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朱允炆与朱棣,一文一武两皇帝之争,还要先从朱元璋立太子说起。
话说朱元璋登基之后,用严政酷刑稳定朝政之后,就开始考虑立太子。他众多儿子中,只有四子朱棣文韬武略厚黑之道,与他最为相似甚至过犹不及。可是朱元璋属于马上得天下以武治国,他希望守成之君应是以仁德服天下,因而他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
要说朱标也确实文治武功威望俱佳,其宅心仁厚与朱元璋迥异,如果能登大宝也应是能服众的一代英主。只惋惜朱标天不假年,死在了朱元璋前边。
朱元璋这次也曾考虑过立朱棣为太子,只因朱棣前边还有哥哥,不适合立嫡立长之说。他只得隔辈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太子,这位朱允炆比他老爹朱标更加孝顺宅心仁厚。
朱元璋为孙子也是煞费苦心,他请名家大儒教导朱允炆,并将其他儿子皆分封各地为藩王,其中朱棣驻守北京。朱元璋又将淮西猛将勋贵皆杀之,为孙子执政扫除障碍才撒手人寰。
且说朱允炆登基后,因削藩激怒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之役。朱允炆在平叛大军出征前,却莫名其妙的下了一道旨意,说其不想担负杀叔罪名,致使两军对垒,平叛之军对朱棣缩手缩脚,朱棣以少胜多夺了朱允炆之位。
那朱允炆为何要下这样一道圣旨呢?其实这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战,理想终也斗不过现实。
一,梦想行仁政恪守儒教的理想主义者。
要说朱允炆确实聪慧过人,熟读经书,其品德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位儒家大佬教导下,也是无可指责,但其却有些太追求儒家完美的迂,这亦是三位大儒教育的结果。
朱允炆一登基就改年号建文,以示自己行仁政的决心,并将爷爷制定的严刑峻法一律推翻,以宽待臣民,又推行轻徭薄役,崇文抑武。其锐意进取的“建文新治”确也带来了短暂的欣欣向荣之像。
朱允炆甚至在方孝孺的教导下,梦想着复古改制逆时代而行,建立人人平等的乌托邦。怎么看朱允炆及三位大儒都是书生意气,没有习得真正的帝王之术。
就在朱允炆改革方兴未艾之时,黄子澄用汉景帝时七王之乱比喻众藩王在外终是心头大乱,应该削藩。朱允炆一想确实如此,尤其是四叔朱棣年龄最大,能力最强,如果不除必成后患。
朱允炆自以为已经参透历史,其实他并未真正读懂历代帝王厚黑之术,他还是被框在儒家教条,干什么事总想找到完美借口。如果他想削藩,他完全可以雷厉风行打众位叔叔一个措手不及,或是杯酒释兵权逐渐削弱叔叔们的权利。可他偏偏想找叔叔们犯罪的证据,大张旗鼓的削藩。
而朱棣在蕃地的言行并未有可以治罪之处,他只得先从几个较弱的叔叔下手。他按罪先处置了其他叔叔后,又派人到北京接管了朱棣的大军,他看似很周密的计划,其实是错上加错。
我们且看他优柔寡断,拖泥带水的行动早就警醒了朱棣。可是朱棣因三个儿子在南京当人质而不敢轻举妄动,朱棣就天天装疯卖傻请求朱允炆放回儿子。傻傻的朱允炆就照办了,他不容别人说自己不仁义。
朱允炆放虎归山,朱棣立刻不疯不傻了,迅速扣押了朱允炆派来之人,并自称马皇后嫡子,以发兵清除侄子身边挑唆叔侄关系的坏人为名,发动靖难之役。
二,高估形势,仁义大旗扛得太高了。
朱棣当日起兵时,其府内只有八百亲兵,他凭其旧日威信迅速令旧将倒戈回归,集结了十几万人马,可是这与朱允炆集全国之力的几十万人还是相差甚远。
也许朱棣就是一个福将,朱允炆主动送其一个护身符。朱允炆在大将耿炳文出征前,特意下旨不能杀朱棣,不想背负杀叔之名。
曾有人说,朱允炆已经把别的叔叔或流放贬为庶民,或逼其自焚,其狠毒昭然若揭,他说不杀朱棣其实是暗示耿炳文直接杀之,让耿炳文背负罪名。
我却不这样认为,朱允炆厚黑并未学到家,他对几个叔叔削藩都是拿住了其行为不端的把柄,自认削藩很正义。他却一直未找到朱棣漏洞,他觉得自己兵力强大,只想抓住朱棣,令其自行认错,然后再杀之,好给天下人一个完美的解释。
要不怎么说朱允炆太迂呢,朱棣连母亲都可以假借,以显清君侧的正义,他只会实打实不会找个虚假的诛朱棣的借口。叔侄二人厚黑权术高下立见。
我们再来分析朱允炆自大之处。虽说他有几十万兵马,可是真正能率兵打仗之人,除了耿炳文与盛庸并无他人,因为悍将早被朱元璋杀光了。还有一个徐光祖确实是猛将,但他是朱棣小舅子,朱允炆对其并不信任。而朱允炆最重用的李景隆,就是个赵括级别的纸上谈兵之辈。至于三个大儒更是空谈治国之略的酸儒,并无军事指挥才能。
朱允炆并未认清形势,他梦想完胜早已久经沙场的朱棣,确实有些托大了。不过如果他不下那道不杀令,他还真有希望得胜。
我们再来分析,本来这次大战就是其家族内部矛盾,谁胜了也是老朱家人当皇帝。本来朱允炆的兵将打的就不起劲,又有朱允炆的不杀令,他们看见朱棣真的没有下死手。
可是朱棣并不管这些,他得知侄子的旨意后,更是无所顾忌,一马当先冲在前边。其实有几次朱棣已被围困,皆因朱允炆的旨意,使朱棣得以逃脱。
靖难之役打了三年,朱允炆还在和方孝孺探讨乌托邦,并等着朱棣自己认罪呢。他却未想到朱棣会在山东受阻后,灵机一动绕过盛庸,直取南京。他最信任的李景隆,直接开城门把朱棣迎进城。朱棣进城之时,皇宫一把大火朱允炆不见踪影,其生死至今还是谜。
我们只能为朱允炆叹息,两军对垒生死较量,他却下如此命令,其迂腐的仁义大旗,直接把江山拱手送给了朱棣。
斯人已逝,是非功过自由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