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一代277年,中国东南沿海倭患不断。其中,嘉靖年间倭寇猖獗,对东南沿海的社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安全损失甚大。
在抗倭战争中,涌现了戚继光、俞大猷、胡宗宪等名将,但实际上,嘉靖朝首任治倭长官是不为人熟知的朱纨。朱纨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最终以个人悲剧收场,湮没在故纸堆中。
明朝建立初期,中国东南海上有较多的张士诚、方国珍余部,这些残余势力与原统治区有着千丝万缕万缕的关系,不断对东南沿海进行侵袭。元末以来,来自日本的倭寇愈演愈烈,东南沿海地区形式较为紧张。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对东南沿海地区海上贸易的重要性与人民对海洋的依赖认识不足,面对这样的局势,于洪武七年将泉州、明州、广州三处市舶司裁撤,并于洪武十四年“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滨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正式开始了海禁。此后,明政府又多次下令严厉海禁。洪武二十七年,为彻底取消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
图1 朱纨,明朝大臣、抗倭名将,字子纯,号秋崖
为了严格海禁政策的执行,明政府于洪武二十年将舟山和其他46山(岛)的居民徙至内陆,废弃了这些土地。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明政府对参与买卖外国商品的居民也不放过,“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尽。”
与海禁政策同步的是设立东南沿海卫所。为了防备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扰,朱元璋在东南沿海整顿海防“命江夏侯周德兴往福建,信国公汤和往浙江整饬海防,命福建备海舟百艘,广东倍之”,并设立了大量的卫所。洪武十九年又命信国公汤和于至江浙一带筑城五十九座以庇护百姓。
海禁政策初期对保障东南沿海不受倭寇侵扰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看并不利于抗倭与东南地区发展: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生活大多依靠海洋,海禁使得闽浙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许多百姓铤而走险出海贸易以资生存,在受到官府追捕时被迫加入倭寇的行列。而对沿海地区岛屿的弃置,又给海盗提供了栖身之所。海禁政策并不能完全禁绝海上贸易,走私商贩为谋取暴利活跃于东南沿海。为了保证自身利益,不法商贩往往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并勾结海盗,与沿海势家大族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图2 明代倭寇侵扰地区范围图
到了嘉靖年间,经过将近200年的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盗群体日益庞大,走私活动猖獗。此时的日本正值战国时代前夜,国内战乱不断,越来越多的破产武士难以生存,来到富饶的中国东南沿海劫掠。而中国承平多年,东南地区武备废弛,“浙、闽海防久坠,战船、哨船十存一二,漳、泉巡检司弓兵旧额二千五百余,仅存千人”,倭寇“剽掠辄得志,益无所忌,来者接踵”,对东南沿海造成很大的破坏“吴粤之民食不暇炊,卧不安枕,农夫释耒,红女寝机。甚則族类离散,逃竄别邑。或父子老弱系虏相隨於路,其死伤者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於境,沿海郡县几为丘墟,其祸惨于正統时矣”。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倭患,明政府于嘉靖二十六年命右副都御使朱纨“提督浙、闽海防军务,巡抚浙江”,负责起东南沿海的抗倭事宜。
图3 倭寇抢劫的画面
朱纨是正德十六年进士,在各地任职多年,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正直清廉,并有指挥军事作战的经历。朱纨到任后,发现当地局势很复杂。当初太祖下令“片板不许入海”,之后走私贸易猖獗“承平久,奸民阑出入,勾倭人及佛郎机诸国入互市”,在此时甚至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机构“闽人李光头、歙人许栋踞宁波之双屿为之主,司其质契”。庞大的走私团伙背后是闽浙地方豪强“势家护持之,漳、泉为多,或与之通婚。假济渡为名,造双桅大船,运载违禁物,将吏不敢诘也”。
在贸易中,中国走私商人“颇抑勒其值”,在无法偿还时便以报官恐吓以求拖延。由于始终无法兑现,倭人大怒,勾结中国海盗杀人取偿“内地奸豪往往与为市,不偿直。夷索逋急,则哃喝官府以纵寇为词,共出则阴泄之倭,速其去,且树德也。如是者久之,倭大恨,言我挟王资而來,不得直,何以归报?因盘踞岛中,亡命无赖及小民迫於贪酷,饥寒困苦者咸相率从乱”。在报复的过程中,倭寇看到中国东南沿海武装力量极为薄弱,于是便放弃走私贸易转而进行无本万利的武力劫掠。
图4 1380年的倭寇
面对这样的状况,“淸强峭直,勇于任事”的朱纨采纳了佥事项高和部分士民的意见,认为“不革渡船则海道不可清,不严保甲则海防不可复”,上疏朝廷要求再次严厉海禁,以求杜绝倭患。朱纨在此次禁海中做的极为出色“视事日悉扫一切应酬,早夜申约束通海内地奸民”,在最高长官以身作则下,闽浙地方海禁执行严格“革渡船,严保甲,一切禁绝私市”。
在这样的高压下,走私贸易受到严重打击。但是,闽浙大族与普通百姓都靠海为生,如此严厉的海禁政策截断了其收入主要来源,招致了地方上下的一致反对“闽人资衣食于海,骤失重利,虽士大夫家亦不便也,欲沮坏之”。势家大族想要拉朱纨下水,从金钱和仕途上对朱纨威逼利诱“宁波赵文华啖以南京侍郎,挟以身后之祸,说以市舶之利,与屠侨屠大山内外交煽尤力”。但是朱纨一心以海禁除倭报国为重,不为所动,厉行海禁“公有文武才略,清强峭直,深恶墨吏大猾如仇雠,前后所操切,黄墨以下多望风解印绶去”。
图5 明军出征抗倭寇 水上激战
在严格海禁的同时,朱纨还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军事措施,有效地打击了沿海倭寇“公提兵平漳州同安寇,抚岛夷六百人;移镇定海,屡破贼馀皇,又大破贼于温、盘、南麂诸洋”,并于嘉靖二十七年四月擒获贼首许栋,填塞了海盗的重要根据地双屿岛。但是在朝中闽浙籍官员的左右下,朱纨仅仅得到一次封赏。
由于利益上的不可调和,朱纨与闽浙大族的矛盾愈演愈烈。嘉靖二十七年五月,仅仅在填塞双屿岛的后一个月,日本贡使未按期来贡,朱纨请求朝廷允许。夜晚有人以书信投到贡使居住的驿馆,挑拨贡使袭杀朱纨,闽籍官员得知此事但并未告诉朱纨。所幸这次挑拨未能得逞,而朱纨的请求在阻挠下也未得允许。与此同时,闽浙大族借口朱纨擒获的“皆良民,非贼党”,并且“挟制有司,以胁从被掳为轻比,重者引强盗拒捕律”。朱纨上疏申辩,“言去外夷之盗易,去中国之盗难。去中国之盗易,去中国衣冠之盗难”。并使用手中的权力便宜行戮。闽浙士大夫对此惊恐痛恨,“于是诸不便者大哗诋诬,惑乱视听”,发动在朝为官的闽浙籍言官周亮、叶镗弹劾朱纨。世宗受到蛊惑发生动摇,将朱纨由原任提督闽浙军务、巡抚浙江改为浙江巡视,“仍改巡视,事宁回京。凡一切政务,巡按御史如旧规行”。
图6 严嵩(1480年-1567年)
此次落职对朱纨影响极大,他手中的权力大大缩水,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有效贯彻自己的政策。面对这种情况,朱纨数次上疏朝廷申辩,在奏折中“语多激愤”,触怒了当时朝中的首辅严嵩“因而有侵执政语,执政闻之亦不善也”。
在落职之前,朱纨击败了劫掠诏安的佛郎机人,抓住了另一个重要贼首李光头,将之处死,并以此为契机弹劾世家大族“复以便宜戮之。具状闻,语复侵诸势家”。这一次,言官陈久德弹劾朱纨擅杀,朝廷“落纨职,命兵科给事中杜汝祯按问”。朱纨自知因为自己行事清廉刚果,得罪了朝廷大员与闽浙势族,又无钱贿赂前来调查的官员,不愿对簿,于是饮毒药自杀“公居恒叹吾贫无贿赂不任狱,病痔不任狱,负气不忍诟不任狱。纵天子不欲死我,大臣且死我;大臣即不死我,而二粤之人必死我。我死自决之,不以授人也。乃草生誌,慷慨引鸩以卒。年仅五十有八”。果然,朱纨死后按问官员回复朝廷,坐朱纨擅杀。朝廷下令逮捕朱纨,朱纨已死,便把朱纨的两个得力副手海道副使柯乔、都指挥卢镗问成死罪关押。
图7 倭寇的盔甲
朱纨死后,朝廷罢免巡视大臣数年不设,海禁再度松弛,朱纨整顿的武备也再度废弛。“自纨死,罢巡视大臣不设,中外不敢言海禁事。浙中卫所四十一,战船四百三十九,尺籍尽耗。纨招福清捕盗船四十余,分布海道,在台州海门卫者十有四,为黄岩外障,副使丁湛尽遣散之,撤备弛禁”。
此后未有多久,东南沿海倭患大作。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其中势力最大的正是在闽浙势家庇护下逃走的大盗许栋的手下汪直“若汪直、徐海、陈东、麻叶辈素窟穴其中者以内地不得逞,悉逸出海岛中为倭谋主,誘之入寇。而海中巨盜遂袭倭服饰旗号,并分艘掠内地,倭患日剧”。卷土重来的倭寇遇上再度废弛的东南军备,直将大明繁华富庶的东南地区搅得一片狼藉,明政府动员了极大的力量方才重新将满目疮痍的东南安定下来。
图8 登州设防海港(现为蓬莱),1560年
朱纨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朱纨个人为官清廉敢于任事,在具体执行中,他才兼文武,从政策贯彻和军事手段上双管齐下,有效的打击了东南地区已成规模的倭寇,是难得一见的优秀官吏。但由于他所有效维护的是一条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政策,海禁在当时已经成为阻碍东南地区发展的障碍,所以他的悲剧可以说是注定的。
在朱纨自杀后的17年,即隆庆元年(1567)年,大明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商人远贩东西二洋。东南各地的民间贸易走向繁盛,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文:清凉山居士
参考文献:《明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标签: 戚继光抗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