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第63集,吕不韦下线这一段剧情看哭了很多人。
明明他全身心想得都是怎样帮秦王完成霸业,为什么最后还是落得个不得善终?
更可气的是,当赵国春平君去洛阳请吕不韦出山的消息被嬴政知道后,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能让吕不韦跟他们走。
而不是选择相信这个自己叫了十多年仲父的人根本就不会背叛。
后来还假惺惺地让李斯去传诏命,让吕不韦迁到蜀地,说是为了保护他的仲父。
可他在诏命中写的:“君何功于秦,君何亲于秦”,不是妥妥地在否定吕不韦之前对大秦、对他们父子的所有付出吗?
韩非的馊主意害了吕不韦吕不韦可能没想到,曾经在大秦叱咤风云的自己,有朝一日会在韩非的一个馊主意上。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赵国春平君成为太后的裙下之臣后,为了给太后找得力干将辅佐新王,去找了韩非。
结果韩非不愿意在赵国为官。
也是,韩非好歹是韩国的公子,是有王位要继承的人,怎么可能觊觎别国的相位呢。
他给春春平君推荐了吕不韦。
赵佾觉得韩非说的对,你想啊,面对高官厚禄谁能不心动呢?所以他信心满满地去了洛阳,结果吃了闭门羹。
如果赵佾就此打住,吕不韦可能就不用死了。
可春风得意的赵佾碰了这么大一鼻子灰,怎会甘心。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叫来了燕、韩、魏三国使臣,来到吕不韦家门口,希望吕不韦能接下四国相印。
赵佾这样一闹的好处就是,无论吕不韦接不接相印,他都会因为这件事而更加失去亲秦王的信任。
这样一闹的后果就是,吕不韦进退两难,继续留在秦国只会让他的处境更尴尬,去赵国,可能还有一线生机。
可吕不韦还是不搭他茬。
而一边吃瘪的赵佾也发了大招,连夜发了一道讨打秦王政囚禁文信侯的檄文。
这番檄文彻底害死了吕不韦:
他活着,六国就会以他被秦王忌惮而囚禁的借口,联合在一起讨打秦国。
他不愿意让赵佾的阴谋得逞,更不愿意让嬴政背上骂名,唯一能做的就是一死了之。
唯有死,才能保全大王、保全自己的儿孙。
而远在咸阳的大王,虽然在听到吕不韦的死讯时,十分痛苦。
但,他却是乐于见到这样的结局。
只有吕不韦死,才能打消秦王心底之恨从意识到自己必须亲政,才能完成六世先祖一统六国的夙愿那天起,嬴政心底就种下了对吕不韦的恨。
这种恨在成姣被害死的时候,达到了定点。
成姣是他唯一的弟弟,也是除了母亲之外,唯一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可是,吕不韦为了一己之私,为了不愿交出手中的权力,设计害死了他唯一的弟弟。
成姣明明不用死的。
嬴政明明可以救出弟弟的,就因为权力在吕不韦手中,他贵为一国之君,却救不出自己最近的恨。
这种恨恐怕只有始作俑者死,才能彻底消除。
但他却不能杀那个人。
因为他那个人帮助先王从质子变成了秦王,帮助自己躲过了华阳宫变,坐上了王位。
而他,大秦的王,不能杀恩人,更不能做忘恩负义之人。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寻找机会,加速那个人的死亡。
只有吕不韦死,才能保全秦王名声赵佾在洛阳接二连三的闹剧,给了秦王机会。
嬴政心底很清楚,吕不韦不会去赵国为相,当然更不会去其他小国。
他更清楚,自己不插手,随便春平君怎样闹腾,也顶多就是一出闹剧而已。
但他必须插手,他必须保护仲父不被别人骚扰。
所以,一道诏命来到洛阳,让吕不韦举家迁往蜀地,李斯还说大王是为了保护文信侯,才这样做的。
问题是,大臣们又不傻,文信侯也不傻,保护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比如警告春平君,比如把吕不韦接到咸阳,重新启用他。
为什么非要让他迁到蜀地呢?
难道,迁到蜀地春平君就找不到吕不韦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诏命中:“君何功于秦,居相位;君何亲于秦,称仲父”,又作何解释?
这两句全盘否定了吕不韦对秦国、对大王的所有贡献,这是诛心。
吕不韦不傻,他听到大王这两句话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大王的意图,也想到了自己的下场。
唯有一死,才能了却大王心事,唯有一死,才能保全自己名声、大王的名声!
吕不韦的一生,就这样落幕了。
只是,在带着赢异人回咸阳的路上,他没有想到自己那么快就成为大秦的相邦、新王的仲父;
在尽心尽力辅佐少年新王的时候,他没有想到自己会别以为他最忌惮、最恨的人。
而临死之前之前的那段自我灵魂拷问,是吕不韦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从不后悔当初的决定,也不惋惜今天自我了断的结局!
标签: 李斯为什么要杀吕不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