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全欧洲共同燃起的,只是因为战争的胜利,许多责任被协约国扣到同盟国头上。表面上的所谓“德国挑起”并不恰当,“萨拉热窝”事件从常理来说也完全无法构成全欧大战。
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日趋膨胀的产业力量和资本发展就已经令列强们互相变得愈发咄咄逼人,一切不过是水到渠成,随着巴尔干的一声枪响,人们瞬间从抽屉中拔出枪互射,这件事情其实不存在什么绝对的挑起者,只有动手先后的区别。
直白点说:这场战争根本不止1根导火索,它有多个起火点。表面上你可以说是萨拉热窝事件点的火,可塞尔维亚基本是懵的。总体看,萨拉热窝事件主要是奥匈帝国的内部争端,看到破绽的俄国急吼吼的跑来抢食,又引出奥匈背后的德国,德国为解决后患一锤子敲昏了法国,为了打法国顺带轰趴了比利时,比利时又扯出英国...这种乱账抛开表象,跟本就是火药包集体炸了。
说一战必须得联系着欧洲史来看,欧洲人,或者说这种源自欧洲的文化,虽然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国家,却总是爆发全区域的大型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次的大型战乱是拿破仑战争,最后以拿破仑的复出和滑铁卢的多国围剿告终。
此后的19世纪,欧洲忙于工业化发展和基础建设以及海外殖民地的掠夺,势力范围也划分的比较好,所以欧洲总体维持了战略均势,故而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和平。
那个年代的欧洲人就是地球之王、文明核心。他们掠夺了地球上超大面积的殖民地,扩充着自己的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坚船利炮摧毁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大门。这让他们愈发的轻狂,在工业浪潮开始渴求更多的市场和原料地后,他们的心态里只剩下斗鸡一样的情绪,任何东西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彼此之间因为这种心态以及全球事务方面的冲突,积怨越来越深。
当时的英国拥有百倍本土的殖民地,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也不差;俄罗斯卡住了西边,占据了往东一直到大海的超大土地。他们普遍将力量重心放在对殖民地的控制和搜刮上,或者努力消化自己的势力范围。一开始并没有太大的争端,但资本和自傲令他们愈发的希望通过技术和战争来实现“霸主”地位。今天的美国,其实也是欧洲当年思维的一种延续。
唯独后起之秀德国,虽然通过威廉一世和俾斯麦等人的励精图治,国力和地位上升的非常迅猛,但到威廉二世时,他们已经按捺不住了。本就通过容克地主等结构和战争进行统一的德国,更青睐用战争解决问题,看到列强们吃肉,垮了600年“站起来”的日耳曼民族岂有心甘情愿。
威廉一世和俾斯麦还在的时候,德国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是欧洲的“四战之地”,不可能在争霸上获得实质好处,一味强上只会走拿破仑的老路,因此一直维持着“郑政治主动、威慑为主、提升国力、缓称霸”的策略。但1888年,雄才大略的德皇威廉一世去世,太子仅当政100余天也死了,孙子威廉二世继任后很快就把俾斯麦请出了朝堂,从此德国的军国主义势力和扩张野心一发不可收拾。
被列强“瓜分完毕”的世界此时已经没有多少德国能捡漏的地方,然而刚愎自用的威廉二世采取了“霸强”的做法硬怼老牌帝国们,他认为德国的军事、经济都已经足够强大,故而一反前朝政策,到处插手他国政治,拉帮结派制造纠纷,破坏老牌帝国们的“游戏规则”,结果很快德国便拉出了一帮对手。可这位二世不仅无视了德国形象的改变,反而总想通过战争来超越一世“普法战争”的伟绩,连接得罪了有盟约的俄国和一贯关系较好的英国。
政治从来就是这样的,你失去的阵地我就会抢过来,本来笑看德国怼法国,自己还偷偷使上几分力的英国,看到德国居然脑抽跑来妄想挑战自己的海上霸权,直接就跑去支持了法国,而一直期盼被西方承认的沙俄,得到法国这种“正统大国”的承认后,自然也是巴巴的凑成了一坨。
德二世玩来玩去,最后德国依然还是那样的德国,殖民地没见增加几分,国力没见增长多少,敌人却竖了一大排。
日耳曼人悲愤莫名啊,这岂有此理,一个个都和我背着闹是吧?两面夹击我是吧?于是他们也开始到处找盟友拉帮结派,结果旁边的怪胎“奥匈帝国”与德国一拍即合。
这个奥匈帝国呢,是个共主联邦国家,意思就是说我几个国家共用一个主子,形式上成为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但今天的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等很多东欧及巴尔干地区的国家都是它的领地。
奥匈帝国的国家矛盾非常多,尤其是民族矛盾严重,哈布斯堡家族的血缘纽带帮它拉了不少关系,但不公平的民族政策却造成了国家愈发的不稳定。奥匈帝国能做的只有两点:1.对内镇压民族分裂势力 2.对外战争转移矛盾。
尤其是巴尔干和原土耳其奥斯曼帝国领地上的纷争,令奥匈帝国对东边的威胁非常看重,这就给了德国以结盟的机会。同时奥斯曼帝国强大的军工业简直堪称东欧的精华,无论是奥地利还是捷克斯洛伐克,奥匈帝国经济体制一般、社会结构混乱、执政腐败,唯独军工厂堪称一枝鲜花。
继而就是意大利,这个国家说起来也是刚刚完成统一,就这它还是沾了普法战争的光。意大利的工业也不差,国家也挺凑合,唯一的毛病是被德国感染了,犯了与德国一样的病——他们也希望能在这个被瓜分完毕的世界上分一杯羹。所以他们很快就与德国、奥匈结成了同盟。
两边的同盟一达成,这可不得了。本来欧洲格局自拿破仑战争后,是有其一定的战略均势的。小打小闹有,大打大闹像普法战争那样的也有,但总体来说分成两派接着帮互怼这是头一回。双方都是信心倍增,互相轻蔑,心想“我有神队友,瞧你那几个猪队友能当几个尿泡踩?”。在这种同盟的情况下,本就剑拔弩张的各国关系被彻底闹僵了。
这就像交流,1V1起码能说清楚事情,2V2凑合能表个态,一群V一群,没准就因为谁看谁不爽掐起来了。
本来嘛,欧洲列强们就都不是良善之辈,彼此恩恩怨怨数不胜数,这脸皮彻底撕破后,那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连几百年前的事情都能拿出来扯皮,幸好英法是一边的,不然嘴炮怕是能扯到圣女贞德。一群人骂来骂去,你说xxx偷了我家东西,他说xxx小时候崩了我家玻璃,最后大家不想吵的时候,不代表事情完了,而是纷纷捡砖头去。
偏偏捡砖头这个关头冒出个意外,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街上坐车搞亲善的时候,让突然窜出来的刺客给毙了。
奥匈帝国的皇上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是老泪纵横啊,这位“茜茜公主”的丈夫除了老婆外一生都是悲剧,甚至可以说他后半辈子的悲剧就是老婆带来的。奥匈帝国的腐朽没落与“茜茜公主”这位老佛爷的穷凶极奢脱不开关系,她甚至因为不满意造型而表示要炸掉他老公修建的奢华宫殿;此外什么带血小牛肉面膜、草莓牛奶洗脸、让裁缝在身上做衣服,穿完撕掉、苹果醋瘦腰、1个小时穿胸罩,1天时间化个妆等等都是这位女神的丰功伟绩,很值得现代的败家女学学。
不多扯,总之因为斐迪南大公遇刺的背景许多人都知道,无非是牵扯到塞尔维亚分离主义者,王储大一统的开放联邦执政思想影响了某些人的独立建国梦。
斐迪南大公死后,欧洲那些捡砖头的纷纷一片哗然,这是彻底的火上浇油。奥匈帝国本就陈了重兵演习,还拿了塞尔维亚分裂分子当假想敌。这下捅了弗朗茨一世的马蜂窝,奥匈帝国开始对塞尔维亚动手。
结果如此好事怎么少的了虎视眈眈,本就觊觎奥匈帝国土地的沙俄?他们顺势支持起暴乱的塞尔维亚,让他们与朝廷对着干。
问题是从一开始奥匈帝国的对塞族军演就有德国人的掺和,这下你沙俄耐不住寂寞,就别怪我德意志开荤了。奥匈找德国撑腰,这腰不撑德国也要来呀!不过威廉二世还没傻到底,他假惺惺的给表兄沙俄尼古拉二世发了个短消息,依然是此前超强硬的那种风格,大致意思是:给爷停下!皮完了快滚,闹大了你hold不住!
尼古拉一想:“是啊!这瘪犊子玩意儿再加上个奥匈真打不过”,正犹豫是不是真的皮完了滚蛋的时候,法国人跑来给朋友圈里点了个赞。这下沙皇牛气了,霎时间卷起150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奥匈。
在这种彻底没有转圜的情况下,德国人很干脆的对俄国和法国宣战了。并且第一下就把法国给揍了。为了揍法国,他们强行通过“中立”的比利时,英国人一看,这我罩的地方你们也弄?是不是要挑战本老大的地位?于是在对德喊话,要求德国撤出比利时。
但这个时候的德国在干什么?他们在用克虏伯公司的420mm巨型臼炮“大贝尔莎”轰击比利时列日要塞,战争打到这个份儿上,虽然仍然是局部的,但烈度已经牵扯到全欧洲。很快,英国人加入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你觉得这是谁故意挑起的呢?还是某个国家持续惹事?或者大家一起犯冲?
标签: 第一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