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名字为什么只有一个单名 这事情和王莽脱不开关系

犀牛历史 31 0

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相信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大伙已经不再陌生,根据统计,罗贯中所写下的《三国演义》,一共描写了1190人,其中有名有姓的角色占据了400多人左右,却不难以发现一个问题,为何小说里面的形象,譬如袁术、袁绍、董卓等,为何往往只有一个单名?

至于那些名字为三个字的角色,绝大部分也多为复姓,例如诸葛亮、司马懿、夏侯惇、太史慈…或者又是一些异族,阿会喃、沙摩柯、兀突骨等等。

至于一些名人隐士,比如石广元、崔州平、庞德公,很难弄清楚这究竟是他的名、字还是号,暂时也就不作讨论。

而出现这一个现象的原因,还得从东汉两百年前的王莽说起,这竟然是他闯下的祸患,不妨让我们来好好看看。

早在先秦时期,关于称谓已经有了一套具体的礼仪,名、字、号三种当中,名是最随便的称呼,往往用谦称,而称人可以用身份,例如“公子”“大夫”,或者以地代人:“陛下”、“足下”,按照年龄大小也可以称为“先生”等等,直接指名道姓,往往会被视为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或者又是用于上对下的称呼。

而且一个人的称谓,既可以是“名+字”组成:孔丘、嬴政、嬴荡,也可以是“字加名”:叔梁纥、孟明视,春秋早期还可以是“氏+字”,例如屈原(屈氏,名平,字原)等。

到了汉朝初期,以“名字”相称才逐渐被固定,公元8年王莽接受了刘婴的禅让,正式登基称帝,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史称王莽新政。

不知道为啥,王莽和称谓总是过意不去,官职的变动当中,将大司农改名为纳言、改大理为作士,改光禄勋为司中,执金吾改为奋武等等。

地名变了一大批,山阳郡变成巨野郡,张掖郡改为设屏郡…

讨厌匈奴的他还把人家称为“降奴”,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于”,惹得人家第二年年就发兵寇边…

最终王莽把目光,瞄到了大家的名字上,按照《前汉书》记载, “时莽奏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风单于,宜上书慕化,为一名,汉必加厚赏。单于从之。”

王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去二名”的政策,而且他还将这一个政令委派使节带到了匈奴所在地,以庞大的赏赐来换取单于的遵守,单于只能被迫答应,这也就是当时匈奴首领囊知牙斯改名为“单于知”的原因。

而在民间,王莽更是开始实行强制措施来进行名字方面的改革,结果新朝十多年,天下人的名字纷纷成为了单名。

王莽是因为什么原因要这么做呢?从他的那些行政手段不难看出,王莽是一个十分疯狂的复古主义者,他如此解释:“秦以前复名盖寡,遂禁复名”,听上去显然有些离谱。

但是相比较王莽其他轰轰烈烈大伤筋骨的变革,改名字反而又成为了最轻松简单的一件事情。

王莽执政时期还发生了一起风波,他有一个叫做王宗的孙子,由于王莽儿子已经死亡,王宗成为了储君人选,结果这小伙子心急难耐,悄悄准备天子的服饰,甚至还让画家画上他穿着龙袍的样子,就只等着王莽咽气了,结果事情披露之后,王宗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在府邸中自杀,而余怒未消的王莽,又下了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

王宗原来名字叫做王会宗,在王莽看来,试图谋逆的他显然已经没有使用单名的资格,因此重新改回王会宗的名字。

随着新朝的灭亡,王莽一系列变革被取缔,关于名字的限制自然也不复存在,但习惯却继承下来,天下开始以单名为贵,而复名很容易被认为出身低贱或者是祖上有罪之身,西汉时期还有一帮三个字的王侯将相,例如周亚夫、刘如意、刘病己、汉昭帝刘弗陵等,而东汉14帝,却全为单名。

这样一种风气,也沿用到了三国晋朝,依然以单名居多,复名少之又少,裴元绍、程远志等人,也都是底层的黄巾军出身,一直到西晋灭亡之后,受到胡风的影响,复名这才逐渐广泛传播开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