历时一天一夜,参战的明军精骑以死伤过半的代价杀伤日寇数千。

  此战之后,两军陷入僵持对峙状态。后来,明军得知日寇的军粮大都存放在王京的龙山大仓,李如松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领一支敢死队奔袭龙山大仓。明军敢死队于深夜进抵龙山,查大受和李如梅率队突入龙山大仓,杀退驻守大仓的日寇平秀嘉部,利用火箭扩大点火范围。

  一夜之间,积存在龙山大仓的数十万石粮食全部化为灰烬。失去军粮的日寇军心不稳渐渐陷入困境。

  而此时的明军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由于参战兵力远远逊于日寇,无法进一步扩大战果。朝廷中以兵部尚书石星为首的主和派趁机与日寇和谈。经过多轮谈判,双方达成了和议。

  日寇交还朝鲜王子并退出王京。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除留刘?部据守外,全军班师回国。李如松积功加太子太保,升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在离开朝鲜之前,李如松应一朝鲜官员所请题诗于扇曰:

  提兵星夜渡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

  明主日悬旌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

  春来斗气心逾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尚忆跨征鞍。

   ---------该扇今藏韩国中孝堂

标签: 民族英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