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能替多尔衮平反,为什么不能帮阿济格平反?

犀牛历史 26 0

根据历史记载,阿济格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与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第十五子多铎是同母所生,那么他后来犯了什么错被赐死?既然乾隆能替多尔衮平反,为什么不能帮阿济格平反呢?

阿济格骁勇善战深受努尔哈赤喜爱,但却勇而无谋被皇太极各种打压

阿济格是阿巴亥与努尔哈赤所生的第一个儿子,由于生育阿济格时阿巴亥正受努尔哈赤的宠爱,因此阿济格自出生起也很受努尔哈赤喜爱。

成年之后的阿济格十分骁勇善战,曾经跟随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讨伐蒙古察哈尔部,打的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大败而逃,后来又跟随努尔哈赤次子代善征讨蒙古扎鲁特部。

每逢战斗之时,阿济格都是亲自冲锋陷阵,表现得十分骁勇,所以他很受努尔哈赤喜爱,很早的时候就被努尔哈赤封为和硕贝勒(清初时期和硕贝勒相当于和硕亲王)。

阿济格由于常年跟随哥哥莽古尔泰和堂兄阿敏作战,因此他们三人关系十分亲近,而莽古尔泰和阿敏都是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的莽夫,所以阿济格受他们的影响,也逐渐成为有勇无谋的莽夫。

努尔哈赤晚年也逐渐发现阿济格是个勇而无谋的人,缺乏城府和头脑,因此努尔哈赤逐渐转为喜爱智勇兼备的多尔衮,不过努尔哈赤对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还是比较偏爱,在临终时把自己的两黄旗全部分给了三兄弟,他们每人分得十五个牛录,这也使得三兄弟在努尔哈赤去世后形成了一股较强的势力。

随着努尔哈赤去世,清太宗皇太极继位,阿济格三兄弟掌控的两黄旗对皇太极的皇权威胁比较大,于是皇太极以黄色为尊,强行用两白旗调换了三兄弟的两黄旗颜色,史称“八旗改色”。

虽然“八旗改色”之后,多铎为正白旗旗主,阿济格为镶白旗旗主,多尔衮协同阿济格共同管理镶白旗,三兄弟看似权力没有太大变化,但是这已经代表着皇太极要对三兄弟下手了。

皇太极采用的是分化之策,三兄弟中其实他最忌惮的还是年长且军功很高的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当时的军功和威望都不及阿济格,两白旗实际上以阿济格马首是瞻。而且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的生母也就是他的嫡妻钮祜禄氏早年就因为见到阿济格没有行礼,被努尔哈赤所知道,努尔哈赤强令皇太极与钮祜禄氏离婚,这件事之后皇太极一直瞅阿济格不顺眼。

因此皇太极就一面对阿济格下手,一面笼络多尔衮和多铎,对他们三兄弟进行了分化瓦解。皇太极就开始寻找阿济格的毛病,准备找借口把他收拾了。阿济格为人虽然粗莽,但是打仗却是一把好手。

当初锦州之战时,明朝总兵满桂率军出城依城结阵,仗着还有犀利的火器,八旗军无可奈何。满洲的王公贵族都建议皇太极撤兵,不要与装备精锐的明军正面硬刚,只有阿济格力排众议,表示应该立刻冲锋,否则明军不会让八旗军轻易撤退。后来又是阿济格亲自率领八旗军冲锋陷阵,最终阿济格率兵击溃了明军的防守。所以阿济格十分骁勇善战,在战场上找不到他的问题。

皇太极一时之间找不到处理阿济格的借口,一直到天聪二年(1628年),皇太极才终于找到了借口,这个理由就是阿济格擅自替弟弟多铎迎娶了阿布泰的女儿为妻。

阿布泰是阿济格的亲舅舅,是阿巴亥的亲弟弟,在努尔哈赤时期比较受喜爱,但是与皇太极关系极差,皇太极继位之后对阿布泰展开了报复,他明确禁止满洲王公贵族与阿布泰家族通婚。

阿济格在没有请示皇太极,就让弟弟多铎娶了阿布泰的女儿,这件事就被皇太极借题发挥,皇太极下旨褫夺阿济格的爵位和旗主身份,镶白旗旗主由多尔衮接替,就这样阿济格就失去了旗主的位置。

虽然后来皇太极恢复了阿济格的爵位,但是他的旗主身份却彻底失去了,随着皇太极对他的打压日深,他也逐渐失去了自身的势力,失去了对两白旗的影响力。皇太极在打压阿济格的时候,为了安抚两白旗,特意扶持多尔衮和多铎。

不过皇太极对多尔衮和多铎也不是完全信任,两人成年之后不久,皇太极又故意调换了二人的旗主身份,本来皇太极是想借此挑拨他们俩的关系,但是两人兄弟感情比较深,加之两白旗内部比较团结,因此皇太极的挑拨一时之间没取得太大的效果。

而且皇太极后来猝死,反而还给了多尔衮和多铎可乘之机,二人迫使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没能继位,最终由年幼的儿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继位,多尔衮成了摄政王,操控了朝政大权。

阿济格缺乏政治头脑,欺辱汉臣,连弟弟多尔衮都瞧不起他

公元1644年,由于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攻克京城,明末帝崇祯帝朱由检自缢殉国,明朝总兵吴三桂献出山海关向清军投降,想引清军入关抵御李自成。摄政王多尔衮带领阿济格率军联合吴三桂在山海关外一片石大战中击溃了李自成的农民军,随即清朝入关迁都北京。

在多尔衮决定迁都北京时,当时不少满洲王公贵族都反对,尤其是阿济格最为反对,阿济格十分瞧不起汉人,他认为清朝入关受到了汉人的强烈抵抗,应该把京城一带和山海关的汉人全部杀掉,然后留八旗军守山海关,清军重回盛京沈阳。

迁都北京是当年皇太极的遗愿,皇太极想让清朝统一天下就必须入关进驻北京,这也代表了皇太极的雄图大略和深谋远虑,而多尔衮与皇太极的想法一致,他们兄弟二人倒是英雄所见略同。

相比之下阿济格就属于短见和没有自信,他害怕清朝不能统一全国,不如保住既得利益,洗劫北京退守盛京,所以在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上阿济格远不如皇太极和多尔衮,也能看出他是一个有勇无谋之辈。

对于阿济格退守盛京的提议,多尔衮直接无视了,随即多尔衮下令清军入关迁都京城并打出替崇祯帝复仇的口号,发布全国追击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命令,实际上清朝就是开始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清朝入关之后,阿济格也凭借军功被封为英亲王,但是多尔衮可明白这个哥哥有勇无谋,所以国家大事上多尔衮都是与弟弟多铎共同商议,从不让他插手,只让他负责战场上冲锋陷阵,所以在多尔衮摄政期间,多铎成了大清实际上的第二号人物。

阿济格不仅有勇无谋还瞧不起汉人,在攻城时他动辄就下令屠城,把满城汉人屠杀殆尽,不光屠戮汉人,他还经常欺辱已经归顺清朝的汉臣,在官场上备受指责,如果他不是多尔衮的哥哥,在清朝政坛上早就混不下去了。

最后阿济格欺辱汉臣迫使已经投降的前明大同总兵姜瓖反清,当时清军占领大同后,多尔衮让阿济格负责镇守大同,而投降的姜瓖则负责协助阿济格。结果阿济格到了大同之后不仅随意欺辱姜瓖,还肆意劫掠民女,把姜瓖亲戚的新婚妻子抢走了,姜瓖去找阿济格要人,阿济格不仅不给人,还把姜瓖暴揍了一顿赶出门。

所以忍无可忍的姜瓖决定起兵反清,顺治五年(1648年)时,多铎病逝,多尔衮因悲伤多铎去世染病不起,姜瓖看准时机暗中联络部属准备反清。

这时候的阿济格不仅对姜瓖毫无防备,还给京城的多尔衮写信,要求自己取代多铎与多尔衮联合辅政,阿济格在信中一再强调多铎英年早逝,他的儿子年幼无知不能参与政务,另一位辅政王郑亲王济尔哈朗只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自己既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又是多尔衮和多铎的亲哥哥,顺治皇帝的叔叔,理应与多尔衮共同辅政。

病中的多尔衮看到阿济格写的这封信差点没把病气好了,济尔哈朗虽然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但是为人谦恭谨慎,颇有政治头脑,用没头脑的阿济格取代济尔哈朗那多尔衮的病得多重把脑子都病坏了才能办出来这事。

因此多尔衮毫不留情面的回信把阿济格痛骂一顿,多尔衮这头刚骂完阿济格,那头姜瓖就已经磨刀霍霍了,姜瓖突然率领旧部攻入大同的英亲王府,杀了阿济格一个措手不及,没有任何防备还想着成为辅政王的阿济格差点被姜瓖杀死,他全凭个人的勇武杀出一条血路翻墙逃跑了。

阿济格弃城逃跑之后,姜瓖很快就占领了大同,并打出反清复明的口号,很快获得了周围十一个州府的前明投降官员响应。

而阿济格逃跑回京城之后,多尔衮得知他激起了姜瓖反叛,又把他痛骂一顿,此后多尔衮严禁阿济格再干预政务。多尔衮一面严厉训斥阿济格,一面又给姜瓖写信,希望能劝姜瓖重新投降。

不过姜瓖拒绝投降,多尔衮只得派八旗军去大同平叛,多尔衮还特意给了阿济格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让他率军平叛。结果曾经骁勇善战的阿济格这回在战场上屡次被姜瓖击败,无奈之下多尔衮只得拖着病体抽调华北地区的驻防八旗军亲自去大同平叛。

最终在多尔衮的重兵围剿下,姜瓖反清以失败告终。阿济格率军攻入大同杀掉姜瓖之后,下达了屠城命令,随即阿济格麾下的八旗军把大同全城军民屠杀殆尽,史称“大同之屠”。

本来姜瓖反叛是可以避免的,就在于阿济格欺压姜瓖过头了,才激起了姜瓖反叛,害得清朝又得重新收复大同等地区,因此这件事之后,多尔衮对阿济格彻底失望,阿济格本人在清朝的名声也越来越差,他也被赋闲起来。

阿济格在多尔衮去世后开始花样作死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在塞北狩猎时去世,在多尔衮临终时,他找阿济格商议后事,这时候阿济格居然还妄图取代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临死时的多尔衮还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阿济格的请求,明确告诉他,就他那脑子不适合参与朝政大事。

可是多尔衮去世后,阿济格却不死心,他非想取代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于是阿济格决定用武力逼迫顺治册封自己为摄政王。

多尔衮死后,阿济格命令在场的人不得发丧,并派儿子劳亲去秘密调兵,阿济格准备待兵力就位之后,以护送多尔衮灵柩回京的名义趁机在京城挟持顺治皇帝,以武力控制京城和顺治。

同时阿济格还强迫两白旗的大臣要服从自己,由于多尔衮生前与两白旗的大臣交代过阿济格不适合接替自己的位置,因此两白旗的大臣都不服从阿济格。

在这时候阿济格感人的政治智商又暴露出来了,他眼见两白旗大臣不肯服从自己,就决定动用武力逼迫他们服从,他派兵围困在塞北的两白旗大臣,明确向他们表示顺我者生逆我者亡。

就这样两白旗大臣被阿济格这么一逼迫,都决定“依皇上为生”,他们决定把阿济格的所作所为全部报告给顺治。于是大学士刚林趁机从塞北逃跑,他骑着快马驱驰七百余里跑回京城,把多尔衮的死讯和阿济格密谋用武力控制京城的图谋都告诉给了顺治和太后孝庄以及郑亲王济尔哈朗。

别看顺治当时年仅13岁,一直处于多尔衮的威慑之下当傀儡皇帝,但是顺治也是颇具才略的皇帝,对付多尔衮可能不成,但是对付头脑简单的阿济格还是绰绰有余。于是顺治当即下令关闭京城九门,在阿济格返京的必经之路德胜门外布置重兵以做防备。

与此同时顺治在阿济格父子护送多尔衮灵柩回京时亲自出迎,他先是假装悲痛多尔衮之死,当众嚎啕大哭,然后又大肆宣扬褒奖阿济格父子不远千里护送多尔衮灵柩回京的功劳,一时之间阿济格父子被顺治麻痹住了,突然间顺治一声令下,就命令御前侍卫当场将阿济格父子和其亲兵全部控制住。

就这样少年顺治很轻松的就智擒了叔叔阿济格,避免了一场即将发生的乱局。之后顺治并没有对外公布阿济格的罪名,而是念在阿济格为叔叔的份上只将他圈禁起来。

其实顺治如此做是为了安抚多尔衮的党羽,后来顺治开始对多尔衮和多铎进行清算,将二人的睿亲王和豫亲王封爵全部废除,所以阿济格自然更得被收拾了,顺治对外宣布阿济格的罪名,将阿济格褫夺爵位囚禁起来。

这样一来顺治激怒了阿济格,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阿济格居然在囚禁之所还放出狂言,称如果自己能逃出去一定亲手杀了顺治这个小崽子。然后顺治调查发现阿济格又私藏武器,准备挖地道逃跑。

那顺治当然不会容忍阿济格了,于是顺治把阿济格的悖逆言行摆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探讨,让王公贵族共议如何处置阿济格。说是共议,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顺治是想弄死阿济格了,于是议政王大臣们全体同意赐死阿济格及其子劳亲。

因此顺治八年(1651年)阿济格与三子劳亲一同自尽,终年47岁。顺治赐死阿济格之后,削除了阿济格子嗣的宗籍身份。可以说阿济格就是在多尔衮死后花样作死,明明没有那脑子还非想当摄政王,最终被少年顺治给玩死了。

写在最后

阿济格有谋逆的举动,多尔衮和多铎却没有,所以乾隆可以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时恢复多尔衮和多铎的爵位以及名誉,但是却不能恢复阿济格的爵位和名誉。

乾隆都称:“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往追流贼,谎报已死,又擅至沿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过迹昭著。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实由自取。”

这意思乾隆就是说阿济格完全是咎由自取,虽然为清朝开国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却不能抵消他的罪过。

其实怎么看阿济格都是在作死,他没有那头脑却非想要爬上那个位置,连少年侄子顺治都斗不过,还妄图当摄政王,清朝如果真让他当了摄政王,恐怕没几年就得被打回关外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