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朱见深的孙子那么多 嘉靖是怎么坐上皇帝的位置的

犀牛历史 20 0

明宪宗朱见深是明朝第八位皇帝,他活了四十一岁,在位二十三年。他一共有十三个儿子,二十一个孙子。

一,明宪宗子孙状况。

长子(无名),夭折。

次子朱祐极,夭折。

三子朱祐樘(明孝宗)——长子朱厚照(明武宗),次子朱厚炜(夭折)

四子朱佑杬(兴王)——长子(无名)夭折,次子朱厚熜(嘉靖帝)

五子朱祐棆(岐王)——无子。

六子朱祐槟(益王)——四子:朱厚烨,朱厚炫,朱厚煌,朱厚熠。

七子朱佑楎(衡王)——七子:朱厚燆,朱厚烃,朱厚熑,朱厚煐,朱厚炳,朱厚煃,朱厚?。

八字朱祐枟(雍王)——无子。

九子朱祐榰(寿王)——无子。

十子(无名)——夭折。

十一子朱祐梈(汝王)——无子。

十二子朱祐橓(泾王)——无子。

十三子朱祐枢(荣王)——六子:朱厚勲,朱厚熹,朱厚煦,朱厚烮,朱厚然,朱厚?。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明宪宗共有二十个孙子长大成人,的确是子孙众多。

二,古代宗法等级制度。

嘉靖帝朱厚熜之所以能在武宗死后继位,这其实是贯穿两千多年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所决定的。

正德十六年正月,明武宗在举行郊祀大典时突然吐血,对于武宗的病情,御医也束手无策。他一生荒唐好色,却没有留下子嗣,而自己的弟弟朱厚炜根本没有长大成人,早已夭折。

随着病势的沉重,内阁首辅杨廷和预感到皇帝可能会突然驾崩,不禁开始思考选择继承人的位置。

而明武宗觉得宫中的御医根本治不好自己的病,曾派司礼监太监魏彬和张锐到内阁找杨廷和拟谕旨寻访天下名医。当时杨廷和就对魏彬说起过应当尽早做好选择皇位继承人的工作,防止武宗死后出现动荡。

魏斌和张锐便询问杨廷和如果皇帝驾崩,该如何应付变局。杨廷和是这样的:

使我辈预闻,处之如伦序,则天下安,中外同福。反之,则君等先受祸,次及我辈矣。

——《明史·杨廷和传》

所谓的伦序,其实就是起源于西周的宗法等级继承制。这套制度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立嫡立长,兄终弟及,大宗贵于小宗”。

以西周为例: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是整个姬姓家族的大宗君主,相对而言,其余姬姓诸侯便是小宗臣子。周朝的王位只能是周天子的王后所生的长子继承,长子的兄弟们则只能被分封为诸侯,成为小宗臣子。这就是所谓的“立嫡立长制”。

为了应对天子没有子嗣的状况,又创立了“兄终弟及制”作为弥补。这套继承制度保持了统治者血统的纯净,被称为宗法制。

各诸侯在周天子面前是小宗臣子,但在其封国内又是大宗,仍旧采取立嫡立长,兄终弟及的继承制。而为了保持统治集团的上下秩序不被打乱,配合宗法制的等级制度也明确下来,弟弟必须臣服于兄长,臣子必须服从君父。这样就能保证尊卑规矩的等级持续下去。

这整套制度便是宗法等级继承制,被后世的历代王朝所沿用。宗法等级继承制浸润了中国数千年,成为了古代各阶层都遵守的铁律。

而这套制度在保障统治秩序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不公和怨恨。所以历代都有以下犯上的事出现,这就造成了一个封建时代特有的现象:当宗法等级制度被破坏时,往往是一个王朝走向灭亡的时刻。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保证朱家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长久,根据宗法等级继承制亲自撰写了《皇明祖训》,直接给子孙后代做了规定: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立。——《洪武御制全书》

到了三月十四日,明武宗自知死期将至,留下了这样的遗言:

朕疾殆不可为矣。尔等与张锐可召司礼监官来,以朕意达太后,天下事重,其与内阁辅臣议处之。

——《国榷卷五十一》

武宗把皇位继承的问题留给了太后张氏与内阁,随后死去,结局了自己荒唐的一生,终年三十一岁。

三,嘉靖继位。

太后张氏得知武宗的遗言后,也不知道该找谁继承皇位,便命内阁首辅杨廷和寻找皇位继承人。

由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只有他一个独子,《皇明祖训》中立嫡母所生的规定便无法执行。杨廷和与内阁大臣们只好上推到武宗的爷爷宪宗,在他的子孙中寻找继承人。明宪宗朱见深的皇后王氏没有子嗣,只好从宪宗嫔妃所生的后代中寻找,顺着这条线索一找就找到了宪宗的弟弟朱佑杬。

朱佑杬是宪宗妃子邵氏所生,成化二十三年被封为兴王,封国德安府。明孝宗继位后,又把弟弟的封国改成了湖广安陆州,并为弟弟选取了王妃蒋氏。弘治六年,兴王朱佑杬与王妃蒋氏离开北京,前往安陆州就国。

朱佑杬和蒋氏生育了二子二女,只有最小的儿子朱厚熜长大成人。而武宗驾崩的时候,朱佑杬已经去世两年了,朱厚熜继承了兴王封号,这一年已经十五岁了。线索推寻到这里,朱厚熜是兴王的嫡子,也是宪宗的嫡长孙,自然是符合宗法等级继承制的唯一人选。

杨廷和确定了兴王朱厚熜是皇位继承人后,迅速向太后禀报了内阁的决定。

兄终弟及,谁能渎焉。兴献王长子,宪宗之孙,孝宗之从子,大行皇帝之弟,序当立。

——《明史·杨廷和传》

随后,由杨廷和替武宗拟定的传位遗诏在百官面前宣读:

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国榷卷五十一》

太后张氏也传出懿旨,命人迎接兴献王长子朱厚熜来京继位。

三月十五日,由司礼监太监谷大用,张锦,定国公徐光祚,寿宁侯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组成的迎接队伍离京师前往安陆州。

四月初二,朱厚熜拜别了母亲蒋氏,随使者前往京师。走了二十天后,朱厚熜来到京郊。在他看来,自己是奉遗诏到京城登基的,而内阁官员们要求他以武宗皇太子的身份从东安门入城。他拒绝了内阁的要求,停驻在城外不肯进入。

终于,张太后和内阁官员做出了让步,改为百官上表劝进的方式请他入城登基。百官劝进三次后,朱厚熜接受劝进,并回书说:“宗社事重,不敢固拒,勉从所请。”随后他选择了从皇帝专用的大明门进入皇宫,正式登基,次年改元嘉靖。

总结:

朱厚熜的登基,让大明王朝迈进了嘉靖时代。而历代统治者遵守的宗法等级继承制注定了他是武宗之后唯一的皇位继承人,也正是这一点,使他厌恶百官将他视为孝宗和武宗的继承人的观点,再加上他对父母极其孝顺,最终导致了他与内阁官员们长达十八年的“大礼议之争”。

通过“大礼议之争”的锻炼,朱厚熜将权谋玩得炉火纯青,成为了明代帝王中的权谋大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