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概要04

犀牛历史 118 0

  (三)希腊与马其顿

  §希腊人

  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希腊半岛包括北部、中部、南部。希腊南部是一个更小的半岛,即伯罗奔尼撒半岛,希腊中部也有一个小的半岛,即阿提卡半岛。

  约3000BC,一些人从小亚细亚来到希腊半岛及克里特岛居住。约2000BC,印欧人中的亚该亚人进入希腊半岛。他们与先前到此的居民一起生活,征服并逐渐同化了这些居民。

  §克里特岛的国家(2000BC—1400BC)

  来自小亚细亚原始人生活在克里特岛。约2000BC起,陆续形成一些小国,如克诺索斯、法埃斯特、马里亚等。约1700BC,其中的克诺索斯王国兼并其他各小国,形成统一的克诺索斯王国,以米诺斯为国王。约1400BC,被希腊半岛上的迈锡尼王国以武力兼并。

  在克里特岛的国家里,种植的作物以大麦、小麦、橄榄、葡萄为主。制造青铜器、金银器、陶器。陶器制作精美,其彩陶瓶薄如蛋壳,并绘有图案。有商业,出现了铜币和青铜币。对外贸易活跃,商人驾驶船只在地中海沿岸各地之间运销货物,包括希腊、小亚细亚、腓尼基、埃及、西西里等地。他们将埃及的粮食、象牙、玻璃,叙利亚的马、木材,爱琴海各岛的白银、陶器、大理石,塞浦路斯岛的铜,克里特岛的葡萄酒、橄榄油、陶器,运送到其他各地出售。

  有家庭奴隶,但奴隶的人数很少。人们所信仰的最重要的神是一个女神,即大地之母。人们在日用器皿、住宅的墙上描绘生活的场景,如种田归来的农夫、与公牛角斗的壮士、跳舞向女神表示敬意的妇女,以及花、鸟、海贝、各种海生物等自然景物。出现一种图画式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象形文字,形成统一国家以后又发展成为线形文字A,有一百多个符号。在克里特岛各地建造有一系列豪华的王宫。克诺索斯王国的王宫依山而建,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中央是一个长方形庭院,庭院四周围绕宫室,室内陈设陶器、雕塑、金银器皿,四面的墙壁上有壁画,壁画中题材多样,有人物、动植物等。王宫里有许多房间,包括国王的宝殿、接待室、起居室,还有很多仓库和手工作坊。在克诺索斯王国,部分住宅配备了室内水管和排水系统,甚至在某些房间里还装上了抽水马桶。他们装置了复杂的取水和排水系统。排水系统安装得十分巧妙,下雨时,雨水便可以冲洗下水道,使下水道保持干净。

  §迈锡尼等国(1500BC-1200BC)

  约1500BC,希腊半岛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亚该亚人形成了多个城市国家,如迈锡尼、派罗斯等。约公元前1400年,迈锡尼等国兼并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王国。公元前十三世纪,迈锡尼等国发动了对小亚细亚的特洛耶的战争。战争进行了十年,虽然最后取得胜利,但迈锡尼等各国的力量受到很大的削弱。约1200BC,印欧人中的多利亚人大举进入希腊半岛,在多利安人的冲击下,迈锡尼等国的政府被消灭。

  在迈锡尼等国,人们建造了规模巨大的用于防御的城堡,城堡四周有巨石砌成的高而厚的城墙,大门也用巨石砌成,城堡中建造有宫殿。国王和官员们居住在城堡里,平民们的住房在城堡外,发生危险的时候,平民们躲入城堡。

  各国有国王、将军、各种官员。土地分两类,一类是私人所有的土地,一类是公社所有的土地。平民每人有一份土地。国王和官员则拥有大量土地。平民因自己的土地较少,所以除耕种自己的土地之外,还需要租种公有土地以供生活所需。平民有的从事耕种,居住在村社里,有的从事手工业,居住在城市里,另外有一些商人。有奴隶,王宫中有大量奴隶,一些个人也拥有奴隶,奴隶从事各种手工业或农业劳动。

  在迈锡尼等国,人们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制造各种金银器皿和陶器,商人们则驾驶船只在地中海沿岸各地进行贸易,输出陶器、橄榄油、兽皮等,输入香料、象牙、珠宝等。迈锡尼兼并克诺索斯王国以后,在改进克里特岛象形文字A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线形文字,即线形文字B。迈锡尼各国灭亡以后,线形文字B就不再有人使用。

  §部落时期(1200BC—800BC)

  约1200BC,多利亚人进入希腊半岛及克里特岛,同时也引起希腊半岛及克里特岛原有居民的大迁徙。在大迁移的冲击下,迈锡尼等国的政府组织被摧毁,城市、王宫被破坏。经过迁移,在希腊各地,多利亚人与原有居民共同生活并融合,形成希腊人,由各个部落组成。在此过程中,有一些希腊人迁移到小亚细亚西海岸居住。

  各个部落有贵族会议,由贵族即各氏族的首领组成,讨论并决定重大事务。有人民大会,由部落里全体成年男子同时也是战士组成,是最高权力机构,对重大事务有最终决定权。有部落首领,统率军队和指挥作战,并主持祭祀,由选举产生,后来逐渐变为世袭。部落由若干相邻的胞族组成,胞族由若干相邻的氏族组成。

  农业和畜牧业的水平大致与迈锡尼各国相同,用牛拉犁耕地,用镰刀收割,畜养的牲畜有牛、羊、猪等。某些方面的手工业技术落后于迈锡尼各国,如没有迈锡尼各国那样精美的金银器皿,陶器的形式也比迈锡尼时期单调。在希腊半岛,迈锡尼时期没有铁器,此时则在使用青铜器的同时开始使用铁剑等铁器。

  有贵族、平民、奴隶的等级区别。部落、氏族的首领成为贵族。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争俘虏,俘虏或者直接沦为战胜者的奴隶,或者由战胜者卖给他人做奴隶。奴隶为主人进行耕种、纺织、畜牧等各种劳动。奴隶主人将奴隶当作自己的财产,可以任意处死。富人们使用奴隶劳动,农忙时也招雇工。平民主要是农民,也有一些手工业者。

  氏族成员从氏族的公有土地中分到一块份地。有一些普通氏族成员逐渐贫困,失去份地,只好受雇做工,或从事乞讨。另外一些人则占有大量土地、牲畜和其他财物,其中许多人是氏族贵族,他们本已从村社的公共土地中获得大片土地,他们还通过放债等途径吞并一些平民的土地。

  《荷马史诗》相传为公元前九世纪的盲诗人荷马所作,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作品,是在民间口头流传的作品的基础上加工编订而成。《伊里亚特》主要讲述希腊人与小亚细亚城邦特洛伊之间进行战争的故事,《奥德赛》主要讲述特洛伊战争中的希腊英雄奥德塞战后回国途中历险的故事。史诗中包括许多神话,也包括许多能反映一些历史事实的传说。荷马史诗表达了英雄主义理想,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乐趣,同时也体现出人面对失败和死亡的无奈。

  §建国时期(800BC—500BC)

  800BC-500BC是国家形成时期,在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先后建立起多个希腊人的城邦国家,如雅典、斯巴达等。在这些城邦中,城市一般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或商业交通道路附近,通常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乡村。在各城邦,有公民大会,有贵族议事会,有对公民大会和议事会负责的政府机构。需要作战时,由公民自备装备和给养组成军队。

  在各城邦,农业工具的样式、质地、效能比以往有所改进,使用铁犁、铁镰、铁锹、铁剪,农作物产量增多,大量种植葡萄和橄榄。陶器制造、铁器冶炼、铁器制造、采矿、造船业等手工业发展起来,制造出绘有精美图案的陶器,吸收了腓尼基人的造船技术,建造出有三层桨的大船。商业发展起来,金属货币出现并广泛流通。一些地方出现了集市贸易,另外有商人们在各地运销商品,贸易中的商品主要有陶器、工具、武器、象牙等,葡萄酒和橄榄油被销售到海外。城市广泛兴起,城市是政治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有手工业者和商人居住在这里。

  在各城邦,人们分为贵族、平民、奴隶三个等级。贵族是世代担任公职的人。平民包括公民和非公民,公民享有更多的权利,如参加公民大会、参加宗教仪式、参加节庆活动等。平民多数从事农业,少数从事手工业或商业。富有的贵族或平民拥有奴隶,债务成为奴隶的主要来源。

  由于人口增长及土地有限,先后有各国的部分人离开希腊半岛到别处居住,在各地形成多处殖民地。殖民的范围包括希腊半岛以北的一些地区、黑海沿岸一些地区、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岛、西班牙东南部、北非一些地方。各殖民地沿照本国的传统建立政府组织,形成一些以希腊人为主的新的城邦国家。到公元前六世纪,城邦国家已遍及希腊半岛、地中海沿岸、黑海周围的许多地方。在所殖民的地区,希腊人夺占当地原有居民的土地,经常引起他们的反抗斗争。希腊殖民者还掠夺当地人的财富,甚至掠夺当地人为奴隶。

  各城邦普遍存在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在许多城邦里,在平民与贵族斗争的过程中出现过未经选举而夺得权力的独裁者。他们为了获得平民的支持,往往打击贵族,没收贵族的财产,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独裁者的任职时间一般都不长。

  在这一时期,出现一系列哲学思想。公元前六世纪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万物都是由水演变而成的。阿那克西曼德继承了泰勒斯的思想,但他认为万物的本原不会是某种具体的物质,而是“无限者”,万物由无限者演变而来,又都演变为无限者,而无限者本身是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的。阿那克西美尼继承了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限的,但他又认为这一本原是一种具体物质,这就是无限的空气,一切物质都是空气在不同程度上浓缩化或稀薄化而形成的。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由数产生形,由形产生物。公元前六到五世纪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既是一个整体,也是由各个事物结合而成的;世界一直不断燃烧的火;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构成的世界任何一个事物也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抒情诗、哀歌诗、短长格诗。抒情诗原意是“琴诗”,是用弦琴伴奏的可以唱的诗,诗人用这种诗来讲述自己的爱情等经历,或抒发自己的失意等情绪。哀歌诗原意是以笛伴奏的悲歌,逐渐演变成表达诗人思想和感情的诗。短长格诗是一种有讽刺性的诗。公元前六世纪,奴隶伊索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多篇寓言,大多是以动物为题材,阐述人生中的道理,篇幅短小,寓意深刻,富有启发性。

  §争战时期(500BC-338BC)

  500BC起,希腊进入争战时期,在这一时期先后发生了多次战争。

  500BC-448BC希腊各国与波斯帝国之间进行了战争。波斯帝国占领小亚细亚以后,企图进一步占据希腊半岛。492BC,波斯军队水路两路进攻希腊各城邦,由于海军遭遇风暴,陆军受到希腊北部的色雷斯人的袭击,失败而返。490BC,波斯军队从小亚细亚渡过爱琴海,在马拉松登陆,受到一支雅典军队的阻击。雅典军队人数比波斯军队少得多,但雅典军队布置了巧妙的队形,迅速向波斯军队冲击,战胜了波斯军队,波斯军队撤退。马拉松战役之后,一些希腊城邦结成以斯巴达为首的反抗波斯的同盟。480BC,国王薛西斯率领的波斯水陆军队再次进攻希腊。在陆上,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率领的希腊军队守卫希腊中部的重要路口温泉关,双方均损失重大,结果波斯陆军攻占温泉关,李奥尼达及许多希腊官兵战死。波斯陆军继续进军,占领了雅典城。但在海上,波斯海军在萨拉米湾战役中被雅典海军击败。萨拉米战役以后,波斯军队主力退回亚洲,但仍留一支陆军在希腊。479BC,希腊军队消灭了这支波斯陆军。此后,希腊与波斯之间时断时续地进行了多年战争,但没有大规模的战役。公元前477年,一些希腊城邦结成以雅典为首的反对波斯的同盟,各国或者提供战船,或者提供金钱,同盟的金库设在提洛岛,后来移到雅典。公元前449年,雅典在塞浦路斯岛打败波斯军队,随后双方签订了和约,战争结束。

  457BC-404BC斯巴达与雅典之间进行了战争。457BC起,为争夺对希腊的霸权,斯巴达与雅典之间断断续续发生一些战斗,雅典人修筑了从雅典城到海港的长墙,由于相持不下,双方于445BC签订和约,战争暂时停止。431BC,斯巴达为消除雅典的海上霸权,向雅典提出解散提洛同盟的要求,雅典拒绝,于是双方在各自盟国的帮助下再次进行战争。斯巴达陆军多次袭击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半岛,雅典不得不把城外人口撤到雅典城及长墙之内。雅典的海军则在伯罗奔尼撒沿岸巡行,打击斯巴达及其同盟各邦。在此期间,雅典城曾流行鼠疫,由于人口居住过于集中,疾病传染很快。雅典和斯巴达都损失较大,于是双方签订和约(421BC),其中规定一切恢复战前状态,此后战争中止数年。415BC,雅典出兵进攻西西里的叙拉古,斯巴达则出兵援助叙拉古,结果雅典军队在西西里战败,全军覆没,这使雅典海军受到很大削弱。413BC,双方再次发生战争。斯巴达改变了过去短期攻掠阿提卡半岛的办法,采取了进入阿提卡并在那里长期驻守的方式。雅典极力重整海军,斯巴达也在波斯的财政援助下加强了海军,并在海战中几次战胜雅典。404BC,雅典在经过长期被围困之后投降。雅典接受了斯巴达提出的条件,毁除雅典城到海港的长墙,除十二艘船以外,交出全部船只,服从斯巴达的领导。

  399BC-387BC斯巴达与波斯之间进行了战争。在与雅典战争期间,斯巴达为打败雅典海军,曾向波斯求援,并承诺在胜利后把小亚细亚西岸的希腊人各城邦国家割让给波斯。但战争结束以后波斯要求这些城邦纳贡时,它们不甘心被波斯统治,反抗波斯,要求保持独立,而斯巴达支持了它们。因此,399BC,斯巴达与波斯发生战争。波斯利用斯巴达与各盟邦之间的矛盾,资助并鼓动各邦反对斯巴达。395BC,底比斯发动反对斯巴达的战争,雅典、科林斯、麦加拉、阿哥斯等随之响应,并组成反对斯巴达的同盟。在波斯的金钱援助下,雅典重筑长墙,重建舰队。波斯军队打败斯巴达军队,387BC,经斯巴达向波斯求和,战争结束,小亚细亚沿海的希腊各城邦为波斯所统治。

  371BC-362BC斯巴达与底比斯之间进行了战争。斯巴达对其他希腊城邦实行武装干涉,企图重新获得霸权,结果引起许多希腊城邦的不满。希腊中部的底比斯强大起来,它与雅典结成反对斯巴达的同盟。371BC,斯巴达的军队在底比斯城附近进行了一次决战,底比斯军队使用一种新式方阵,大败斯巴达的军队。此后,底比斯军队攻入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取得一系列胜利。但雅典担心底比斯势力过于强大,对自己不利,于是转而支持斯巴达。362BC,以底比斯军队为一方,斯巴达和雅典军队为另一方,在希腊南部进行了一场战斗,底比斯军队获得胜利,但损失巨大,此后底比斯的势力衰落。

  公元前四世纪,在希腊北面兴起了马其顿帝国,338BC,希腊各国被马其顿帝国兼并。

  在争战时期,历次战争中有许多俘虏成为奴隶,奴隶数量迅速增多,大量的奴隶被使用到手工业和农业中。奴隶有时会进行反抗斗争。464BC—455BC,斯巴达发生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当时由于发生地震,很多斯巴达人伤亡,于是奴隶乘机发动起义,起义者给斯巴达造成沉重打击,斯巴达寻求盟国的帮助,甚至一度不得不向争霸对手雅典求援。斯巴达虽然得到了盟国的援助,但一直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最后不得不同意起义者及其子女作为自由人离去。这次起义使斯巴达失去大批奴隶。各邦还经常发生奴隶逃亡的事件,如413BC斯巴达军队进入阿提卡时,雅典的两万多奴隶趁机逃亡。

  在这一时期,希腊各国的哲学有进一步的发展。公元前五到四世纪的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事物的形成是原子的集结,事物的消灭是原子的分散。原子是不可分的微粒,数量无限,有大小和形状的区别。原子在虚空中运动而合成火、水、气、土以及万物,各种具体事物的差异,就在于构成此物的原子的形状、次序、位置的不同。公元前五世纪的苏格拉底认为,人没有能力去认识客观的自然界,那是神所掌握的领域,人不应去研究它,人应当认识自己。公元前四世纪的柏拉图认为,世界有两个,即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理念世界是永恒的、真实的、完善的、超经验的,现实世界是无常的、虚幻的、暗淡的、可感知的。现实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而不完全的反映,理念世界则是现实世界的本原。公元前四世纪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形式和质料构成,未取得某种形式以前的质料,只是可能成为某物,只有形式才使质料成为现实的某物,形式是事物发展的推动者。公元前五到四世纪的安提斯梯尼认为,快乐基于美德,美德基于知识并且是可以教养出来的,凡是知道什么是美德的人都会行使美德。公元前四世纪的第欧根尼认为,快乐得自一个人本身自然需要的满足,得自以最俭朴最容易的方法实现这种满足,人应该用最简易的方法来满足本身的自然需要。

  在这一时期,希腊各国兴起戏剧演出,因而出现许多优秀的剧作。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的埃斯库罗斯创作了《囚禁中的普罗米修斯》,讲述普罗米修斯从天上把火种偷到人间,为人类谋取福利,而他自己却被天神宙斯锁在高加索山受苦,但他受尽苦难而不屈服。剧作塑造了一个为人类福利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斗士形象,也表现了人不能战胜命运的悲剧,并赞颂了人类对命运的抗争。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的索福克利斯创作了《俄狄浦斯王》,讲述俄狄浦斯为了不犯他命中注定要犯的错误,主动离开了他认为可能犯这一错误的地方,努力为人间除害,而结果仍在不知不觉中犯了命中注定的错误,也表现了人不能战胜命运的悲剧。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的幼里披底斯创作了《美狄亚》,讲述美狄亚深爱他的丈夫,但丈夫抛弃她而另娶一妻,美狄亚由热爱转为痛恨,她不仅毒杀了丈夫的新妻子,而且杀死了她自己同丈夫所生的孩子,作为对丈夫变心的报复。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的阿里斯托芬创作了一些喜剧,在一些剧作中,他反对雅典当时进行的与斯巴达的战争,主张实现和平。

  公元前五世纪希罗多德写作了《历史》一书,主要叙述希腊与波斯的战争,同时也叙述了波斯、希腊、腓尼基、巴比伦、埃及、印度等世界各国的一些史事,内容丰富,保存了大量的史料,但史料选取不严格,有一些不可信的传闻。公元前五世纪修昔底德写作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主要叙述斯巴达与雅典的战争,没有写完,最后写到411BC。该书叙事详尽,记载了大量的军事史和政治斗争史的史实,并且叙事客观,注意对史实进行考订,不可信成份较少,并力图说明战争的原因。书中记录了各种人物的大量演说,借以表达有关各方的思想和见解。公元前四世纪色诺芬写作了《希腊史》,接着《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续写这次战争的经过,又叙述了此后希腊各城邦的历史,写到362BC为止,重点写战争和城邦之间的关系,如斯巴达与波斯的战争、斯巴达与底比斯的战争。

  §马其顿帝国

  马其顿人生活在希腊半岛以北的地方。公元前五世纪,在这一地区形成一个马其顿国家。其居民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崇拜希腊的神灵,特别崇拜宙斯和赫拉克里斯。国王拥有统率军队、主持祭祀、审理案件、主持国库的权力。一部分贵族组成贵族会议,帮助国王处理国家事务,另外还有由平民参加的公民大会,国王的权力受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的一定限制。各部落有各自的首领,有一定独立性。实行部落兵制度,成年男子除从事耕种和畜牧都参加作战。

  在希波战争期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一世采取支持希腊的态度。亚历山大一世在位时,马其顿与希腊各国保持友好关系,并有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往来,他因此得到“希腊之友”的绰号。

  腓力二世担任马其顿国王时进行了改革。腓力二世以各种手段削弱贵族的权力,控制了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腓力二世自称是赫拉克里斯的后代,以提高自己的地位。改革币制,使波斯的金币和希腊的金、银币在境内同时流通。大力开采金矿,使国家的财力大大增强。改革原来的部落兵制度,建立了一支经过严格训练的常备军,由国王直接指挥,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在效仿底比斯方阵的基础上创造了作战队形马其顿方阵。这是一种比底比斯方阵更为纵深和密集的重武装步兵方阵,方阵由16排手持长矛和盾牌的重装步兵组成,最多能达到20排。越是后排的士兵,长矛越长,从前面望去,长矛林立。方阵两翼有轻装步兵和骑兵进行配合和掩护。腓力二世的改革使王权加强,并增强了马其顿的军事和经济实力。

  腓力二世时期,马其顿进行了扩张,首先占领整个巴尔干半岛北部地区,然后进攻希腊各国,先后打败并兼并一些希腊国家,随后又于338BC大败底比斯、雅典、科林斯、麦加拉等国的联军,从而兼并了全部希腊各国。

  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以后,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三世担任马其顿国王。马其顿内部的贵族趁腓力二世死去的机会争夺最高权力,北方的部落和南方的底比斯人也先后起义,亚历山大先后将他们全部镇压下去。

  亚历山大时期,马其顿展开了大规模的领土扩张。334BC,亚历山大率领的马其顿军队进攻波斯。马其顿军队渡过土耳其海峡,打败波斯军队的阻击,占领小亚细亚。之后,亚历山大所率军队向地中海东岸地区进军,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亲自率领大军赶来迎战,两军大战于伊苏斯,在激烈的战斗中,大流士三世本人首先动摇,放弃阵地逃跑,波斯全军溃退。但马其顿军队遇到推罗的顽强抵抗,于是在攻占推罗以后,将城市毁坏,杀死很多人,又将很多人当作奴隶。亚历山大所率军队进入埃及,没有遇到抵抗,埃及人服从了亚历山大的统治。亚历山大所率军队再从埃及出发,经巴勒斯坦进军到两河流域。在原亚述首都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马其顿军队与波斯军队展开决战,波斯军队人数远多于马其顿军队,但最后仍战败,大流士三世逃走。330BC,亚历山大所率军队占领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从而完全兼并波斯帝国。此后继续进军,征服了中亚的一些地方。当时印度半岛北部处于许多小国并立的局面,亚历山大率军从中亚地区进入印度半岛西北部,兼并这里的各个小国,但不久即在当地人的抵抗下被迫退出印度半岛。

  §安条克王国(323BC—168BC)

  323BC亚历山大去世以后,他的部下安条克、托勒密、塞琉古展开争夺权力的斗争,发生了二十多年的混战。经过战争,马其顿帝国分裂三个王国,即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安条克王国、位于埃及地区的托勒密王国、位于西亚地区的塞琉古王国。

  在安条克王国,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很多人因债务而失去土地。在斯巴达城邦,共有七百户家庭,其中只一百户有土地。于是斯巴达在阿基斯主持下进行了改革,废除债务,重新分配土地。债务的废除勉强实行了,但分配土地遇到阻挠。因受到反对,阿基斯被逮捕并处死。此后,克利奥蒙尼用暴力推行改革,分配了土地。这一改革影响到相邻的一些城邦,那里的人们纷纷要求废除债务和重分土地。于是各城邦的军队联合进攻斯巴达,改革被废除。

  安条克王国,取得了一些文化成就。萨摩斯岛的亚里斯托库斯提出太阳中心的假说,认为太阳静止不动,地球以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在轨道的中心,但是当时这个观点不为人们所接受。尼西亚的喜帕恰斯提出,恒星和行星都包含在不同的透明球体中,所有的球体都围绕地球旋转,这一观点在此后很长时期内为人们所认同。

  叙拉古人阿基米德用作圆的内接和外切的96边等边形的方法,计算出圆周率在3又7分之1和3又71分之10之间。他以尽可能多边的直线形去接近曲线形的方法,计算曲线形的面积,这是积分法的萌芽。

  在罗得岛建有一个青铜的太阳神像,高三十多米,由公元前三世纪卡勒斯所创作。在罗得岛的创作于公元前一世纪的大理石群像,表现拉奥孔及两个儿子因不服从太阳神的命令而被神所派大蛇缠绕勒死的希腊神话故事,石像表现出人体肌肉紧张挣扎的形态和面部痛苦绝望的表情。

  伊璧鸠鲁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万物都是由极小的原子构成,原子不仅有不同的大小和形状,也有不同的重量,原子除了作直线运动外,还可以由于其自身原因产生偏离直线的运动。他认为,感觉是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人的感觉是不会有错误的,只是人在解释感觉时可能有错误。以芝诺为首的画廊学派(即斯多噶派)认为,世界由火而生,决定整个世界的是理性(即逻各斯)。

  168BC,安条克王国被罗马帝国兼并。

  §托勒密王国(323BC—30BC)

  托勒密王国领土最大时包括埃及、地中海一些岛屿、小亚细亚一些地方、叙利亚巴勒斯坦一些地方。

  在托勒密王国,中央的主要官职由希腊人担任,各州州长、各州的财政官也都是由希腊人担任,埃及的上层人士担任中低级官职,稍后也逐渐有埃及人担任高级官职。在军队中,军官由希腊人担任,士兵主要是埃及人。

  托勒密王国的历代国王都宣布保护埃及的神庙和宗教信仰,埃及神庙的祭司们也宣布他们是神在地上的化身。托勒密王国的历代国王也都自称是埃及法老的继承者。托勒密王国基本上沿用了埃及当地原有的政治制度。

  托勒密王国内部的矛盾和战争较多。206BC底比斯等地发生起义,起义延续了二十年,结果王国政府将其镇压下去。165BC狄奥尼修斯企图利用国王兄弟之间的矛盾夺取政权,没有成功。之后组织了约四千名士兵进行暴动,又被政府镇压下去。他到群众中进行动员,召集很多人参加,发动起义,结果再次被镇压下去。88-86BC,又发生以底比斯为中心的群众起义,被政府镇压下去。托勒密王国与塞琉古王国之间也一直存在战争,与塞琉古王国争夺地中海东岸地区。

  在托勒密王国,普通埃及人保持自己原来的生活方式、经济方式、宗教信仰、语言、社会结构。居民中的大部分是租种土地的农民,他们耕种王室、神庙或其他人的土地,交纳地租,人身自由。奴隶很多,被用于农业和手工业劳动,主要来自罪犯、战俘、负债者,主人可以随意地买卖奴隶,奴隶买卖通常都有契约。

  希腊人一般都居住在城市里。希腊人逐渐被埃及人同化。纯粹的希腊人已经很少。即使是王室成员,除仍保全原有的血统之外,也已经埃及化,并以埃及人自居。

  全部土地被认为是属于国王所有,按实际占有情况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接由国王直接管理的土地,一类是国王赐给神庙、官员的土地,一类是私有土地。土地可以买卖,但受到政府的限制。在王国后期,由于财政困难,王室管辖的土地较多地出售。王国后期,许多农民因交不起租欠租而被卖为奴隶,因此农民大批逃亡,许多耕地荒芜。

  托勒密王国的对外贸易很多,从东方(印度和中国等地)输入丝绸、香料、宝石等,输出谷物、纺织品、纸草、玻璃等。首都亚历山大里亚是地中海地区的贸易中心,各国商船汇集在这里。公元前三世纪,开凿了沟通尼罗河与红海的运河,船只可以从地中海直接进入红海,再前往印度洋。经叙利亚、两河流域、中亚,有陆地上的道路通往中国,中国的丝绸通过这条道路运到埃及。

  欧几里德著有《几何原本》,讲述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知识,奠定了几何学的基础。厄拉托斯梯尼在《论大地测量》一书中首次比较准确地计算出地球的周长,并大致地测出太阳和月亮的大小和距离。在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的法罗斯岛上,建造有一个巨大的灯塔,高一百多米,塔上的火光能把几十公里外的船只引导到港口里。首都亚历山大里亚也是一个文化中心,这里有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图书馆,许多著名的学者,如欧几里德、阿基米德等在这里研究学问。图书馆中收存许多手稿,图书馆还从事抄书和译书活动。

  30BC,托勒密王国被罗马帝国兼并。

  §塞琉古王国(323BC—64BC)

  塞琉古王国包括原波斯帝国的大部分领土,塞琉古王国领土最大时包括小亚细亚大部分、地中海东岸地区、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大部分、中亚一部分。

  塞琉古王国地处东西方交通要冲,商业发达,有许多城市。有些城市里希腊移民较多,市政机关沿用原希腊各国的形式,还有一些以神庙为中心的古老城市,如巴比伦和乌鲁克。这两种城市都有市政自治权,但同时都从属于王国的中央政府。在塞琉古王国奴隶大量存在,买卖奴隶也很盛行。土地分为两类,一类直接属于国王,另一类分别由神庙、希腊人城市、贵族官僚所占有,土地由租地农民或奴隶耕种。

  247BC,伊朗高原东部地区脱离塞琉古王国,建立独立的安息王国。约250BC,位于中亚的巴克特里亚行省脱离塞琉古王国,建立独立的巴克特里亚(又称大夏)国家。公元前190年,罗马帝国进攻塞琉古王国,夺占小亚细亚地区。公元前二世纪中叶,伊朗高原西部和两河流域出现了一些独立的国家,不久为安息王国所兼并,这时塞琉古王国的领土只剩下地中海东岸地区。64BC,塞琉古王国被罗马帝国所兼并。

  §安息王国(247BC—226)

  公元前三世纪,一支游牧部落帕提亚人从北方来到伊朗高原东部,他们与当地民众一同发动了反对塞琉古王国政府的起义。247BC,建立了脱离塞琉古王国的独立国家,以帕提亚人为主导,帕提亚人的首领安息(又译阿尔萨息)成为国王。安息王国进行了领土扩张,占领了伊朗高原西部、两河流域、中亚细亚南部。罗马帝国吞并塞琉古王国以后,企图继续向东扩张领土,于是安息与罗马之间进行了争夺。罗马帝国为争夺两河流域,多次进攻安息,与安息进行了长期战争,均被安息击退。

  安息王国基本上沿用了塞琉古王国的政治制度。在安息王国,国王一般父子世代继承,有时也实行兄终弟及。国王以下设有贵族会议和祭司会议,分别由贵族和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高级僧侣组成,权力很大,可以罢免或拥立国王。全部领土分为各个省和各个属国。随着领土的不断扩大,都城多次改变,最后迁到底格里斯河东岸的泰西封。军队以重装和轻装骑兵为主,前者由贵族组成,后者由游牧部落组成。

  城市中手工业兴盛,建筑、雕刻、镀金都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有连接中国、印度、罗马的商业交通要道穿过安息王国境内,所以有许多商业繁荣的城市。一些商人驾车或驾船到他国贸易。起初使用塞琉古的货币,后来铸造新的货币,货币以白银制成,上面刻有国王的形象,国王去世就更换货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两河流域,东部地区经济较落后。

  §萨珊王国(226—647)

  226年,安息王国政府被推翻,建立了新政府,形成阿尔达希尔为首的新的王国,取代了安息王国,首都仍在泰西封。阿尔达希尔的祖父名叫萨珊,所以新的王国称为萨珊王国。

  在萨珊王国,五世纪末发生拜火教僧侣马资达克领导的起义。马资达克宣传新的教义,主张推翻作为恶神化身的不平等社会,在善神的帮助下建立人人平等、财产平均的新社会。马资达克认为,贫富不均是恶神的体现,主张夺取富人的财产分给贫民,实行平均。起义由首都扩展到各省,很多农民、市民和奴隶参加了起义,他们杀贵族,夺土地,分财物。国王科巴德镇压马资达克起义,诱杀了一批起义首领。531年,科巴德的儿子库思老继位后,将马资达克起义镇压下去,马资达克和许多起义者被杀。在长期的起义过程中大量贵族被消灭,出现了大量无主土地。这些土地大部分被国王占有,其中一部分分给忠于国王的军人,他们成为新的贵族。

  库斯老一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此前没有固定的土地税税额,各地官员随意征收。库思老一世清查全部耕地,规定土地税的数额,一年两次征收,用货币交纳,所有的土地所有者都要交纳土地税。调查20到50岁男子的人数,征收人头税,官员、僧侣、士兵可免交。将全国领土划为东西南北四大行政区,每区设总督管辖,总督直接接受国王的命令,行政区以下设省。征发农民增补步兵,建立铁甲骑兵部队,骑兵佩戴头盔和铁甲,使用圆形盾牌和刀、矛、弓箭等武器。

  西面的阿拉伯帝国兴起以后,萨珊王国受到阿拉伯帝国的进攻,647年被阿拉伯帝国兼并。

  在萨珊王国,自由人分为祭司、武士、文官、农民四个等级。各等级世代沿袭,有各自的法律和服饰,仅前三个等级之间可以通婚。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税和服劳役。许多农民由于负担沉重被迫出售自己的土地。奴隶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本地人,他们可能由于债务或其他原因沦为奴隶,另一种是战争俘虏。神庙和贵族的庄园使用奴隶劳动,矿山、奴隶主的家庭也使用奴隶劳动。奴隶是奴隶主的财产,奴隶主可以将奴隶任意买卖和转让。

  三世纪,摩尼吸收拜火教和佛教的教义,创立了新的宗教摩尼教。摩尼教认为拜火教祭司的奢侈腐败和社会的贫富悬殊都是恶的表现。摩尼教主张禁欲,认为禁欲修身可以成为圣人,主张善神战胜恶神,抨击拜火教祭司的腐化,反对贫富分化。起初,由于其教义符合王国扩张的企图,政府予支持,迅速传播到帝国全境。后来,王国政府因摩尼教敌视现实而对其实行镇压政策,摩尼和大批信徒被杀。但摩尼教并没有消灭,不仅在本国民间继续流行,而且由于许多信徒逃到国外,还传播到其他各国。

  起初萨珊帝国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后来为避免其他宗教威胁拜火教的地位,开始迫害摩尼教和基督教,从而使拜火教地位提高,最终成为国教。拜火教教会从政府手中得到大量土地,并掌握着审判权,不少僧侣还直接担任政府官职。

  在萨珊帝国末期,人们编写了《君王之书》,是根据口头传说所写的一部历史著作,叙述了远古到萨珊帝国末期的历史。萨珊帝国建筑的特色是圆屋顶和半圆顶拱门,其建筑广泛使用灰泥浮雕作为装饰,有各种图案和植物花纹。有许多刻在高处的岩石上的浮雕,表现国王战斗、凯旋、受命、狩猎等场面。

标签: 世界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