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毕昇。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公元1041~1048年,宋仁宗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
毕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
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有重复时使用。
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制。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贴上标签,以备检索。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并未受到重视,没有得到推广。
毕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胀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胶泥。
图片为泥活字。摆满一版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用这种方法,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
图片为木活字。明代木活字本较多,多采用宋元传统技术。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的《唐诗类苑》、《世庙识余录》、嘉靖间(约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问会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
图片为铜活字。公元15、16世纪之际,铜活字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南京一带。铜活字印刷在清代进入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数量达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了,估计用铜活字达100~200万个。
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最早历史见证
沈括《梦溪笔谈》翔实记载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早于德国人谷腾堡400年【《布衣境界》“关注百姓生活,弘扬传统文化”,你关心的就是我关注的,欢迎关注、评论、收藏、转发】
标签: 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