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平定闽海,复摧北寇,南北并驱,名震寰宇,堪称独孤求败

犀牛历史 101 0

戚继光平定闽海,复摧北寇,南北并驱,名震寰宇,堪称独孤求败

东南倭患平息,但北方的鞑靼是侵扰仍不断。

该是腾出手来教训他们的时候了。

隆庆元年(1567年)十月,经过考虑再三,隆庆帝决定调戚继光到北方专督练兵。

戚继光刚出道时就在北方镇守蓟门,对鞑靼并不陌生。

他认为,与抗击东南方的倭寇相比,抗击西北方的鞑靼有五大困难。

一、明朝北方边防线绵长,兵力分散,而鞑靼不像倭寇,几百上千人组团行动,他们动辄便是数十万人集结而来,防线没有不被击破的。

二、鞑靼入侵,不像倭寇,在陆地上全靠两条腿走路,他们全是清一色的骑兵,来如暴雨,去若疾风,明军以兵步为主,在其来时不能抵挡,在其去时不能追击,非常吃亏。

三、鞑靼不像倭寇乘船,来去有风汛限制,鞑靼来去自如,只要高兴,随时都可以发兵进行侵扰,难以防备。

四、明军北方各镇画地而守,各自为战,不能互相救援。

五、明军虽有火器之长,但地处下风,不利于施放。

针对这五点,戚继光提出抗御鞑靼的上中下三策。

上策:练十万兵,练成节制之师;练成之后,将他们分遣九边,再带领九边守兵训练,从而九边士兵都成强兵。彼时,可以出征鞑靼,扫除心腹之患,一劳永逸。

中策:在不能满足练十万兵的前提下,就练五万兵,练成之后,虽然不能进剿鞑靼,也可以抵挡他们扰边,可使边境获得十数年安宁。

下策:在不能满足练五万兵的前提下,就练三万兵,虽然不一定能抵御鞑靼侵犯,却也可乘隙一击,使之不敢太过肆无忌惮。

戚继光雄心勃勃,满以为这上中下三策中,朝廷至少会从中选一策。

但朝廷多人认为他“求望太过,志意太侈”,既不让他到边防守边,也没让他训练士兵,而任命他为神机营副将,赋闲在京。

幸亏,隆庆二年(1568年)三月,戚继光的好朋友谭纶被调任为蓟辽保定总督兼理粮饷,而在谭纶的请求之下,朝廷才任命戚继光总理蓟昌保定练兵事务。

戚继光的练兵计划才有了可以实施的迹象。

不过,戚继光有过训练绍兴老油子兵和训练义乌新蛋子兵的不同体验,他所提出的训练十万、五万,或三万兵,指的都是由自己亲自招募的新兵。

朝廷却只是在蓟镇的现有兵力中抽出三万人来交由戚继光训练。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但这还不是最糟。

最糟的是,这三万人本来就担负着防御重任,不可能集中起来进行全训,只能分十支、三大营进行轮训,则训练效果就要大大地打折扣了。

总算老天开眼,戚继光在北面边防练兵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

先是有谭纶;谭纶调离蓟镇、升为兵部尚书后,先后接替蓟辽总督职务的刘应节、梁梦龙对戚继光也同样支持;更难得的是,朝中徐玠、高拱、张居正等内阁大臣都是高瞻远瞩的有识之士,重视边防,把戚继光看作可以依靠的国士,关怀备至,提供了许多帮助。

这样,戚继光才能放开拳脚,在练兵的基础上,针对鞑靼骑兵冲击力强大的特点,构建起车、步、骑营。

这里重点说一下车营。

战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自从游牧民族的骑射传入中原,战车就逐渐遭到了淘汰,最终退出了战争舞台。

那么,过了两千多年,戚继光为什么又想起重新构建战车营呢?

戚继光解释说:“敌人铁骑数万冲突,势锐难当。我军阵伍未定,辄为冲破,乘势蹂躏,至无孑遗。且敌欲战,我军不得不战;敌不欲战,我惟目视而已。势每在彼,敌常变客为主,我军畏弱,心夺气靡,势不能御。”

即中国北方的战场环境对于明军非常不利,北方平原辽阔,适合大规模的机动骑兵作战,擅长耕种的汉民族不擅于骑射,对阵北方游牧民族容易吃亏。

戚继光构建战车营,“用之环卫军马,一则可以束部伍,一则可以为营壁。一则可以代甲胄,敌马拥众而来,无计可逼,诚为有足之城,不秣之马也。”

有了战车营,在规划野战时,就作为攻坚作战主力的马、步军等单位的强力支持后盾。

可以说,由车营与马、步等主力战斗营合组成混编大营,可攻可守,可成为战场上的主导。

当然,车营本身的规划就是个攻守兼备的单位,一个独立的车就包含有正、奇兵两队,装备最先进的火枪和火炮256挺,火铳512支,重型大将军炮8门,在能力上足以行使战术上的独立作战任务。

戚继光平定闽海,复摧北寇,南北并驱,名震寰宇,堪称独孤求败

戚继光的车营,是军事史上最早的装甲战车营,是专用于北方广大荒芜的战场环境的军事战术。

西方国家称这种战术为“匣阵”、或“盒阵”,他们直到二战时期才有这种战术应用。当时应用最多的地方是在北非战场。英、德、美三国经常在北非沙漠里实施千里大奔袭,千百辆军用车辆在被攻击或向对方发起攻击,就集结为一个到数个以上的“匣阵”展开战斗。但无论防御和进攻,他们所执行的战术理念都未脱离戚继光的构想范畴。

一句话,戚继光太厉害了。

还有,不单单战车营,包括步营、骑营,戚继光蓟州练兵编组的部队火器数量及比例是同一时期的全世界来说都是最高的,为42.57%,。

同一时期欧洲流行的西班牙大方阵,其单一方阵规模相当于明朝的“营”,其配置的火器比为22.38%。日本战国大名基本战术单位为“备”,也是相当于明朝的“营”,其火器比为20.98%。

最妙的是,戚继光以鸳鸯阵势为基本战术,对车营进行布阵,并且在鸳鸯阵势的基础上变化出各种攻防阵形,随时可以对敌人进行各种姿态的吊打。

隆庆二年(1568年)十二月,戚继光的兵骑车营刚刚构建好,兵还没怎么练,朵颜呼哩部数万精锐铁骑奔长城关塞前来“尝鲜”。

戚继光派出骑、步、车三个兵营共八千人出塞迎战,一下子就全歼了朵颜呼哩部三万精锐铁骑。

时间过了五年,即万历元年(1573年)正月,董呼哩再次犯境,被戚继光击败于永平镇。

该年五月,董呼哩勾结土蛮,先后进犯桃林口(今河北迁安东北)和界岭口(今河北抚宁北)。

这次,戚继光没有亲出,而让游击王轸领兵迎击,两次均有斩获。

其中的界岭口之战,董呼哩仗着马快逃命,仅以身免。

董呼哩因此大感恐惧,主动纳表请降。

到了万历三年(1575年),董呼哩在侄子长昂、弟弟长秃的鼓动下,再率铁骑五万人进攻董家口关(今河北山海关偏西)。

不服就打到你服。

戚继光出塞迎战。

此战,长秃被擒,铁骑五万被全歼。

戚继光平定闽海,复摧北寇,南北并驱,名震寰宇,堪称独孤求败

没奈何,董呼哩与长昂亲自率240名部众到喜峰口请罪,送马七匹以赎其罪,请求放还长秃,发誓子子孙孙永远内附、世世代代不再犯境。

戚继光接受了他们的投降,放还了长秃。

经过这次教训,朵颜部是彻底慑服了。

可以说,蓟门在戚继光的镇守下,固若金汤。

就因为“蓟门守甚固,敌无由入,尽转而之辽,故成梁擅战功”,戚继光镇守蓟门十六年,十六年内基本无仗可打。

当然,在这十六年时间内,戚继光也不是无所事事,他考虑到自己在世,虽可保边境无虞,但为保国家长久安宁计,不断修建边墙敌台,以实施“驻重兵以当其长驱,而又乘边墙以防其出没”的防御战略。

戚继光在有生之年,共在蓟北大地边墙上修建了1337座空心敌台,它们相互联络,蔚为壮观。

现在,时间已经过了四百多年,这些空心敌台依然保存完好,成为了一道道壮丽的风景线。

戚继光的功业颠峰应该是在万历二年(1574年),这一年,他协同辽东守将李成梁在辽东将北蛮击退,得封太子太保,又进封少保,为左都督一品高官。

(以上为覃仕勇著作《大明战神戚继光》之二十)

之一大明战神戚继光的名字寓意深远,您未必了解,来看他的出生与成长

之二战神戚继光自小流露出名将气质,父亲为育其成才,处处从严要求

之三战神戚继光的成长,得益于他有一位严父之外,另外还有一位良师

之四戚继光巡边,遇僧人讲长生之术,他旁边片刻,大发高论,众皆色变

之五戚继光世袭父职,官居四品,却以普通身份参加科举考试,众人不解

之六“戚继光斩子”属传说,“戚继光惩舅”为史实,来看“惩舅”过程

之七戚继光初赴抗倭战场,被安排在最前沿区域,正可谓:好钢用在刃上

之八戚继光在抗倭战场上初试锋芒,结果大失所望,因此产生了新想法

之九一在日本搞殖民统治的中国人,有班超的英雄气,却被贴上倭寇标签

之十岑港失利,戚继光到义乌募兵,他没告诉别人,自己募兵属以貌取人

之十一名将不愧为名将,戚继光练兵别具一格,成后世练兵典范

之十二传统武术能不能打,名将戚继光有过精辟见解,各种大师该醒醒了

之十三名将戚继光认为,练兵之要,不是武艺,也不是阵法,而是两样东西

之十四戚家军鸳鸯阵在宁海上演处子秀,相当惊艳:歼敌三百,己方零伤亡

之十五戚家军宝刀初出鞘,13战13捷,锋芒毕露,倭寇闻其名莫不心惊

之十六戚家军涉淤泥滩攻岛,以龟速前进,岛上倭寇全乐翻了,争相看热闹

之十七严嵩垮台,胡宗宪惨死,戚继光即遭到雪藏,幸亏一人,得重返战场

之十八戚继光剿倭,从浙江剿到福建,追击倭首,从福建追到安南,壮哉

之十九戚继光被诬“未杀过一个日本人,杀的全是中国人”,来看史料分析

标签: 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