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在大明整个王朝史上不过是昙花一现,但十七年对于崇祯来说,却是相当难熬且漫长的十七年,他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
崇祯从哥哥手里接过一副烂摊子,虽然形势严峻,但崇祯毕竟在位十七年,那么为什么崇祯没有阻止明朝灭亡?
有人说这怪不得崇祯,毕竟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天灾和瘟疫,这两样在古代那都是非常致命的。的确,遇到这样的事肯定要流离失所。老百姓没有饭吃了,走上造反的道路也就不稀奇了。再加上后金步步紧逼,使崇祯顾此失彼,最终丢了江山。
然而,历史上的天灾并不少,要知道古代社会是小农经济,老百姓是靠天吃饭的,遇到这样的事肯定会影响生计。但是如果因此就要改朝换代,恐怕有点说不过去。
当然,毕竟后金也正在崛起,种种因素加在一起,明朝形势堪忧也并不过分。但是崇祯毕竟在位了十七年,这当中明朝没有任何起色,反而一步步加速了灭亡,所以不能不考虑崇祯的作用。
要知道,崇祯和一般朝代的末代皇帝并不一样。一般情况,王朝到了末代,朝廷对地方控制力减弱,地方拥兵自重,皇帝几乎都没有什么权力,只是一个傀儡而已,有可能是因为大权早已旁落,也有可能是皇帝年幼。但是崇祯皇帝所统治下的明朝,朝廷对地方还具有绝对的控制能力,虽然有魏忠贤这样祸乱朝纲的太监在,但崇祯很短时间就把他搞定了。而且崇祯志向远大、事必躬亲,是个很勤奋的皇帝。这就不得不令人对崇祯的办事能力产生怀疑。
崇祯在位十七年间,换了五十个首辅,平均一年就换了三个首辅,下面的文臣武将更是没少杀。所以大臣们办起事来小心翼翼,不敢放开手去干,而崇祯又多疑,还谁也不信任,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
崇祯临死前感叹“诸臣皆误朕”,当然了,这句话有点推卸责任的意思,但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满朝的文武大臣责任也不小。
魏忠贤死后,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再也没有对手了。所以他们形成一股非常强的代表,使得崇祯常常选择妥协,不管是征税,还是议和等等,这些大臣,特别是东林党对崇祯的影响很大。
本来崇祯就性格有缺陷,如果真的有个像张居正这样的内阁首辅,或许会好些,然而崇祯运气不好,碰到的都是满嘴仁义的空谈派。表面上崇祯继续掌控局面,但其实东林党人对于他的话要不就是直接否了,要不就是听听而已,附和一下。
因此,十七年的时间,别看崇祯非常忙,但其实都是瞎忙。恐怕再给他同等的时间,结果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