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美国科考队向世界宣布,要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征服”长江的壮举。
“长江是中国的长江,漂流长江的先锋应该是中国人!征服中国第一大河的也应该是炎黄子孙!”
四川摄影员尧茂书看到这则消息后,强烈的爱国情怀不由被激发,如此感慨道。
从古至今,不同时代拥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身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历史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历史使命就是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尊严,实现中华人民的伟大复兴。
在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华儿女势必会迎来不同的挑战。
“征服”长江,正是这样的挑战之一。
带着这份信念,尧茂书带着简单的设备,踏上征程,成为了漂流长江的首位探路者。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出发1000余公里后,尧茂书不幸遇难!他是怎样遇难的?
他的遇难,引发了全国民众的探险热情。大家誓要先于美国“征服”长江。
此后,国际上组成了三支漂流队,参与“征服”长江的比赛,最终的结果如何?
要解开这些,笔者将从尧茂书的个人经历开始讲起。
一、年少经历尧茂书是1950年生人,出生于四川乐山的一户工人家庭里。
因聪明伶俐,尧茂书的父母很注重对他的培养,不仅在学习方面,还培养他的课外兴趣和身体素质。
根据尧茂书的回忆,他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看小人书。
他对《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故事印象十分深刻,“漂流”一词也深深扎根在他的心里。
(鲁滨逊漂流记的电影)
同时,尧茂书对大自然很好奇。
有一次他指着家乡的岷江(长江支流)问父亲道:
爸爸,这河水从哪里来?流到哪里去?
他的父亲回答说:
“这个水从很远的雪山上来,最终要流到大海里去,这条水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条龙啊!”
(中国的两条龙-长江、黄河)
听完父亲的回答后,尧茂书若有所思地对父亲点点头。
他说,我长大后要沿着这条河走到大海那边去,要从龙头走到龙尾。
从此,游历长江成为了尧茂书从小就魂牵梦绕的理想。
少年时,尧茂书的父亲经常带他游泳。
他7岁就能在江中畅游,14岁在全市游泳比赛中获得了28名的好成绩。
初中毕业后,尧茂书在当地的一个印刷厂当照相制版工,慢慢地对摄影产生了兴趣。
(青年尧茂书[后]的照片)
为了拜师学艺,尧茂书不惜行走200多里,向老摄影师请教。
他最喜欢的时刻就是带着摄像机、深入大自然,拍摄那些奇伟瑰丽的自然风光。
慢慢地,尧茂书开始有了名气。他的一些作品经常被国内的报刊、杂志引用。
后来,四川省摄影协会把他纳入会员,中国铁道出版社也聘请他为特约摄影记者。
1972年,年仅22岁的尧茂书被调到西南交通大学担任专职摄影员,这表示大家对他摄影技术的认可。
(尧茂书的照片)
但尧茂书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他想要征服长江,这不仅来自于他童年的梦想,还来自于另一件事。
在西南交通大学的图书馆,他意外地发现了国家考察队拍摄的《长江》画册。
他立刻被长江源头壮丽的风景吸引了:如果自己能去拍几张该多好啊!
(长江源头的照片)
此时尧茂书对于漂流长久还处于筹备阶段,但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让他把漂流长江正式提上了日程。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漂流探险家肯·沃伦向世界传达了一条信息:
他们将要成为“征服长江”的第一人。
因为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江大河都被人类彻头彻尾地漂流过,唯有世界第三条河流长江没有人涉足过。
(长江的照片)
长江地理位置落差大、河流湍急、曲折、而且暗礁较多,有异于其他大江大湖“一马平川”的地况。
因此,人们想要“征服”它,十分艰难。
得知美国人即将漂流长江的消息后,尧茂书下定了决心:
他要见证五星红旗在长江源头迎风飘扬;他要代表中华儿女完成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征服”!
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漂流长江。
二、激情漂流尧茂书在1984年,向国家体育总局递交了关于漂流长江的报告,表示自己想成立一支探索队、漂流长江,并留下沿途的魅力风景。
这项活动不仅得到国家的同意,还获得了西南交通大学的鼎力支持,更激起了全民的爱国热情。
在得到支持后,尧茂书经常去长江实地调查、试漂、训练高山反应,并收集相关资料。
这期间,尧茂书用过的皮筏有6条之多,他试漂2000多公里,锻炼了漂流险滩的技术。
(漂流长江的照片,非尧茂书本人)
后来,社会向尧茂书捐献近一万元,海潜水设备厂提供了最好的保温救生衣;
重庆长江橡胶厂赠送他们两艘专门定做的橡皮船;
峨眉电影厂提供给他一台电影摄影机;
乐山科艺音像公司为他提供了两部性能优良的相机,还赠送给他7000元。
然而,有些人认为他是“骗钱”、是不务正业,所谓的漂流完全是为了“出风头”。
面对质疑,尧茂书郑重说道,长江漂流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没有人会拿着自己的生命去出风头,我这样做是为了科研。
为了漂流计划万无一失,尧茂书还找到新中国第一位走完长江的专家杨联康,请教他游历长江的心得。
后来,尧茂书阅读了上百本关于长江气候、地形等方面的书籍。
在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尧茂书初步将漂流长江的时间定在1985年的8月-10月,因为那个时候天气温暖,江水较多,利于漂流。
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却打乱了尧茂书的计划:
美国探险家肯·沃伦声称已拿下漂流长江的批文,并计划在1985年9月份开启漂流。
(肯·沃伦的照片)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位征服长江的一定要是华夏子孙!中国不能步入外国人的后尘!
怀着这样的信念,尧茂书将漂流计划提前。
尧茂书知道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尝试过的壮举,因此几乎是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对于尧茂书漂流一事,他的家人都持着反对态度。
这其中他二哥尧茂钧的态度最为强烈。
尧茂钧一直在轮船公司工作。
他经常驾船在长江中行驶,自然知道漂流长江是多么危险,所以他强烈反对弟弟的计划。
尧茂钧曾经严厉地问尧茂书:
你放着好好的摄影员工作不做,而去做那样危险的事情,你究竟是怎么想的?
尧茂书轻声回复道:
此行目的是为了拍摄更多长江的照片,以弥补科研上的缺失。
(尧茂书漂流时的照片)
尽管全家人都反对自己的计划,尧茂书还是下定了决心。
哥哥尧茂江看到弟弟态度如此坚定,于是他请假与弟弟一起开始长江的“漂流之旅”。
三、长漂千里尧茂书在1985年5月29日,告别了西南交通大学的送行仪式,正式与哥哥踏上了征程。
他和哥哥带着“龙的传人”橡皮船和大量物资从成都出发。
他们先来到青海格尔木,然后乘坐火车到达唐古拉山雁石坪。
在这里,他们雇了一名向导,还买了两匹马和四头牛向长江源头出发。
(尧茂书向长江源头出发的照片)
经过10天左右的徒行,次月11日,他们终于达到了各拉丹冬雪山脚下。
这就是长江的发源地。
随后,尧茂书奋力爬上山顶,把五星红旗和西南交通大学的校旗插在长江源头。
见此情形,哥哥尧茂江为弟弟拍下了照片,永远地记录下了这一伟大时刻。
(尧茂书在长江源头的照片)
三天后,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以《第一位漂流长江的人》为题,深入地报道了尧茂书的事迹。
随后几十家报刊、电视台对他的事迹进行了转载,尧茂书再一次吸引了全国的目光。
尧茂书在当月20日,完成了对长江源头的拍摄工作。
这是人类最早的关于长江源头的记录,因此这些资料十分珍贵。
当天,尧茂书给“龙的传人”橡皮艇充气,然后他们在纳钦曲开始漂流。
(纳钦曲的照片)
为了不被美国人赶超,尧茂书和哥哥轮流划桨,轮流观察,丝毫不敢懈怠。
这一路,他们虽然饱受大风、雨雪的侵袭,但还是一往无前,无畏困难。
兄弟两人在同月23日,到达了沱沱河的边缘。
此时哥哥尧茂江的假期将满,于是带着首批劳动成果-8盒电影胶片、40多个照相胶卷,与弟弟告了别。
与哥哥告别时,尧茂书难过地背过脸去、大哭起来。
他知道自己以后的担子更重了,不过还是咬牙挺着。
在漂流日记中,他写道:
“我能担起,我要继续前进!”
从此,尧茂书准备独自一人踏上征程。
迎接他的,将是一片无人区;而且,他只剩一个人战斗。
(长江所经区域的壮烈美景)
就在尧茂书欣赏、记录着沿岸壮丽的风景时,不可预知的风险向他悄然靠近。
有一天,尧茂书在岸上拍照,回来时发现橡皮船上多了一只熊。
尧茂书赶紧躲在一个大石头后面,不敢发出一点声音。
幸运的是,这熊只是在橡皮艇里找东西吃,并没有搞破坏。
如果船被损坏,那尧茂书的处境将不堪设想。
最终,那只棕熊把船只上的食物洗劫一空。
这可苦了尧茂书,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只能忍饥挨饿了。
幸运的是,两天后,尧茂书在岸边遇到牧民。
他买了一些糍粑和牛肉干,才填饱肚子,恢复了精力。
尧茂书在同年7月16日,到达了通天河。
这是青海通向其他省份的咽喉要道。
尧茂书在这里修整了七天,还寄宿在一位叫昂嘎的守桥藏兵家里。
(通天河的照片)
对于这段经历,昂嘎老人印象很深刻。
他表示,当时虽然听不懂尧茂书的语言,但通过比划手势能明白他的意思。
昂嘎回忆道,尧茂书的脾气很好,脸上总是带着和善的微笑,而且对吃的他从不讲究,很能吃苦。
在白天,尧茂书带着相机在附近走走、拍拍,有空了就洗衣服,修补橡皮艇。
他很勤快,有时候,他还会帮自己检查路过的车辆,能看得出是个好人。
在这7天里,尧茂书与藏兵亲如一家,相互帮助,互相关照。
(藏兵帮助拍长江漂流时滑坡的巾帼)
尧茂书在7月23日,继续漂流。
在他登船时,一些藏族民兵把干粮放到他的橡皮艇上。
全体民兵默默伫立,为他送行,感人至深!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是尧茂书在人世间留下最后的身影。
上午11时,尧茂书到达三堆河口。
这里暗礁密布、河流汹涌,渡过此地耗费了他很大的力气。
下午3点,尧茂书又到达了金沙江。
这是长江最险要的航程,他奋力拼搏,直至晚上7点钟才渡过这片区域。
(金沙江的激流)
在晚上11点钟左右,尧茂书到达了金沙江,至此他已漂流1270公里。
他在漂流日记中,做了如下的描述:
金沙江两侧的山岭高耸入云,而且植被很好,江中浪花激发,水流湍急,江面宽约四十至六十米。
这是尧茂书留给人世间的最后一段话。
不久以后,年仅35岁的尧茂书献身于祖国的滔滔江水之中。
一对藏族兄妹在7月24日下午2点31分左右,发现一个橡皮艇反扣在金沙江的一个尖石上。
在距橡皮艇三米多远处,有一堆红色漂浮物通过一根绳子与橡皮艇紧密相连。
他们认定这可能是皮艇主人的遗物。
因没有专业的打捞工具,这对藏族兄妹只能勉强捞起橡皮艇。
里面装着尧茂书的照相机、证件及《漂流日记》等物件,红色漂浮物很快就被汹涌的江水冲走了。
不久之后,官方媒体发布了一条消息:
长江漂流第一人尧茂书触礁而亡,尸骨无存,陨年35岁!
四、征服长江尧茂书身亡的新闻让全国痛心,此时美国媒体开始造势,宣称征服长江的非美国人莫属!
一些中国媒体也痛心地报道着:
“龙的传人,难道只有尧茂书一人?”
媒体的报道和尧茂书的事迹激发了无数人的爱国热情。
于是,一群来自河南洛阳、毫无漂流经验的志愿者,满怀勇气,组成了洛阳漂流队。
另外一支由四川省政府支持的“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简称“科漂队”)也加入了征服长江的赛跑。
他们同样没有漂流经验,但凭借的是赤诚的爱国之心。
(中国科漂队)
与此同时,美国探险队与中国国家体育总局达成协议,组成“中美联合长江漂流探险队”。
队伍一共27人,其中美国20人,中国7人,计划在1986年7月开始漂流。
在美国起步前,中国洛阳队和中国科漂队已经先后在同年6月24日、7月21日下水。
两只中国队伍于同年7月24日,在危险的卡冈大滩前汇合。
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但在长江的急流面前,毫无漂流经验的他们太过稚嫩。
(中国洛阳队的照片)
第二天,三名中国漂流队员在激流中失踪遇难,其中科漂队1人,洛阳队2人。
中美队的摄影师大卫·西皮在次月作业时,因高原反应病逝,葬于通天河畔。
中美队于同年8月16日,到达玉树,4名美方队员退出,其他人继续。
在渡过上虎跳时,一名洛阳队员失踪遇难;之后,科漂队的随行记者被落石击中去世。
不久以后,因苦难重重,队员情绪低落。
美国漂流探险队宣布全员撤退,中美队联合漂流宣告结束。
在随后的漂流过程中,中国洛阳队和中国科漂队一往如前,在同年11月中下旬,陆续完成了漂流任务。
但他们的损失巨大,一共付出了11位队员的生命,过程之悲壮,让人泪奔!
(拼搏的三位漂流勇士)
斯人已去,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尧茂书和其他11名中华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值得被历史铭记!
结语:
翻开历史的长页,一名男子奋力划着"龙的传人"号橡皮船,在滚滚长江的波涛汹涌中奋力搏击。
他的前路虽然是未知的,但他的眼神无比坚定。
在壮阔无垠的长河中,独筏孤影无比渺小;
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却显得那么伟岸。
参考资料:《人物网-四川省乐山县人物-尧茂书》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乐山市委员会-“长漂英雄”尧茂书 一座城市的荣光》2015年7月26日期刊;
《三江源报-问英雄魂归何处 ——记长江漂流探险英雄尧茂书》2020年3月17日期刊。
编辑:小Q
责编:Thalia
标签: 世界上第一个死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