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犯人被砍头时,为何十分听话自觉跪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罪犯指的就是犯了罪而被抓起来的人,罪犯的历史,几乎是伴随着法律同时出现的。有的人对于法律的理解,最通俗的说法指的就是道德的最底线。
自古以来,突破道德底线的人从来不缺少,于是为了维护这个社会的正义,不同的时代给出了不同的刑罚。每个时代,刑法都是由轻到重的,现代一般是拘留,判刑,以及死刑,在古代,刑罚就要五花八门得多。
最为人所知的,那就是斩首。影视作品中,大家也能接触到,最常听的一句话就是“菜市口,秋后问斩”十分奇怪的事,犯人被执行的时候都是十分听话,不禁有个疑问,他们为什么不反抗?
砍头的规矩
砍头是古代的一种死刑,最早从夏朝开始,就被列入了刑法,由于行刑事关重大,劫法场者历来有之,于是每次在行刑之前,大军都要提前到场,而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到了清代的时候,一共有九道程序。
首先,朝廷在处决犯人之前,都会提前通知刽子手,贵的时候就会磨刀,而往往犯人家属为了犯人能够少受点罪,还得给刽子手塞钱,否则钝刀子杀人痛苦将是成倍的。清代的时候杀人用的是双手剑,又宽又长又大,一般都可一剑斩落。
第二步是走一个流程,同时,将斩首时间定在秋后,此时,人们农忙时节已过,同时肃杀之气也最重,由此能够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重宣判,向众人以及家属和犯人,通知一下,往往到此时,犯人被行刑已经是板上钉钉。第四,游街示众,这一部有警告世人的意思,同时也能尽可能得让犯人的团伙冒出来。
然后就是下一道工序,押赴刑场。押赴刑场之后,为了防止犯人偷梁换柱,一般都需要最后一遍验明正身。而为了证明这就是犯人本人,犯人往往需要袒露上身,而这一点,对于女性犯人来说就十分的不友好。
验明正身之后,所有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那么接下来就需要监斩官到场,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午时三刻。
所谓午时三刻,指的就是今天的中午十一点四十五分,古人认为这一时刻是一天中阳气最重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杀人,能够最大程度上洗脱自己身上的怨气。
第八道工序,准备行刑,此时的犯人一般就跪倒在地上,只等监斩官命令,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结束,由犯人家人领回尸体。
这里就有一个奇怪的地方,为何在犯人被砍头之前,他不会反抗,按道理说,此时求生的欲望会给予他极其强大的力量,而此时,身边又只有刽子手一个人,为何犯人会乖乖配合?
三大原因
一般来说,罪犯在被行刑之前,早就在监狱中打磨掉了所有的锐气,要了解,古代不比现在,在监狱当中,男人会被折磨得半死,女人会被打掉所有的尊严。
有句话是这样形容女人进监狱,进了监狱的女人有清白的吗?如果你是清白的,为何要进监狱?
古代的狱卒会堂而皇之地侵犯女性犯人,真正等到行刑的前一天,除了历史上孙膑这奇才,一般人早就被折磨得精神涣散,整个人也已经麻木了。
这种人往往到了第二天,忘记了害怕,就连羞耻也忘记了,自然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任人拿捏。
第二个原因就是,古代犯人跪着接受刑罚,这是强制要求的。在古代的时候,朝廷为了体现国家的至高无上,以及犯人对于朝廷的尊重敬畏,一般都会强制要求犯人跪着,
另一方面,犯人有高有低,如果她是站着的话,势必就不容易砍头了,在国家权力机关的保障之下,让犯人跪着接受刑罚,自然要容易的多。
事实上,不论是哪一种死刑,跪着受刑已经成了一种规矩,当然了,凌迟处死或者是腰斩除外。
第三点,心理暗示自古以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懦弱的人,法场之上引起暴乱的不是没有,政府在执行砍头刑罚之前,肯定会耗干净犯人所有的精力,即便最后一顿断头饭加一点荤腥,那也不足以挽救自己,虚弱的身体。
那么此时,犯人即便有反抗的心思,也没有了打架的力气。作为一块粘板上的鱼肉,也只能任人拿捏了,所以说犯人乖乖地跪着接受刑罚,只能说是迫于无可奈何,在政府多重条件的束缚之下,他们只能被按着跪在地下,强制执行。
现代死刑
相比较起古代的人们,为了防止犯人犯上作乱,不得不采取了一些过分的,强制的手段,今天的方式则要显得温和许多。
曾经有一位黑社会的大佬,在被执行死刑的前夜,有看守所的民警以及所长,副所长轮番看守谈话,进行心理疏导。
一般在执行死刑的前一天晚上,犯人的情绪是最波动的,也是最容易出事的,由此,在这一天晚上,警察们会尽量满足犯人的所有要求。
可以说,这几天晚上的囚徒,是绝对的上帝体验,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对公职人员呼来喝去的,不是吗?
今天没有过去的押赴刑场,没有过去的游街示众,有的被直接在血管里注射,犯人在昏昏欲睡中就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另一种,就是枪决,犯人在押赴刑场之后,执行手瞄准脑干的位置进行击杀,一般一枪毙命,不会有太大痛苦,而如果有意外,民警会迅速补枪,力求对犯人的折磨降到最低。
不得不说,新中国的温柔,真的是到了方方面面,即便是死刑犯,都能够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享受到人权。如果过去的犯人看到如今的待遇,他们是不是会后悔生错了时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