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首都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最重要的集合体城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国都被攻破,基本上标志着一个朝代的灭亡。不过也有例外,唐代的首都就被攻占过好几次,仍然存在很长时间。
历朝历代对于首都位置的选择都是慎之又慎,一旦确定下来,基本上很少变动。不过历史上也有过很多次迁都,但是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主动迁都和被动迁都。
主动迁都一般都是因为政治或者国策的变化。历史案例有秦孝公迁都咸阳、北魏迁都洛阳、武周迁都洛阳、明代迁都北京等等。
被动迁都一般是国家遭遇重大危机,被强敌威胁或者发生战乱。历史案例有盘庚迁殷、东周迁都洛阳、南宋迁都临安等等。
主动迁都案例
一、秦孝公迁都咸阳
战国时,秦国在秦孝公即位后开始变法,并在商鞅变法开始后决定迁都咸阳,从而开始了秦国历经六代君王后统一天下的序幕。迁都咸阳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栎阳
第一:为了暂时避开魏国的兵锋。秦孝公继位后,魏国多次屡屡进犯秦国。不仅如此,又联合其余五国压迫秦国,所以国都靠近敌对国魏国是让秦国很难受的事,再加上栎阳周围也没有坚固的防守要塞。
第二:为了打压秦国旧贵族利益。商鞅变法开始后,秦国旧贵族的利益首当其冲的被打压,而国都栎阳又是绝大部分旧贵族的聚居地。为了变法能顺利的进行下去,迁都咸阳可以摆脱这些旧贵族的掣肘,让反对变法的旧贵族远离新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第三:为了秦国更加强大。秦国选定的新国都咸阳更靠近关中腹地,有利于巩固关中核心地区,且咸阳周边属于交通要道,便于发展经济,周围的地势也更有利于防守。迁都咸阳后,秦国在地理上的优势更大的发挥出来,可攻可守。
秦孝公迁都咸阳是秦国变强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此,在地缘战略上秦国开始俯视六国,坐观天下风云并积极参与,时机成熟后,由秦始皇完成最终统一天下。
二、北魏迁都洛阳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将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北魏建国后,早先的战略重心在北方,但随着疆域的扩大,特别是中原地区疆域的扩大,北魏国内鲜卑族和汉族的矛盾越来越大,即便是在北魏统治下的汉民也将鲜卑贵族们视为蛮夷。
迁都洛阳
为了更好的统治中原地区,消除隔阂,北魏孝文帝不但发起汉化改革,还将国都迁移到中原地区,以便鲜卑族更好地融入到汉文化中来,这是主动性的向更先进的汉文化靠拢,当然,迁都洛阳也有避开反对汉化改革的保守势力的因素在其中。除了融合,迁都到洛阳也更有利于争霸天下。
三、武周迁都洛阳
公元684年,临朝称制的大唐皇太后武则天宣布洛阳为新的国都,当时的背景是唐高宗去世仅一年,继位的唐中宗刚被武则天废除,由武则天的小儿子唐睿宗李旦暂称皇帝。武则天迁都洛阳有两个考虑。
武则天
第一:武则天在政治上的死敌就是关陇贵族,但天下的士族并非只有关陇贵族,还有其余如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等可以和关陇贵族掰手腕。将国都定在洛阳可以更好地拉拢除关陇贵族外的其他士族,帮助武则天打压政敌,而有了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的支持,武则天的新朝皇位才坐得稳。
长安与洛阳
第二:武则天想远离长安的李姓宗室,甚至是杀掉李姓。她刚开始出手,李唐宗室们就看出了危机,并且组织起来反武,包括帮助武则天上位的功臣徐敬业都在南方组织大军反武。
如果当时武则天是在关陇贵族影响力根深蒂固的长安,内外一联合,武则天肯定斗不过。所以武则天坚决的留在洛阳,在关陇贵族和李姓宗室够不着的地方一步步走上巅峰。
四、明代迁都北京
明代在朱元璋时代的都城在南京,为何到朱棣时期就迁到了北京呢?原因有二。
第一:朱棣是通过武力得到的皇位,在南京城的文官集团大多不支持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杀掉一大批文官,但文官集团仍然存在反水的可能。南京周边,历来是出文官的地方,读书人又比较反对朱棣。只有迁都北京,统治的基础才能更牢固。
迁都北京
第二:为了更方便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朱棣自年轻时就跟着徐达蓝玉等明代大将征战蒙古,而在朱元璋在分封藩王时,也把朱棣分到北京戍边,就是为了防范蒙古。朱棣本人继位后,多次亲帅明军征战鞑靼、瓦剌,这就是著名的天子守国门的来历。而且定都北京,在北征蒙古时,粮草可以快速抵达。
被动迁都案例
一、盘庚迁殷
当年,商汤建立商朝时,将都城建立于亳(今河南商丘)。那时候,各种天灾频频,甚至有一年,洪水爆发,竟然将都城给淹没了。商朝多次被迫迁移都城。
盘庚迁殷
到了商朝第20位君主,即盘庚时代。盘庚一想,这样老是被洪水追着跑也不是办法呀。于是,盘庚下定决心,再一次将都城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
这一搬,风调雨顺了,叛乱势力也鞭长莫及不来找麻烦了。从此,商朝政局稳定,诸侯来朝,越来越强盛。
二、周平王迁都洛阳
在周朝周平王时,又发生了一次著名的迁都事件。
西周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因为烽火戏诸侯,死于非命。西周就此结束。随后,诸侯们拥立周幽王的太子宜臼为王,这就是周平王。
平王东迁
西周的都城在镐京,由于镐京发生过地震,残破不堪。又直接被北方的游牧民族威胁。因此,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同时也拉开了春秋的序幕。
三、南宋迁都临安
1127年3月,在金国大军的大举进攻之下,北宋都城东京被攻陷。北宋王朝的两个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成为金国大军的俘虏。次年3月,他们与后妃、宗室,以及百官数千人一道,被押送到北方苦寒之地,史称“靖康之变”。
然而,金军并没有将全部宋代宗室一网打尽,还有一个漏网之鱼,即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赵构在南京宣布继承皇位,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然而,由于金军继续追赶。赵构被迫一路南行,最终来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并确定这里为宋代新的都城。
南宋
临安是典型的江南城市,富庶繁华。赵构及其后继者在这里偏安了100多年,虽然经济文化变得异常繁荣,军事能力却变得更弱。最终,南宋政权被蒙古所灭。
结语
其实历史上迁都的例子很多,这里只是列举了一些。例如战国时期魏国都城由安邑迁往大梁;韩国在灭掉郑国后,迁都新郑;楚国也迁了很多次都城。东晋在洛阳被前秦占领后,便定都建康。清代都城也曾经由赫图阿拉迁到盛京,最后又迁都北京。
都城的变迁,体现了朝代的和国力的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