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荆轲以及赵女的心路历程

犀牛历史 113 0

1999年我在上海,经常一个人去看电影,藉以打发时间,《荆轲刺秦王》便是所看众多电影中的一部,印象深刻,每与人谈起,皆以为是中国第一部史诗大片。近日重新温习,感触颇多,遂下笔成此文。

  据史记载,公元前247年嬴政即位,公元前238年亲政(时秦王22岁),杀嫪毐,第二年,将吕不韦赶出咸阳,又二年,吕不韦被逼服毒自杀。公元前230年,秦灭韩,然后攻赵,俘虏赵王。公元前228年,荆轲西行入秦。

  《荆轲刺秦王》所讲的故事大致发生在上述时期,至于故事的情节,则与史实有些出入,然作为虚实结合的电影,并不伤大雅,反而更加凸现了人物的斗争,加强了故事的衔接和紧凑感,一步步推向高潮。下面就此影片谈三个关键的人物。

  嬴政

  首先,嬴政是个有志向的好青年,在赵国忍辱负重逃回秦国后,他无时无刻不在想让秦国强大;同时,在亲眼看见各国连年战争弄得民不聊生后,他想统一六国,给老百姓一个安乐的家园。其次,他才是作为一个暴君出现的,心胸狭窄,手狠手辣。可以这么说,整部电影,就是嬴政的个人心路历程。当然,在其心理慢慢产生变化的时候,离不开另外两个人:赵女和荆轲。他们三个人,构成了一部《刺秦》。

  1、伍长嬴政

  在影片中嬴政首先是作为一名勇士出现的,马车飞驰,嬴政披头散发手握长剑,挥手过处,鲜血飞溅,敌人应声下马。当身旁御马的士兵被敌寇飞剑击中时,他跳出马车跃上战马,只身穷追敌寇将其斩于马下。这个片段中,嬴政嘶声呐喊将生死置之度外,为秦国杀敌,为他的一统天下理想而奋勇杀敌。我们可以揣测,在那时,他有的是满腔的热血和伟大的理想,而那些龌龊阴暗的小人心理,并没有在他的身上体现。或者说,还压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甚至于他自己也没有发现。

  2、纯情少年嬴政

  影片中嬴政只有一个情人,那就是与他一起在赵国长大的赵女。赵女,赵国人氏,性泼辣,到秦国后,一直是嬴政的厨娘,负责他的饮食,而嬴政也最听她的话。那时嬴政是单纯的,从战场回来后,喜欢在美厨娘的厨房中小憩,为能摸到赵女的头发而欣喜如狂,高兴得像一个孩子。就是这个孩子,可以为他的赵女潸然落泪,当赵女被他挽留住后,他躲在门后呵呵地傻笑。在这里,他不是秦国的君王,他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

  3、贤君嬴政

  秦军25万将士围困新郑,韩王派使求和,愿拜秦王为义父。在这里嬴政受到了一次挑战。挑战来自相国吕不韦,他的政治理念与嬴政相悖。他把秦国当作是七国的老大,进而管理他的兄弟们,充当警察或执法者的角色,不主张灭六国。这次冲突显示出了嬴政的才能和胆量,使吕不韦碰了一鼻子灰,拂袖而去。通过冲突,嬴政削弱了吕不韦的势力,从而加固了自己的王位,为攻打六国统一天下埋下伏笔。在这个片段中,如果认为嬴政仅仅是为雪耻当年做人质而受到的屈辱是不对的,接下来的电影为我们诠释了这一点。偌大的四海归一图徐徐铺开,韩国将亡,制图者韩国百姓无声呜咽,为他们的国家而哭泣。此时嬴政道出了他灭六国后的蓝图:“你们会有更大的大的多的国家,秦国和六国眼睛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地方,都成了一个国家。天下的人都是这个国家的百姓,这个国家只有一个王,一个好的君王。这个君王在六国灭亡的时候,要救活那里的百姓、人们,他要让天下人都说同一样的语言,用同一样的文字书写,到处建立郡县,让清廉的官吏来管理,让遍地都长满了禾黍。百姓可以安居乐业,把驰道修到边疆,把长城筑到远方。匈奴和四夷进犯时,挡住他们的马蹄。再把石碑立在泰山上,把石碣树在大海边,纪念天下的统一!”这是历代君王从没有过的理想,也是百姓从没听过的语言,当这些话从嬴政口中缓缓道出,制图者停止了哭泣,赵女婀娜的身姿在四海归一图上信步,她一转身面对嬴政露出了笑容,她下定决心要为嬴政做些什么了。

  4、杀戮者嬴政

  赵女去了燕国后,嬴政开始了第一场杀戮,杀戮的对象是嫪毐。赵姬在后宫与嫪毐私通,生下两个儿子,一直秘密养在宫中。然一日嬴政在他母亲处饮酒吃肉,小孩无意间跑入殿内,被嬴政识破,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影片中,嬴政和嫪毐先前有过一次间接的交锋。赵姬为嬴政找了一个姑娘,即韩国的公主,嫪毐认的侄女,与吕不韦合谋欲作为政治筹码嫁给嬴政,但以失败而告终。长信侯嫪毐一直深藏不露,然其实也是心狠手辣之徒。最能看出嫪毐本性的一个片段是走独木桥。嫪毐自称“小人畏高,上不得马”,在独木桥上哆嗦,做足了表演,但在嬴政走后,却大摇大摆地踏过了独木桥。嫪毐不仅是一个演员,还有一手揣度领导心思的绝活。他知道,嬴政在赵国时赵女每天逼着他走独木桥,不走就不给饭吃,从而锻炼嬴政的性格。所以他不敢在嬴政面前不畏高,不能让嬴政起疑心。虽然在间接的交锋中败下阵来,但他并没受到什么损失。然而,淫乱后宫则不同了,他深知这一点,于是先发制人。他率领心腹杀死守卫,直奔嬴政寝宫而去,但令他意外的是,嬴政先他一着,早已埋好了人马,等着猎物自投罗网。影片没有把嫪毐设计成一个纯粹的坏人,这是高明之处,反而让人同情,尤其是他在被杀前对赵姬的一段告白,不禁使人黯然神伤。“现在事情败了,人都会以为我是贪恋富贵才惹杀身之祸,岂不知只不过是你想做我的女人,我想做你的男人,夫妻一样过日子。那在民间有何不可?偏你是母后,就难了。”

  后宫事件是嬴政性格的分水岭,他至此慢慢变得阴暗,冷酷,嗜杀。当嫪毐告知他并非皇室血统,乃是吕不韦之子后,他震惊,怀疑,恐惧。这也预示着吕不韦的结局。在吕不韦之死这一幕中,李雪健把嬴政的惶恐,彷徨,虚伪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

  5、暴君嬴政

  善恶一线间,统一六国的初衷同样容易改变,嬴政终于大开杀戒了。他变成了冷血动物,他不再是那个要统一六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贤居,而是一个存有阴暗心理,报复心极强又怕别人日后报复出尔反尔的鼠辈。秦攻赵,赵国都城邯郸成为一座孤城,不日即破,赵王下令杀死赵国的孩子。赵使杀出重围奔赴燕国求救,在燕国大殿上仰天悲怆:数十年后赵国无后人了。在国破的时候,不仅仅是家亡,而是一个种族面临灭绝,这是何等的悲凉。秦军攻入邯郸,赵国的孩子一个个从城墙上一跃而下,此时此刻,当你看到这样的画面,不再是悲愤,更多的是绝望,对人类战争的绝望。嬴政答应赵女要解救赵国的孩子,然在赵国的祖庙被孩子吐了一口唾沫后,他马上改变了主意,他怕被这些孩子寻仇,他把所有的孩子都活埋了。影片在这里完美的体现出了嬴政的狭隘胸襟。

  6、鼠辈嬴政

  赵女离秦入燕为嬴政物色刺客时,嬴政在四海归一殿上豪言,要赵女为他找一个天下最好的刺客,带着剑来杀他,而他自己令侍卫、文武百官都不带剑,他要让赵女知道,刺客是杀不了他的。然而事实如此吗?嬴政在经过一次次的改变后,他早已不是当初在四海归一殿为赵女建造浮桥的嬴政,他是秦王的王,是一个嗜杀成性的人,但同时又胆小如鼠。所以在荆轲晋见他时,首先在荆轲的剑上做了手脚,只留下一个剑柄,又在身上穿着盔甲。他在四海归一殿上满场跳窜,吓的连剑都忘了拔出来。

  荆轲

  在嬴政的心理经历一次次变化时,荆轲也在做着很大的改变,他由一个冷酷无情的杀手,最后蜕变成为天生苍生而英勇赴死的刺客。

  1、杀手荆轲

  荆轲孓然一身了无牵挂,他是一个杀手,不管恩怨对错。所以在影片的开篇,荆轲就像是一部武侠小说里的人物,纵横于江湖,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他剑术高超,一击致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形。他身上的杀气能令所有人胆寒。荆轲名满江湖,我想,想杀人的人必定很多,能出得起价钱的人也不少,而荆轲的杀人生意应该不错。所以,当荆轲出场时,他浑身散发着草莽气息,连眼神都是那么傲慢。荆轲作为杀手最后杀的是铸剑的全家。荆轲如往常一样,出剑飞快,干净利落,鲜血飞溅,瞬息间铸剑的和他的伙计、妻子、儿子倒在了他的剑下。然在此时,荆轲遇到了第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人。或许是盲女的话使他动了恻隐之心,或许是盲女至死不忘为父兄报仇的精神打动了他,当盲女倒在她怀里时,荆轲终结了自己杀手生涯,并且在眼角溢出了泪花。或许,就是泪花使他翻然醒悟。

  2、救人者荆轲

  杀一个人和救一个人相距多远,十万八千里还是仅一步之遥,没人能说得清楚。但在荆轲身上,杀人和救人只不过是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而端点与端点之间的连线,便是他的心。荆轲金盘洗手后日益落魄,以打草鞋为生,平日里还遭受小孩子的欺负,比如他在专心工作时,总有一群小孩向他投掷石块。荆轲从良后便不关心自己的身体了,眼神漠然,生死安天命,与作杀手时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

  影片设置荆轲救人的情节比较有趣,很好地凸现出了他的性格。人是一个矛盾体,嬴政是,荆轲也不例外。嬴政一边为自己设想统一六国的蓝图,一边却在进行着惨绝人寰的杀戮。而荆轲,则干脆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在包子铺里,碰到一个小孩因偷包子被店老板挂在蒸笼上。荆轲为讨一碗水给孩子喝,不惜从包子铺老板的胯下钻过,但是包子铺老板并没兑现诺言,反而拿出一把刀让荆轲把他杀了,杀了他就可以带孩子走。荆轲说他不杀人,语气坚决。从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出,荆轲是倔强的,至于他为什么不杀人,可以作以下两种揣测:其一,对方是个小人,不屑于杀他,即使自己在众人受过胯下之辱;其二,已经告别杀手生涯,不想让双手再次染满血腥。很明显,从影片故事情节发展来看,后者正是荆轲的不杀人的理由,即使对手是燕子丹手下的刺客和秦王嬴政。但包子铺老板终因他而死,小孩也因此得救。

  3、百姓嬴政

  荆轲在包子铺救了孩子后,遇到了第二个改变他命运的人:嬴政的女人赵女。然在最初,他既不是刺客也不是杀手,而仅仅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在燕国生活。他已经厌倦了杀人,所以无论是赵女还是燕丹,都不能说服他入秦刺杀秦国。在他眼里,不管是杀手还是刺客,其本质还是杀人,这与他金盘洗手的理想背道而驰。荆轲是幸运的,因为他碰到了赵女,以至于原本抱着必死之心的,慢慢变成了求生。而赵女,则由原来的利用变成了尊敬,个人感情由嬴政向荆轲倾斜。作为普通百姓时期的荆轲,目光是独到的。最了解嬴政的人,既不是战场上的敌人,也不是情场上的爱人,而是一个将去刺杀他的刺客。当秦军围赵,赵女欲去说服嬴政而达到救赵的目的,荆轲一针见血的指出,去了也是没用,现在的嬴政早已不是原来的嬴政。可以这么说,在这个时期,虽然荆轲和所有燕国的老百姓过着同一样或类似的生活,但他对天下的局势,了如指掌,对嬴政的性格,了然于胸。

  4、刺客荆轲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最能锻炼一个人的性格,荆轲的杀手生涯造就了他的胆识。四海归一殿上,文武双官林立两旁,侍卫高亢的声音在殿内回荡,秦王高高在上使人不敢直视。秦舞阳,这个在燕国大言不惭极其嚣张屡次拔剑欲与荆轲一决高下的高手,当众尿了裤子。只有荆轲,依然嘻皮笑脸,表面作惶恐状,内心则静如止水。或许嬴政当时坐在四海归一殿上心里正在后悔,赵女,你果然为寡人找了一个天下最好的刺客。然而,嬴政是自大的,当荆轲故意说出来秦的目的后,他得意的哈哈大笑,他以为,天下没有一个人敢杀他。这也正是荆轲的聪明之处,先打消嬴政的疑虑,取得他的信任,伺机图穷再匕现。荆轲办到了,但是却也失手了。在这场刺杀的结尾,浑身鲜血的荆轲倒像是一个君王,而嬴政只不过是一条丧家犬耳。

  赵女

  如果没有赵女,将不会有刺秦,或者说,根本就不会有这样一个刺秦的故事。我甚至认为,如果赵女没有离秦入燕,也不会有这样的故事。因为从影片中看,嬴政是听赵女的话的,那么当她在宫中时,后宫事件则很有可能不会成为嬴政性格的分水岭,女人的柔情就是化解男人暴戾的灵丹妙药。然而正是赵女,她给这部影片注入了悲剧的元素。她是嬴政和荆轲的桥梁,在这根独木桥上,嬴政和荆轲本分立两头,隔岸相望,因为赵女的存在,而最终遇在一起,形成对峙,最后演变成一场厮杀。嬴政、赵女和荆轲存在着一种连带关系,嬴政的心理变化,带动了赵女的改变,而赵女又直接影响着荆轲,三个人促成了一台好戏,而赵女最终也由亲嬴政转为亲荆轲。

  对于赵女的性格,影片有了充足的表现,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长信侯嫪毐对赵女的评价则十分到位:她是一个邪性。那么赵女邪在哪里?嬴政的母亲赵姬说了,别人哭时,她反倒笑了。赵女就是在这些评价中出场的,她一出场就把她的邪性演的淋漓尽致。厨房内,燕丹与赵女谈话时突然握住了她的手,赵女没说一句话,只用刀背往大蒜上重重一拍,燕丹立刻一惊缩回了手,她反而问道,没伤着你吧?赵女为帮助嬴政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不惜在自己脸上刑了字,嬴政气得勃然大怒要去杀狱吏,她坐在床榻上咯咯直笑,最后才轻轻问道,刑了字,没从前好看了吧?在这里,除了邪性外,赵女不仅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小女人的心理也表露无遗。赵女也是调皮的。荆轲被高渐离治好病后,不吃不喝一心求死,赵女学着高渐离的口气说道,你想死又不死,难道我是用来侍候你的?简单的一句话,从赵女口中说出来,立刻把一个曾经杀人无数的杀手给逗笑了。

  赵女的心理变化从开始到最终的定型,影片只用了两个画面。四海归一殿,赵女为嬴政赴燕找刺客,两人依依惜别,嬴政道出在天池中建造浮桥的秘密,赵女脸上泛起微笑,心情激动,快步走出。最后又是四海归一殿,赵女向嬴政要回荆轲的尸体,又是嬴政的一声大叫,只不过深情变成了凄厉。这次赵女回头,但马上又掉回头面色悲戚的走了。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两个人,然而事是人是情非了。

  作为一部史诗大片,影片在剧情的安排,几个主要人物的心理刻画都非常成功,但也存在着硬伤。比如配角人物谄媚的表情和语言,实在有些过了,而且都通篇一律,没有区别。最大的硬伤是影片的结局,让赵女怀上荆轲的孩子,我想,这更多的是一种安慰的性质,或者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在作怪,人死了,总得留下香火吧。另外则是高渐离为荆轲唱的挽歌。据记载,荆轲入秦,高渐离在易水击筑而歌,风箫箫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是何等的悲凉和豪迈,但是看赵本山的表情只剩下悲痛。影片把高渐离的这个情节设在荆轲的墓前,也很不恰当。影片的结尾,不失为《刺秦》的一大遗憾。

标签: 嬴政的父亲是吕不韦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