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开国第一猛将常遇春,1330年出生于元朝南直隶省凤阳府怀远。后追随明太祖朱元璋,功勋卓著,与中山王徐达(明朝开国第一功臣)被称为明朝的“卫青霍去病”,与强大元朝蒙古骑兵作战也毫不落下风,一度以数万兵马将蒙古铁骑打的四散溃逃,元顺帝得知常遇春要攻打元大都直接北逃了。常遇春因战功被封大元帅、征虏大将军、鄂国公、太子太保等,死后被追封开平王,朱元璋还给了他一个极为牛掰的谥号——“忠武”,并配享太庙。可就是这么一个风光无限的威武将军,却出身盗匪,曾打家劫舍为祸一方。且就在其风华正茂得胜归来的时候却突然暴毙,其因无人得知。
常遇春出身非常的低微,是最为贫苦的农民家庭,可能家庭情况连朱元璋都不如。但他志向远大,并不想和他的祖辈、父辈一样土里刨食。他从小就对于武术比较痴迷,常常跟周边一些武术名家学习,但是他家庭条件差没有钱交拜师费,就自己勤工俭学来偷师。而且常遇春成年后生的非常威武雄壮,加上天生力大,又擅长骑射,为之后的征战沙场奠定了客观条件。
英雄生不逢时,元末大乱,民不聊生,有人吃了军粮,有人却上山当了响马。常遇春选择了后者。他追随了当时为祸定远、怀远一代的土匪头子刘聚,并很快成为了得力干将。年轻人走点弯路,犯一些错误也是正常,知错能改便可以被原谅。常遇春并非池中之物,怎能甘愿一直做这种打家劫舍的日子呢?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萌发了金盆洗手、另谋其主的念头。
机缘巧合,常遇春遇到了朱元璋,千里马遇到了伯乐。二者惺惺相惜,常遇春感念朱元璋是一位接地气的农民起义军首领,爱兵如子,志向远大。朱元璋看重常遇春孔武有力,言语诚恳,作战勇猛。于是朱元璋很快接纳了这个有前科的常遇春,并命其为先锋,渡江作战。首战衢州便取得了龙游城的胜利,随后的攻城战常遇春更是完全的发挥了他作战指挥才能。久攻不下之际,迅速转变作战思路,突袭内城大败元军。
而后常遇春又取得了九华山之战的胜利,而在朱元璋渡江夺取采石矶的战役,常遇春竟然乘坐小船,独自过江,之后入敌阵杀敌如入无人之境。此等先锋,朱元璋如得至宝,并在之后的多次的大战中命常遇春为先锋,常遇春这第一猛将的称号便由此时期叫响了。而到朱元璋占领集庆(今天的南京)建立应天府的时候,常遇春便由先锋被升到了大元帅的位置了。
常遇春在戎马一生中最大的胜迹还有打败同位红巾军的陈友谅,常遇春在徐达的指挥下率兵仅1万人,埋伏在一个六泉口的地方,等待陈友谅自投罗网,后于徐达前后夹击大败陈友谅。陈友谅军被斩首了一万多人,陈友谅也败走九江,之后被完全剿灭了。待朱元璋荡平了南方的势力后,开始集中主力打击元朝的残余军事力量了,这段时间也是奠定常遇春为民族英雄的时期。
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共计25万大军北伐北元政权。徐达与常遇春这对无敌组合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元军力量。在此征战中,常遇春常常自己单刀直入,英勇杀敌,获得了塔尔湾大战的胜利,从此攻占陕西。对元大都形成了围攻之势。然而就在常遇春准备对元大都实施攻坚战的时候,元顺帝闻风而逃。
徐达、常遇春并未放过北逃的元顺帝,他们一路由西向北攻占了山西、陕西、并率军千里奔袭攻取了元上都开平,打了元顺帝继续北逃至鲁王城。留守元上都的元军蒙古骑兵被常遇春全歼。然而就在常遇春得胜归来,南下至河北龙关县时却突然暴毙在大营中,至于因何而死无人得知。要说是因为朱元璋觉得常遇春功高盖主,这也不成立。毕竟常遇春对朱元璋非常忠诚,而且功劳最高的徐达也未曾被治罪,何来要杀常遇春呢?朱元璋惊闻年仅40岁的常遇春暴毙,亲自前往哀悼,并追封其为开平王,准其配享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