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火纷飞的东汉末年,这要是论既有名又机智的英雄人物,那一定少不了我们的曹操,曹老板。曹老板在文学作品的中的形象,一般都是狡诈滑头、霸气侧漏的,但在真正的历史当中,即使是机智的曹老板,也吃过瘪,也挨过怼。
这个人他不仅怼过曹操,他还怼过何进。他从小就擅长怼人,而且胆子很大从不会害怕会被报复,哪怕是面对董卓这样杀伐果断的军阀,也丝毫不胆怯,想怼就怼。而被他怼过的人多半都拿他没有办法,既不能报复他,也没理由惩罚他,怼还怼不过他,无论是谁只要被他讨厌,那都只有吃瘪的份。
这人到底是谁,能有如此厉害的口才,他又是因为什么,让这些军阀一个个都拿他没有办法,不敢动他,他到底都做过什么呢?他的性格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来聊聊东汉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后人。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孔融的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高祖父孔尚,是钜鹿太守,而他的父亲孔宙,则是太山都尉,孔融的身份虽然不如袁绍家的“四世三公”那么金贵,但是跟普通人比起来,也算得上是地方豪强了。
孔融最有名的故事就莫过于“孔融让梨”了,这几乎是全国小学生都知道的故事。但别看孔融小时候聪慧乖巧,一直备受非议的“父母无恩论”,也是孔融提出来的。
孔融十三岁的时候,孔宙去世了。孔融在父亲的葬礼上悲伤过度,一度难过的需要人来搀扶才能站立,这让当时州里的很多人都觉得孔融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
按照当时东汉的做官制度来讲,孝不孝顺,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能不能做官,跟他孝不孝顺也有很大的关系。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朝廷规定做官的考核制度是由地方官员,在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发现人才,并向中央报告,再由中央决定是否任命此人做官。
当时朝廷的要求是,这个人才必须得是“孝廉”。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既要孝顺,又得是廉士,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才华,得是秀才才行。但是到了东汉末年时期,这个制度的弊端就开始显现了,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很多的政治秀、道德秀,都是做出来给别人看的。当然无论孔融的行为是否真实,但是“孝”他是过关的。
但仅仅是这样就能够符合“孝廉”,成为名士吗?当然不够,孔融小时候的事迹还有不少。
在孔融10岁的时候,孔融曾被亲戚带去见当时的司隶校尉李膺,因为这位李膺可是党人人的领袖人物,是声名显赫的大儒,所以名气实在太大,前去登门拜访的人是一波接着一波,李膺都看不过来。由于实在是人数太多,李膺无奈,只好先让有关系的优先面见。
这个时候被拒之门外的孔融一家人,内心里肯定也是很不服气的,小孔融这个时候就对着门卫说:“我们家和你家大人是世交!”之后孔融等人果然进到了李府。见到了李膺之后,李膺就问他:“我从来没听说你啊,咱俩是什么亲戚呀?”孔融这时候丝毫不见胆怯,反而大大方方对李膺讲到:“你的祖先是老子李耳,而我的祖先是孔子,他们还是师徒关系呢,这不算是世交吗?”
其实孔融的祖先是孔子这个靠谱,但是李膺的祖先是不是李耳,那可就是不一定的事了。
李膺见小孔融如此聪慧,反应机敏,而且丝毫不怯场,敢说敢言,所以对小孔融是赞不绝口,表示这孩子长大了之后肯定能够大有作为,能成大器。但是这个时候有一位名叫陈韪的官员,他对孔融的行为非常的不满,并且评价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可未必。而小孔融听了他的话也一点没惯着他,直接回怼道:“那想必您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吧!”
由此看来,小时候的孔融的确聪慧机智,而且胆子也很大,绝对不是一般的老实孩子。
在孔融十六岁的时候,张俭因为得罪了宦官集团,被中常侍侯览视为眼中钉,并下命令要各地官员活捉张俭。而张俭和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兄弟,所以张俭就想着去找孔褒躲躲,结果当时正好赶上孔褒不在家,所以孔融就接待了他。
因为当时的孔融只有十六岁,所以张俭并不想将自己的问题告诉孔融,只能支支吾吾,说是找他哥哥。但张俭虽然嘴上不肯多说,脸上却是写满了窘迫,聪慧的孔融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呢。于是孔融就表示自己也能作为东道主招待他,之后就收留了张俭住下了。但是这个张俭得罪的毕竟是当时如日中天的宦官集团,所以这个事很快就东窗事发了。
此事东窗事发之后,张俭跑了,孔融与哥哥孔褒却被连累入狱,为了替哥哥顶罪,孔融表示藏匿张俭都是自己一人的决定,与哥哥无关。但哥哥孔褒也不能眼看着孔融为了自己入狱,所以也表示张俭找的是自己,弟弟是无辜的。这兄弟俩都想为对方顶罪,这一时间办案的官吏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于是就去问他们的母亲。但这个时候他们的母亲也表示,儿子出问题都是做家长的责任,所以这个罪过应该在自己。
这一家人都说是自己责任,都愿意为了家人承担罪责,确实是很让人感动,但最后朝廷还是下诏书定了孔褒的罪,孔融无罪释放,并因此小有名声。
孔融进入到官场的第一步,是受到杨赐的赏识,让他任职司徒掾属。孔融当时在暗中调查官僚之中的贪污受贿官员,加以处罚整治。但有意思的是,孔融检举的这些官员之中大多数都是官宦的家族,也就宦官们的亲戚。在东汉末年,朝廷上下没有不怕得罪宦官集团的,所以对于孔融的这个做法,朝中的官员们都很害怕,但是孔融却丝毫不怕,甚至还在揭发这些宦官亲戚的违法事实的时候,丝毫没有客气。
无论是小时候的孔融,还是长大后的孔融,看起来都挺勇的,很敢说,也很敢做,虽然反应很快,脑子也很聪慧,但是孔融似乎从来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从不圆滑处事。而他这样的性格也注定要得罪很多人,有些人胆量小,有些人肚量小,但是也有肚量大、权势大的。可丝毫不圆滑的处事方式,能在官场上做的久吗?
光和七年,原本是河南尹的何进,一跃升成了大将军,这个时候杨赐就派孔融拿着名片,代表他们去祝贺何进。孔融都到了何进家大门口了,就因为负责通报的门人动作慢了,迟迟没有进去通报,孔融就生气了。其实这个算是当时的一个不成文额潜规则,一般这种情况下,都是门人在讨要“小费”,只要多少给点钱,人家马上就干活了。
但想孔融这样的刚正不阿的名士,怎么可能会愿意去做这样的事呢,之后孔融一把就把名片给夺了回来,然后直接回去请罪了。这个事让何进觉得自己的面子上有点过不去,何进的手下也认为应该教训教训孔融,于是就想干脆就派人去把孔融给做了。但是这个时候有宾客站出来对何进说:这个孔融可是挺有名气的,将军这个时候如果与他结怨的话,恐怕这天下的名士都不会来投奔将军了,还不如以礼相待,这样还能显示将军的胸怀。
何进虽然以前是个杀猪的,为人鲁莽了一些,但是道理他还是能理解的,之后何进召孔融为大将军掾属,但是孔融这个性格,没干两天就又与人结怨了,这官场上无论宦官,还是外戚,他那个都得罪过,而且还基本上给得罪了个遍,最后孔融算是在东汉朝廷上混不下去了,只好找借口说自己身体不好,回家呆着去了。
虽然孔融的脾气看上去确实是有不小的问题,但是孔融毕竟是东汉末年数一数二的名士,他的名声还是很好的,所以倒是也不愁朝廷会不要他。孔融在家没带多久,就又被朝廷叫了回去,担任司空掾属,过了三天,转职成了虎贲中郎将。
可这个时候在正是东汉官员们最痛苦、最难受的时候,因为西北军阀董卓,进京了。董卓本身就是个粗人,他的做事风格就是他想要、他需要、他能要,他可不管什么应不应该、合不合理。但即使是面对这样一个杀人如麻的野蛮军阀,孔融也没有丝毫收敛,还是该怎么怼就怎么怼。
董卓把持朝政之后,他最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皇帝给换了。可这换皇帝可是大事啊,一个国家的君主怎么能说换就换呢,于是孔融就与董卓激烈的争执了起来,论辩过程当中丝毫没有顾忌董卓的身份和面子,这让董卓非常生气,并且非常记恨。
但是孔融毕竟是名士,要是就像杀猪一样直接给杀了的话,那以后就更没人支持董卓了,董卓当时刚接管朝政,本来这朝堂上下愿意支持他的人就少,所以董卓不敢轻易杀他。但董卓可以把孔融赶紧调走,调的离自己远远的,再也不用烦自己,为此董卓还特意挑选了一个最不太平,黄巾军最为猖狂的地方,北海国。
孔融作为一为有名之士,怎么能够眼看着贼寇猖獗而没有作为呢?但是北海国这个地方就是连董卓那样的军阀都会感到头疼,孔融作为一个没有一兵一卒的名士,能制服的了黄巾军吗?
孔融到了北海之后,也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想办法召集人马,想办法劝说百姓和士兵,与周围的郡县通气做准备,大家一起共同对抗黄巾军。之后还设立学校,宣扬儒术,并善待投奔他的百姓,对待所有人都以礼相待,这个时期的孔融可以说是声名大噪,在群众内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江湖人送外号“孔北海”。
可孔融毕竟是一介儒生,他做的这些准备,对于打仗也没太大用处,由此可见孔融在行军打仗方面恐怕是有所欠缺的,更何况他的对手还是让军阀都头疼的黄巾军,所以没过多久,孔融就被管亥带人给包围了。就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孔融选择了向刘备求救。这可乐坏了刘备,刘备惊喜道:“孔北海知天下又刘备耶?”可见刘备当时是多么的小透明,又有多么的想出名。
可为什么孔融选择的是刘备,而不是向曹操、袁绍这样的大军阀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当时的曹操和袁绍已经逐渐成为了北方最大的两股势力,所以孔融认为,这俩人早晚是要篡汉的,孔融的官职虽然一直不高,但是他的风骨很高。当时的士族们多多少少都是有一些傲气,因为他的名人傲气,他觉得照顾百姓是应该的,因为他的傲气,他觉得董卓是叛逆的、是天理难容的,而现如今的大军阀曹操和袁绍,与董卓也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在孔融眼里,董卓、袁绍、曹操都算是乱臣贼子,是他嗤之以鼻的。孔融的性格,多少有点非黑即白的意思。
孔融的这种思想和他狂妄的性格,势必会得罪很多的将军,这一次黄巾军的危机依靠着刘备化解了,那下一次呢?
没过多久袁绍的儿子袁谭又杀过来了。这次可不会再有刘备的帮助了,孔融只能自己带兵硬上,结果打着打着,孔融这边人越打越少,慢慢的就剩下几百人了。天空中乱箭横飞,打的孔融连还手之力都没有,只能躲在屋子里,躲在桌子底下,干等着失败。最后袁谭霸占了青州,孔融连夜逃跑,连妻儿都没顾得上,全被袁谭给一锅端了。
直到建安元年,汉献帝被曹操迎接到了许都,曹操迎奉天子之后,征召孔融入朝为将作大匠,这孔融才算有了正当去处。
而孔融重新进入到朝堂之后,可以看的出来,孔融的内心是忠于东汉皇室的,心怀天下的心意是好的。比如说他阻止恢复肉刑,维护皇室颜面等等,从这些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孔融其实是对于汉室来说是忠臣,而且他也是一个心怀大志的人。所以孔融本人的问题还是脾气很大,但能力没有脾气大,最主要的是他还谁都敢惹。
大家都知道,曹操这个人有点特殊的小癖好,就喜欢妇人。之后曹操进攻邺城,把袁绍家的妇女啥的都给掳走了,而当时袁熙的妻子甄姬,是出了名的美人。曹操攻破了邺城之后,直奔着袁绍家后院就找过去了,但是毕竟是年纪大了,没有年轻人腿脚好,让自己的儿子曹丕给抢先了,等曹操去的时候连美人的手都没拉到,但是这都是小事,毕竟老子也不能跟儿子抢女人不是。
但是后来孔融就知道了这个事,还未此时特意给曹操写信恶心曹操,:“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孔融这话说得挺隐晦,导致曹操没看明白,为此还特意去问孔融你啥意思,其实孔融就是笑话曹操老抢人家媳妇,结果这次爷俩争一个,爷俩都喜欢别人媳妇。可以说是老阴阳人了。
建安十二年,曹操远征乌桓,孔融又跳出来嘲讽曹操,大将军劳师远征,海内萧条啊,正好趁着这次远征,你顺便问问匈奴人从前为什么不进贡弓箭,还有那些偷了苏武的那些牛羊都怎么回事,一起都讨伐了呗!
曹操当时听他这话都蒙了,这都他妈什么跟什么啊,你咋不让我把秦始皇挖出来也讨伐讨伐呢。孔融的政治头脑到底有多好咱不知道,但是孔融的阴阳功夫绝对是连曹操都不得不服。之后,部分因为常年战乱而引发了饥荒,曹操上表说应该禁酒,这个时候孔融又找不自在,多次写信挑衅曹操,与曹操针锋相对。曹操这个时候也想过这个孔融应该是留不得,但是奈何估计他天下名士的身份,还是对他多有隐忍。
但是孔融自己作死,他不光挑衅曹操,他还大放厥词,说了很多在当时不能被理解和认同的言论。
就比如说著名的“父母无恩论”,要知道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很注重“孝”的,百善孝为先,而且东汉时期更是以“孝”来评判一个人是否有做官的资格,再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孔融的这一言论,无疑是大逆不道,当然这并不是真正令曹操斩杀他的原因。
孔融真正被处理的原因是怀疑他招兵买马、心怀异志,说白了就是怀疑孔融招兵买马意图谋反。拥兵自重这种事在东汉末年时期并不少见,甚至是习以为常,怎么到了孔融这里就是心怀异志,就是预图不轨了呢?之前曹操忍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到这个时候忍不了了,难道只是因为有了合适的罪名?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当下的时机合适。之前孔融没事经常给曹操找茬,没事就出言挑衅,曹操都忍了下来,都是顾忌孔融天下名士的影响力。但是后来曹操已经平定了北方,并且就连袁绍他们家的根都给拔掉了,曹操这个北方霸主已经坐的名副其实,不会再有任何变动了。曹操之前之所以不杀他,不过是为了做出样子,给天下的名士们看,因为刚起家的曹操需要支持,但称霸一方之后,情况就改变了,曹操连为自己奉献了半辈子的荀彧都留不得,又怎么可能会让孔融继续逍遥快活呢。
就这样,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朝廷下令将孔融全家处死。这一年,孔融五十六岁。看来多做好事真的是能够为自己抵挡灾祸的,但是如果自己非要作死,那怕是做多少好事,也未必能救得了的。
回顾孔融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孔融小的时候,还是在他长大做官之后,孔融不是在怼人,就是在怼人的路上,哪怕是因为自己的这张嘴而吃尽苦头,但是孔融也还是不有丝毫改变,反而愈演愈烈。哪怕是在人人惧怕的董卓面前,亦或是在人人都想攀附的曹操身边,孔融都丝毫不给对方面子,而且也从不掩饰自己看不上对方的心思。
孔融从小胆子就大,还爱怼人,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孔融在对待百姓和研究学问方面,是出色的,还是有长处的,但是他的雄心壮志与他的本事似乎不太匹配,他的脾气与他的能耐,恐怕就更不匹配了。
这样一个刚直不阿,却总爱阴阳怼人的孔融,你认为他是一个合格的名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