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人以炎黄子孙自居,“炎黄”指炎黄二帝,也即炎帝和黄帝。黄帝与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们都应属于上古之人,但从历史学和考据学来看,似乎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尤其是炎帝的身份。炎帝究竟是什么人?为何“炎黄子孙”不叫“黄炎子孙”?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头说起:
炎帝
古籍对于炎帝的记载,有多种版本,而且所下定义都不一样。据《白虎通·五行》记载:“炎帝者,太阳也”、《淮南子·天文》载:“南方火也,其帝炎明,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这个两个记载认为炎帝是神,代表火和太阳,属于光明之神。
古籍《帝王世纪》记载:“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牛首人身。”又有《列子·黄帝》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在这两种记载之中,炎帝又成为了与黄帝齐名的部落联盟首领,能与黄帝在阪泉之野一决雌雄。
黄帝
西汉以后,对炎黄的记载有各种各样的版本,这些版本往往纷繁复杂,又多有前后矛盾之处。即使像司马迁这样注重考证研究的史学家,在对待炎帝的问题上也多有前后矛盾之叙述。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莫能征,于是轩辕氏乃征不亭。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得其志,遂禽杀蚩尤。”
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似乎炎帝又成为了蚩尤,蚩尤似乎就是炎帝,而且炎帝似乎又是世衰的神农氏。炎帝蚩尤暴乱天下,诸侯莫能讨伐,黄帝轩辕氏与蚩尤三战获胜,最终擒杀蚩尤。
《史记》
而在唐代司马贞补写的《史记·三皇本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为少典之妃,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除此之外,也有人认为炎帝与黄帝是兄弟。
这种说法出自古籍《国语·晋语》:“昔少典娶有蟜为妻,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就是炎黄二帝是兄弟的最早来源,这种说法直到今日依然有人深信不疑,认为炎黄二帝属于太昊伏羲氏后代。
神话传说往往前后矛盾,也往往难有根据。神话传说只能通过考古来证明,据考古学家断定夏朝的开国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070年,在夏朝之前的时代属于神话时代。炎黄二帝生活的年代,大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时期。
仰韶文化红陶
黄帝生于姬水而炎帝生于姜水,姬水、姜水在何处?古人将黄河称之为河,将长江称之江。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五行五德说和发掘的商代早期文物来看,木在东、火在南、土在中、金在西、水在北的说法是靠得住的,炎帝为火属于南方,黄帝居中为土。
在文化形态上,黄帝属于仰韶文明而炎帝为长江的河姆渡文明,河姆渡文明以种植水稻,有少量石器和骨头制成的器物。家养的动物有猪、狗和水牛,陶器为黑陶。仰韶文化则以小米(粟)为代表,农具是石铲,家养的动物是猪狗,但没有水牛,陶器以红陶尖底为主。古籍中多将炎帝写成蚩尤,就连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如此记载,可见炎帝为蚩尤的可能性很大。
河姆渡黑陶
黄帝与炎帝是不是兄弟?这个已经无从查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二人都是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一个代表了北方最强的文化部落,一个代表了南方最强的文化部落。黄帝最早的部落生息地原本在黄土高原一带,随着黄帝部落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向东、向南发展,炎帝与黄帝之间的矛盾也变得不可调和。
古籍《贾子新书·制不定》记载:“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逐鹿之野,血流漂杵。”黄帝行的究竟是什么道?为何炎帝不听?以至于两个部落要刀兵相见,血流漂杵?实际上,主要的问题在于原始社会晚期,公有制渐渐解体,私有制迅速发展,黄帝部落不断向东和向南扩张直接触犯了炎帝(蚩尤)的根本利益,双方之间为生存必然要有一战。
而黄帝南下东进,仅仅是因为地盘和人口吗?实际上黄帝南下和东进主要是掠夺南方富有的铜矿资源,以支撑其日益发达的农业生产需要。古籍《周礼·职方氏》载:“东南曰扬州,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锡、竹、箭。”古代的金,非是黄金,而是指铜。
颛顼帝
西周时期的《过伯簋》铭文记载:“过伯从王伐反荆,俘金,用作宗室宝宗彝。”过伯跟随周王到南方,掠夺了铜制造了青铜器的事实。《诗·鲁颂》记载:“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 黾象齿,大赂南金。”北方的部落又一次掠夺了南方的铜矿。
考古发现,在商周时期南方的古墓中,发掘出了大量的青铜兵器,青铜兵器的数量和种类非常多。这些青铜兵器见证了当年部落首领倾尽心力发展武装,用青铜器制作兵器抵御外来侵略的努力。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之野大战了三次,最后黄帝才得以取胜。
阪泉之野在哪里?阪泉在今天的河北附近。为何炎黄在河北境内大决战呢?因为黄帝部落侵入南方之后,并未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南方产铜,武器和装备上应比北方更强,南下夺取铜矿资源发展经济的黄帝部落,在南方与炎帝的战斗中肯定是节节败退的。炎帝部落一直追着黄帝部落过了长江,一直追到了阪泉之野。
长江流域
在阪泉之野,炎帝与黄帝进行了三次大决战,最后才获胜。黄帝为何在阪泉最终获胜?虽然史书上将黄帝的胜利描写成有神兽相助,有天命相助。但从战争的实质上来看,炎帝在阪泉之败极有可能败于北方寒冷恶劣的天气。炎帝部落从夏天一直追赶黄帝过了长江,并在阪泉之野一直打到冬季,最后一仗因为极寒天气的影响,身穿单衣的炎帝部落大败,最终黄帝获胜。
而黄帝部落获胜也仅只是军事上的胜利,战略目的并未达到。黄帝虽然在阪泉之野获胜,但是要统治广大的南方还是非常困难。黄帝部落要继续南下追击炎帝部落,胜负还未可知。在这样的情况下,炎黄之间达成停战协议的可能性极大,黄帝部落为获得生产日益需要的铜矿,不得不在某些方面做出妥协,甚至有可能包括在名义上奉炎帝为长。因此,炎黄联盟便由此诞生,炎帝名号自然排在前列,这是黄帝部落的权宜之计。
炎黄联盟
事实上,黄帝部落的这一权宜之计的确起了作用。黄帝和炎帝死后,从黄帝的孙子颛顼开始到后面的帝喾、唐尧,与南方三苗部落的冲突越来越激烈。舜帝继位之后,曾亲自率领大军南征,最后死在了苍梧之野,也就是今天广西的梧州。
但此时的黄帝部落已经今非昔比,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从南方获得的铜矿资源,大量精良的兵器被制作出来,黄帝部落也从南方学到了采铜经验,因此北方黄帝部落的胜利便顺理成章,在舜帝时已经打到了广西梧州。在大禹时代,南方的东夷族后裔被迫逃到南海之中居住(广州),以躲避北方南下部落的追击。
商代青铜兵器
由此可见,炎帝极有可能是南方的蚩尤,炎帝与黄帝三战于阪泉之野,炎帝部落应只是一时之败。黄帝部落为满足日益增多的铜矿需要,不得不与炎帝部落做出妥协,建立了合作同盟。炎黄死后,这个松散的同盟就此破裂,于是又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血战,颛顼、尧、舜、禹四代部落首领继续领兵南下,与南方各部落进行了长期的血战。
历史演进的过程并非书本上描述的美好,神话故事背后往往是铁与血征战的杀伐,炎黄的美好传说不过是后人美化的结果。
炎黄子孙
但无论如何,炎黄子孙四个字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彼此认同的标志,凝聚着所有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黄帝考源》
《炎黄文化与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