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制度是一种政治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农民耕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交纳给封建主。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宣扬传统道德为主要内容。
中国的封建制正式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结束于秦朝统一六国之后。
历史上,秦朝统一了中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秦二世的暴政却导致了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随后,秦朝很快被推翻,刘邦夺取了中原,建立了汉朝。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虽然,在一些方面依旧承袭旧秦的管理制度,但是,汉朝还是有很多变化和创新。
首先,我们谈到的就是刺史制度。汉武帝在任时期,在各州设立了刺史,并派自己的亲信前去担任此职位,从而,可以全面地监察各地的郡守和王国丞相。仔细了解他们的品秩你会发现,刺史的官位并不及郡守和王国丞相,但是,刺史是皇帝亲点的钦差大臣,具有一定威严。他们之间互相牵制,谁也不敢得罪谁,这就是皇帝设立刺史制度的高明手段。
关于利用刺史制度牵制地方势力的手段,历代皇帝都使用过。可是,到了东汉,刺史制度就发生了变化,更埋下了祸根。在当时,刺史被添加了新的权力:行政权和军权。这就意味着:刺史成为了地方的州长官,成为了地方官员的上级,互相牵制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了,各州都拥有一定的实力,中央已经很难掌控,后来,汉末时期爆发的军阀割据就是这样导致的。
其次,要说的就是汉朝时期的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当时,所谓的王国和地方割据差异不大,而侯国需要受到地方所在的郡的监督。刘邦其实在建立了汉朝以后,就时刻思考着秦灭亡之后遗留的历史教训,在他看来:秦灭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搞分封,只有搞了分封,一旦有人反我,就会有人前来挺我帮助我。
在刘邦的管理下,分封必须是同姓王,也就是说:自己的兄弟叔侄这边可以封王,而姨父舅舅那边属于外姓,不可以封王。被封到的王国面积有一个郡的大小,说的实际一点,就和地方割据没有区别。而且,在王国中军队是由自己招募的,官吏也是由自己委派的,钱币也是自己铸造的。如果,运气好的话,被封的王国有一座矿山,甚至,好几座矿山,就可以铸造更多的钱币,最后,所管辖的王国可能比中央政府还有钱。毕竟,当时做出来的铜钱是没有任何真假区分的,只要有矿就可以造。
刘邦在死前,曾经斩白马让诸位大臣宣誓:只有姓刘的人才能封王建邦,如果,有异性称王这,大家就可以联合击垮他。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异性不能封王的规矩就成立了,所以,纵观历史,你会发现:真正异性封王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异性封王也都是追封的。
就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抗金名将岳飞,死了好几十年才被追封为王,这只是一个名义上的追封,说的实际一点,有什么意义呢?毕竟,这样的追封对中央没有一点威胁性,哪怕封几十个上百个也只是个空壳罢了。当然,有个别的朝代是有封郡王的,并不是亲王。
最后,就是郡王和亲王是不一样的,并且,有着明显的区别。实际上,是为了有个名义上的区分。还有所谓的功臣,功臣是可以封侯的,一般情况下分为三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县,乡,亭。如果,是县侯的话,可以享受整个县的租税,但是,治军治民的话是不可以的,这不是他应有的权力,单单只有赋税。乡,亭就不用多说了,所处地区变小,地位逐渐下降,就比如:当年的诸葛亮就只是个乡侯,而刘备关羽更低,早年只是个亭侯。
总的来说,王、侯这两级是搞分封的重点,但是,这就没事了吗?
当然不是,中央依旧受到了赤裸裸的威胁,为什么呢?所谓天子姓刘,那我这个称王的也姓刘,如果,按辈分算的话,假如,这个人是当今天子的哥哥,在天子死后,这个当哥哥的刘氏王族去继承皇位当皇帝也不算过分吧,再怎么也轮不到其他人。其实,不管当皇帝的人姓不姓刘都无所谓,只不过,姓刘的同姓王,面对这唯一的皇位明争暗斗,势必对中央的威胁更大。
这一点,也许是刘邦生前难以想象的。
在刘邦有生之年,他们在各地还算安分,刘邦死后,这些人就变得不安生了,就比如后来爆发的七国之乱,随后,汉景帝用武力镇压,平定了此事。可是,面对遗留下来的弊端,该来的终究要来,需要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光凭用武力只能缓解,只会不断地积累问题,最终,在一定阶段和条件下彻底爆发,可以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