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甲胸中驰万马,貔貅门下拥千军。 麒麟阁上传消息,竹帛名高四海闻。 -----《赠锦衣卫千户》
这首诗句正是描述大名鼎鼎的锦衣卫,可以说在明朝最鼎盛时期,任何的贪污腐败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而且他们只效忠听命于皇帝,令每个人都不敢产生丝毫的贪污腐败之心。
那我们也不禁感到疑惑,明朝灭亡的时候,让人闻风丧胆的15万锦衣卫为啥不见了,他们去了哪里呢?
锦衣卫的来历
锦衣卫始于明朝朱元璋所创立,一开始叫“拱卫司”,而后经过不断的改良最后成为锦衣卫。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统领,对皇帝忠心耿耿且个个武功高强,因此令人闻风丧胆。朱元璋是穷苦人家出身,而且因为当地官员贪污腐败不作为才导致他家破人亡,拥有悲惨的童年。所以他做了皇帝之后更加的厌恶手下的人贪污腐败,早些年的时候还好。
到了晚年的时候他开始愈发的变得生性多疑,斩了许多的大臣将领。尤其是在他最器重的长子朱标死后,他开始变得更加的多疑,每天都担心有人要害自己,想让一些大臣去查,但是他又担心官官相护,这才想出了建立锦衣卫。
专门为他来探查朝中有没有人贪污,或者大臣是否有什么不轨的心思。而且锦衣卫可以直接向他一个人汇报。可以说是屹立于朝堂外的一个大势力了。也让朝中的大臣们都人心惶惶,生怕锦衣卫探查到自己。
随着锦衣卫立下了一件又一件的功劳,为朱元璋抓到了无数个贪污腐败的官员,解决了一件又一件的悬案,可以说让朝中少了许多贪污腐败的现象,这也使得朱元璋越发的信任这些锦衣卫。
锦衣卫当时在朝中得罪了许多的大臣,因此也只能靠依附于皇帝得以发展。于是朱元璋给了锦衣卫更多更大的权利,并且又扩建了锦衣卫的规模。
到了朱元璋去世后,下一任皇帝对锦衣卫也是十分的信任,这个时候的锦衣卫已经拥有了捉拿凡人并且审问犯人的权利。而且天牢等都是归于锦衣卫管理,也可以看出锦衣卫权势之大,且人数众多了。
而随着历代皇帝的重视,锦衣卫的规模也一步步的从5000人发展到了15万人,可以说绝对是一个恐怖的数字了。但是令我们感到疑惑的是,在明朝最后覆灭时,为什么这15万锦衣卫没有出来保护皇帝呢?他们去了哪里呢?
锦衣卫的覆灭
这一切还要从万历时期说起,既然有了锦衣卫,但也不可能锦衣卫一家独大,必须要有一个所对应的势力与锦衣卫互相制衡,达到平衡。避免锦衣卫权力过大而产生一些不该有的心思。东厂便应运而生了。
而皇帝同样也给了东厂很大的权势,但是当时的锦衣卫首领已经被权势迷了双眼。他不但不反对东厂,相反,他在暗中与东厂互相合作,互惠互利,丝毫不管手下人员的发展。只一味为自己谋取了许多的好处。
东厂就趁此时机飞速的发展,以至于因为皇帝久久不理朝政,东厂的势力越来越大。到了后期,锦衣卫已然难与其相争了。逐渐的沦为东厂的爪牙,基本就是东厂说往西,锦衣卫不敢往北了。
但是东厂也不是忠心耿耿的为皇帝效忠,看到皇帝久不理朝政无所作为的样子,谁能够生出效忠之情呢?因此东厂也是从上到下的为自己谋取好处,这也让朝中的许多大臣们感到苦不堪言。可是向皇帝进谏皇帝也根本听不进去,这也为明朝后来的覆灭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而后不久到了崇祯时期,明朝被外敌进攻,虽然明朝尚有军队,可是这些士兵们疏于锻炼,又岂是强悍的外敌的对手。因此很快就溃不成军了,东厂因其长期的腐败,也是各自保命了。
至于锦衣卫这边,15万多半是锦衣卫为了向皇帝多索要钱财而夸大其词的说法,即便是在锦衣卫最鼎盛的时期,他们的人手也绝不超过5万人。
更何况到了明朝末期他们本就被东厂所压制,因此人手根本不足一万,难以抵抗外敌。而且锦衣卫多以查案探案为多,而且末期的时候又不怎么训练,面对外敌他们也很难真正的上场杀敌,甚至敌人打到身边都没有什么还手之力。
因当真有外敌来犯时,他们这些人跑的跑走的走,剩下为数不多的忠心耿耿的人来保护崇祯。可是这点人又能有什么作用呢?最后还是被敌人一举歼灭。而明朝这样一个有过无数个辉煌的王朝也就此落幕了,这可能也是命数已尽。
结语
其实锦衣卫也是应运而生应运而灭了。当一个国家鼎盛时,自然会有许多的土地朝臣,而皇帝为了能够更好的管理这些大臣所以建立了锦衣卫。锦衣卫和皇帝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了。
但是当一个王朝覆灭时,皇帝自身都不保了,又哪里会管这些锦衣卫呢?而长时期得不到管理的锦衣卫自然也就变得无所事事起来,因此到了后期也是达不到保护皇帝的作用。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说锦衣卫是时机已到,但是也要吸取一个道理,那便是任何事情都是相辅相成的,就像有一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事情只有我们前期努力了,后期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就像明朝末期的皇帝一开始没有重视培养锦衣卫,那么后期想要锦衣卫能保护好他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的努力,这样等到时机来临,才会为我们自己取得一个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