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曹雪芹、孔尚任、吴敬梓、徐悲鸿、朱自清……
数不清的文学艺术名家与南京产生交集
他们或在此生活 或在此创作
给南京文化资源增添了无穷趣味
跟着这些名作、名家“逛逛”南京
聊聊他们与南京的那些事儿吧
南京是汤显祖的第二故乡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牡丹亭》是大多数人对汤显祖的了解。但你知道吗?《牡丹亭》的雏形是在南京因一梦而孕育的。这位伟大的戏剧家和南京有着深深的不解之缘,南京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
明万历三年(1575年),26岁的汤显祖来到南京国子监游学,是当时最有名望的几位举人之一。他由于拒绝权臣拉拢,四次春试不第,直至1583年才以“三甲第二百十一名”赐同进士。35岁时他被派至留都南京,先后担任南京太常寺博士(正七品)、南京詹事府主簿、礼部祭祀司主事(正六品)等闲职。
“才情偏爱六朝诗”。徐朔方先生的《汤显祖评传》中写道:“没有什么地方比南京更使汤显祖喜爱了。”好友来信,愿意通融提拔他去北京吏部做官,但汤显祖回答他不能离开南京,如同鱼儿离不开水。这里有他的爱恨情仇、亲朋好友和难忘的山水美景。
他把一生中最宝贵的青壮年时期留在了南京。他踏遍金陵名胜,留下大量诗文。诸如“金陵花开散江空,可怜六代多离宫”等诗句,饱含着他对南京的眷恋之情。
曹雪芹曾回乡寻觅“秦淮旧梦”
曹雪芹出生于南京,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南京人,虽说他后来离开了南京去了北京,但是他家三代世袭江宁织造,康熙6次南巡,有5次都以曹府为行宫。
曹雪芹离开故乡时年仅13岁,离开的原因是他的父亲获罪落职,举家被遣“北返”。他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返故乡,于次年永别故乡,此时的曹雪芹,虽然人过中年,穷困潦倒,他以南京为背景创作的那部《石头记》(《红楼梦》)已经“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基本写成了。
有人说,曹雪芹此次回乡是寻觅“秦淮旧梦”,以便为《红楼梦》进一步补充些材料作最后的润色;还有人说,他此次回乡是为《红楼梦》的出版寻找经济上的赞助。
吴敬梓称南京是“好玩的所在”
“生平爱秦淮,吟魂应恋兹”,清代大文豪吴敬梓写的这句诗,注定他决定以南京为自己的归宿。
从23岁起,吴敬梓在家乡安徽全椒的生活进入了变故迭起的岁月:发妻病亡,家道败落,屡试不第;族人认为他是个败家子不肯帮他,生活日渐艰辛。33岁时,他毅然举家移居南京,住在秦淮河南岸、桃叶古渡北侧的秦淮水亭一带。一连串的刺激,使吴敬梓对科举产生了不满。因没有生活来源,散尽钱财后的吴敬梓只能靠卖文为生。十年寒暑,他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在《儒林外史》中,南京不是贯之始终的唯一舞台,却是出现最多的城市,这不能不归功于清代文豪吴敬梓对南京城的厚爱。
文中,吴敬梓描写的真儒名贤之一的杜少卿有句让人心动的情话,其实也代表着吴敬梓对南京的“真爱”之情——当妻子问杜少卿:“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什么装病不去?”杜少卿应对如流:“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玩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
鲁迅到南京后改名“周树人”
120年前,一个外表普通的17岁青年,带着母亲筹来的8块钱,从绍兴乘船,踏上下关码头。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南京,一切都是陌生而新鲜。这位青年就是鲁迅。
鲁迅来南京的缘分并不浪漫,说起来还颇有些无奈。那时候鲁迅还名为周樟寿,尽管出身绍兴古城的名门望族,但是他童年时这一显赫的家族已经彻底败落。这个大家族的少年生活一落千丈,父亲的重病和亡故给家庭带来了更大的冲击,也使他更受到周围人的白眼和侮辱。
远在南京不收学费,还发少量生活费的江南水师学堂,对他来说莫不是很好的选择。当时鲁迅的叔祖周淑生在水师学堂任职,因嫌他报考这样的水兵军校丢家族颜面,所以周淑生要求他改名报考,从周樟寿改为周树人。
鲁迅青年时代在南京的时间仅为三年,但却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鲁迅来到南京,这是他走出家门的第一步,也是他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南师附中高级教师、南京鲁迅纪念馆第一任馆长徐昭武说道,“他在南京接受了新思想、新知识,开阔了眼界和视野,产生了对新思想的强烈了解的愿望,所以这一阶段是他成长的重要阶段。”
徐悲鸿短暂一生中的十年留在了南京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进入现代之时,有一个人无疑是艺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就是被国际评论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的徐悲鸿。
1928年,从海外归来后的徐悲鸿受聘于中央大学,开始了他在南京长达10年的生活,并在这里从事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徐悲鸿来宁之初,先居于石婆婆巷内的中央大学集体宿舍,后迁居于丹凤街52号的中央大学教师宿舍内。翌年5月,在吴稚晖的倡议下,筹得3000大洋,于傅厚岗购得荒地2亩,开始营建私宅。1932年12月,傅厚岗6号新居落成,徐悲鸿携家人迁居入内。在宁期间,艺术实践上他创作了《田横五百士》、《徯我后》等诸多传世名作;艺术教育上他延揽名师、发掘璞玉,为中央大学的艺术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仅58岁。在其短暂的58年中,他把青壮年时期的10年留在了南京,为中央大学艺术系、南京画坛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在浦口火车站,朱自清与父亲留下最温情的父爱故事
讲述父爱的故事有很多,最家喻户晓的,是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而这个温情的父爱故事,就是发生在南京浦口火车站。
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的朱自清,收到了父亲从南方寄来的一封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看到这里,朱自清悲从中来,泪如泉涌,他想起父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想起父亲对自己的种种的好。哀伤和思念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他对父亲的真情,如流水从心间涌出,倾泻于字里行间。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很快,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背影》在他的笔下诞生。
朱自清先生还在自己的散文《南京》中盛赞了南京:“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 番体贴,便不同了。”在文中,朱自清先生留下了许多关于南京的描写,让人心生向往。
美丽古都的最深厚底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传承。
标签: 牡丹亭是明代谁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