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70年战争胜利结束和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后,德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防御性的,它关心的是维护德国在欧洲的既得地位,以及敌对联盟特别是法俄联盟可能向这一 地位挑战的危险,即俾斯麦著名的联盟噩梦。德奥意三国同盟即是这种防御政策的工具。与俄国缔结的《再保险条约》也是服务于这一政策的,在该条约中,俄国和德国互相保证,且一方卷入与第三国的战争,另一方即应保持中立。
1890年俾斯麦被解职后,威廉二世决定废止《再保险条约》,这主要是因为他担心继续执行该条约会疏远奥地利从而葬送三国同盟。俄国随后(1891年和1894年)与法国缔结协定,这些协定也是防御性的,缔结这些协定的动机显然是由于法俄对三国同盟意图的恐惧。尤其是,1894年的《军事协定》预言,三国同盟可能从防御工具转变为帝国主义工具,所以该协定规定,只要三国同盟有效一天,该协定也将有效一天。协定的主要条款作了如下规定:“如果法国遭受德国或德国支持下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给予法国军事援助;如果俄国遭受德国或德国支持下的奥地利的进攻,法国将向俄国提供军事援助。如果三国同盟的军队进行动员,法国和俄国也将随即动员它们的军队。”
最初,对敌对同盟的恐惧导致了三国同盟的形成;然后,对三国同盟解体的担心导致德国断绝与俄国的友好关系;最后,对三国同盟意图的忧虑促成了法俄同盟。正是这两个防御同盟的相互恐惧,以及由威廉二世信口开河的帝国主义言论所造成的普遍不安全感,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二十年间的外交折冲。这些外交折冲不是寻求在破坏现存同盟基础上的新的组合,就是寻求尚未结盟国家对现存同盟的支持。最终,1914年的大战便成为不可避免的了。因为双方都害怕,倘若不先发制人,以使权力关系变得对自己一方有利,对方就会首先这样做,从而使权力关系的决定性改变有利于对方。在两个对抗的集团中,俄国和奥地利尤其因这种恐惧而惴惴不安。这种猜疑对方为帝国主义所造成的恐惧引起了帝国主义反应,而这种反应反过来又使最初的担忧弄假成真。
标签: 第一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