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陆九奇
电视剧《水浒传》中的高俅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所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英雄好汉,聚义梁山,反对贪官污吏、替天行道。这是我国最早的以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小说之一,影响深远。许多人疑惑的是,梁山有108个好汉,为什么作者要从大反派高俅发迹写起呢?
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一个原因很具有代表性,这就是“乱自上来”,意思是说:农民起义的历史之乱,是当时封建社会上层的贪污腐败等原因导致的。这是一个很经典的作答,不过仔细思考小说本身,作者以“高俅发迹”开篇,讲述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还有其它的一些考虑。
1.“官逼民反”的内在主题设计中,官逼是因,民反是果,这也是众好汉不得不聚义梁山的基础逻辑。《水浒传》的一大主题是“官逼民反”,官逼在前,是因;民反在后,是果。这是一个因果的链条,体现在小说当中,“官逼者”中必有代表——其道德品质注定是低下,其逼迫手段注定是残忍。
从小说存续发展的角度看,这个反派代表人物的“成长”须有交代,不能是“空”的。否则会给读者留下深深的疑惑,造成更多的疑惑和难解之谜。仔细衡量书中的一些反派人物,高俅无疑是最适合的一个。
水浒人物
❶高俅出身底层,不学无术,但他的发迹史体现出一点:高俅是一个有故事的人。高俅这个人并非官宦出身,更没有渊源家学,完全是一个无赖混混出身,他最终被受到皇帝的信赖和重用,自有一番故事,这在《水浒传·第一回》(70回版本)中有着清晰的介绍。与之相比,同样是反派人物蔡京,却是出身官宦之家,进士出身,学养深厚,且是书法家。论故事性,跟“帮闲出身”,“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玩耍,胡乱学诗书词赋”的高俅不能相比。
❷作者对时代背景的一种思考,“庙堂和江湖”两者统一在高俅的故事当中,也造成了一种叙述的便利。作者开篇,势必要给出故事的大背景,以便读者清晰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水浒传》讲述官方和民间的各种冲突,体现出“庙堂”和“江湖”之间的内在紧张。而高俅的出身故事中,很好地把两者统一在了一起。论“庙堂之高”,他发迹后成为殿帅府太尉;论“江湖之远”,他出身民间,曾寄身在柳大郎家中三年,又辗转在董将仕等人家中过活,有过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的民间生活……这些对体现当时的时代背景等,有很强的叙述上的便利。
2.“章回体”小说具有特定的叙事结构:站在故事的起点上,冲突已经开始。既然要以故事体现这种冲突,势必涉及官民双方,高俅则是“官”一方的代表。
章回体叙事:在时间线上展开的一种叙述
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有着特定的叙事结构,它是一种沿着时间线向前叙述的方式,跟后来的现当代小说中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等手法是完全不同的。章回体小说有着很强的“时间线意识”。在时间的起点上,以“高俅为代表”的“官”,已经开启和与民之间的冲突。
❶站在故事的起点,高俅和王进的冲突已经开始——虽然王进不能算是普通的“民”,他是东京的一名八十万禁军教头,不过《水浒》中的许多“民”身份各异,如宋江是一名小吏出身,很多都不是我们认为的普通百姓——这种冲突在开篇就给读者印象深刻,直接体现出“官民”之间的内在紧张关系。
❷在“官逼”的形势下,“民”有两种选择——反或不反。全书开篇中,王进选择了逃亡边疆,到延安府去,投托到老种经略相公处去。后来王进的线索断了,作者没有细致交代他的终局。但作为和林冲有同样身份的禁军教头,他没有选择造反。——这种笔触给读者、给小说本身都留下一种遐想空间,富有张力。
3.小说之中线索考虑和角色使用:有些角色需要贯穿全书,且最早出现。
小说中须有良好的角色分配
小说的叙述,常常需要线索性人物,故事在他的身上、他的口中等得以延续。能够充当这种线索人物的,常见的有:
❶叙述者“我”。这非常常见,在许多第一人称的小说当中,叙述者“我”本身可以作为线索人物。
❷小小不言的配角。这也十分常见,在鲁迅的《孔乙己》当中,“小伙计”是一个线索人物;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当中,主人公是盖茨比,线索人物、视角人物是“我”——尼克。
❸在《水浒传》当中,作者主要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写,并没有类似上述的线索人物,但高俅作为官的一个代表,担负着冲突另一方的关键性角色,需要贯穿全书,且较早出现。
水浒传反贪官,不反皇帝——高俅是梁山好汉主要反对的代表性人物,须贯穿全书。如果高俅不尽早出现,作者如何处理书中非常精彩的关于他和林冲的故事——林冲的故事在全书中篇幅很大,在第6-11回当中非常突出,而造成林教头失去幸福生活、被迫走上梁山的人便是高俅。
4.作者对表现手法的综合考虑,造成了宋江等主角没有第一时间出现在读者眼前。
好的表现手法,能更好地吸引读者
好的小说,势必凝结着经典的写作手法。如果《水浒传》不是经过文学大师施耐庵的妙手创作,只是流传在民间的一些口头故事,那么吸引普通人的,只能一些零碎的英雄故事。
如果施耐庵只是一个普通的作者,只考虑整理一下好汉故事,而不是将故事装入“小说”这个容器当中,那么其笔下则只需要“好汉故事”,只需编写一个《好汉故事集》就可以了。但事实上,作者胸襟博大,不会满足于讲故事本身,而是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加工等创作过程,进而体现出作者特有的艺术创作观——经典《水浒传》才得以炼成。
❶经典小说必有一个经典叙事模式。《水浒传》重在好汉受到逼迫,走上梁山。然而施耐庵偏偏以高俅逼迫王进开篇,王进偏偏没有上梁山——王进的故事只是一个铺垫而已,他不是另一个林冲,却给予读者品读“林冲故事”,给出了另一种人生选择。
❷宋江的故事值得期待,但主角的出场绝不轻易——推迟主角的出场,增加的是文本的深度,让整部书的故事更有维度。不仅如此,作者还要写一个晁盖的故事给读者,以增添故事的丰富性。
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经说过:
金圣叹。著名文学批评家。图片来自网络。
《水浒传》不是轻易下笔,只看宋江出名,直在第十七回,便知他胸中已算过百十来遍。若使轻易下笔,必要第一回就写宋江,文字便一直账,无擒放。
金圣叹所说的文字“一直账,无擒放”,是说文字像流水账一样,没有铺垫和抑扬的结构波折,体现不出小说的张力——很显然,作者追求叙事结构上的波澜起伏,其写作不会像小学生作文一样,看到第一行文字,就知道了全文要说的是什么。
总而言之,作者以“高俅发迹”做故事的起点,推出王进受催逼而不入梁山等,有着深刻的主题思考,更多的是作品在加工、创造过程中的艺术性思考,从而为我们缔造了一部经典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作者简介:陆九奇,语文来了写作教练,著有《青少年写作智力开发》。多次荣获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奖。
详情点击 了解更多
标签: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