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在戚继光故居久久徘徊,我盯视着嘉靖年间修建的两座御赐牌坊,在崇祯年间修建的戚继光祠堂前陷入了沉思。在戚继光的雕像前,我的内心翻江倒海。
当年,戚继光一定从这儿走向军营,走向杀敌战场的。当年,戚继光骑着战马,威风凛凛,从这儿走过时,内心一定是壮怀激烈的。那一匹马,一路飞扬,一路绝尘。
他回望自己的故乡,回望自己曾经登过的蓬莱阁,看一眼浑圆的夕阳,吟几句豪情万丈的诗句。当年,他走过这儿时,没有羌笛的响声,没有大漠的落日,有的,只是矛戈映日,战马嘶鸣。
当年,戚继光的六世祖戚祥,跟随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的斗争中,屡立战功,成为开国功臣。为追念他的功绩,朝廷授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当年,苏东坡任登州太守,曾拄杖于此,看碧波荡漾,听大海涛声。他不曾想到,四百多年后,一个抗倭英雄在此诞生。
少年时,他曾突发奇想,要骑着马,到西域,到边境,一路弹着琵琶,走过高山,走过河流,一路听大雁南飞的鸣叫,一路看山河的大好风光。
这儿,是一处生命不屈的东莱之地。是海天相接之处,八仙过海之地,是距天尽头最近之处,是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梦寐以求的仙岛之地。
在这儿,分明能看见影影绰绰的三仙岛,分明能看见影影绰绰的海市蜃楼,分明能听见大海的呼吸,听见灵魂悸动的声音。
这儿,更是一处生命传奇的诞生地。
是的,蓬莱阁在这儿矗立着,古城墙在这儿耸立着,昭示着生命的倔强,生命的坚强,生命的不屈。
多少年过去了,时光如梭,岁月流逝。一切早已远去,早已消亡。古城墙上的青砖,也斑斑剥蚀,满目疮痍。可一个人却像大漠中的胡杨树一样,无论树身何年枯死,树干或倒下,或直立,都犹如铁铸一般。以石敲之,铿然有声,叮当作响。那枝干如剑,如矛,直刺苍穹。
一尊民族英雄的光环,在蓬莱阁的上空烁烁生辉。
二
自明朝起,沿海一带,海盗横行,倭寇常犯我境,远过前朝。
倭寇乘坐海船入侵,在岸上建立据点,人数多达几千,甚至高达万余。倭寇四出抢掠时,常分成几队、十几队,甚至几十队,以当地奸民为向导,用海螺号互相联络。
倭寇头盔上饰以金银牛角之状,缀满各色长丝,好像鬼神一样。又将刀枪磨得雪亮,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以此威慑明军。
戚继光来了。他屡屡打击倭寇,让倭寇闻风丧胆。率部夜袭林墩倭寇,遭倭寇围攻。哨长刘武等人不顾军令,惊慌失措,擅自后退逃命。刘武是戚继光的宿旧,为严肃军法,立斩刘武等人。兵士们见状,知戚继光的军令违抗不得,勇气倍增,返身冲入敌阵,舍命拼杀,大败倭寇。
一次,戚继光率部行军,途中遇大雨,部伍于道旁肃立不乱。当地民众邀请戚继光进屋避雨。他婉言谢绝说:“千人露立,吾何忍也。”
戚继光练兵,除练武艺、练体格、练阵法之外,最重视的是“练心”。他强调,对士兵须思想训导,对新兵不是先讲兵事,而是先讲礼义,反复讲解中国传统的忠孝教义和民族大义,士兵由心里畏战而发展到主动请战,军心大稳。他特别重视军纪教育,常以宋代岳家军守号令以及“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为榜样,教导士兵,教育士兵平时养成绝对服从军令的习惯。
他经常对士兵嘘寒问暖,执汤送药,他深知士兵攻防决战之苦,常接济士兵急难,士兵打心眼里佩服他。
戚继光招募当地渔民,编成水军,精置当地的大船为大战舰。战斗中,他发动组织大批当地百姓呐喊助威,让倭寇摸不清虚实。
倭寇抢掠新河城外,而城内守备空虚,人心惶惶。戚继光夫人发动妇女“悉假兵装,布列城上,旌旗丛密,铳喊齐哄”。倭寇“疑有备,不敢逼城”。
当戚家军凯旋而归时,州城居民夹道20里相迎,欢声雷动。莆田县南的林墩之战中,戚继光救出被倭寇所掳民众2000多人,平海卫之战中,从倭寇的魔爪下解救民众3000多人。戚继光每一次军事行动前,都要全力招抚,以免误杀被倭寇胁从之人。横屿之战前,戚继光首先下招抚令,免胁从之罪,以分化敌人,孤立岛上之倭。
明军缴获了一些日本人的铁炮,戚继光马上根据这些铁炮改装成火铳。很快,戚继光的军队里,大批量装备这种鸟铳。
兵器是戚继光杀倭寇的武器。他组织设计发明了虎蹲炮、狼筅、戚家刀、土橇等新型军器。
狼筅的发明,体现了戚继光咨诹善道,察纳民言的一面。
土橇是渔民在海泥上运鱼用的,戚继光看到了土橇的独特作用,将土橇也用于军队。戚家军在攻克横屿岛之战时,趁退潮时,戚继光让先头部队使用土橇滑泥,每个人都背上一捆稻草,在海涂上走一步扔一把,快速地铺成稻草行军道,并采有声东击西战法,大获成功。
浙直总督胡宗宪,夸赞戚继光“勇冠三军,身经百战,累解桃诸之厄,屡扶海门之危。“
倭寇也哀叹:“戚虎来矣!今而后始知犯华之不利也。”
三
戚继光虽武举出身,但每每谈话,皆可随口引用儒家之经典。
当时的文苑班头王世贞,和戚继光的交情就非同一般。篆刻名家何震,也到他军中为他治印。
风沐儒雅的戚继光,让文官们对他亦刮目相看,认为他不是樊哙式的武人。后他的官阶越来越高,就有更多的文官把他引为同类,在一起饮酒赋诗,往来酬对。他与张居正也多有书信唱合,引为文坛佳话。
戚继光工诗文,善书法,行草笔法娟秀,豪劲端重,不减晋、宋诸贤气格。一幅《送李小山归蓬莱诗》,更是用笔奔放骏爽,挥洒自如。作品透露出的是他内心的沉静与刚毅,棱角分明的粗线条勾画出的,正是他不受拘束的一面。
戚继光既是武将,又具文官风度,文才武略双全,兵法诗文精通。戚继光曾经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现了他居安思危,保国安邦的爱国情怀。
在这儿,人们常说,戚继光在,安宁就在。
在这儿,男女老幼皆会唱一首歌谣。戚我爷!戚我爷!爷未来兮民咨嗟,爷既来兮凶妖荡尽,草木生芽。欲报之德,昊天无涯,愿爷子孙绳绳兮,为公为侯,永定国家。
而另一首儿歌,则言简意赅,朗朗上口。
天皇皇,地皇皇,
莫惊我家小儿郎;
倭倭来,不要慌,
我有戚爷会抵挡。
曾几何时,他让倭寇闻风丧胆。
曾几何时,他让百姓尝到甘甜,让海防坚固如磐。
可是,后来的一切,都被风沙侵蚀,遮盖。历史,也在飞沙走石中迷失了方向。
一切,都成为一个问号,但又是惊叹号。直到今天。
四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再刚烈的将军,再血性的壮士,也禁不住岁月的蹉磨。少年时代,风气张扬地走出故乡的将军,再回来时,已是垂暮之年。
他是在张居正死后受到排挤,万历十一年被调任广东总兵官。万历十三年以年老多病,谢职归家,万历十五年病逝。
蓬莱父老,用一片土地,收归了一缕忠魂。
他将一生都奉献在国家的海防、边防上,从一头黑发,到两鬓苍苍。从少年岁月,到六十一岁的生命尽头。
拔剑光寒倭寇胆,拔云手指天心月"。而今,他静静地守在那儿,守着一方传奇,也守着一方记忆。
英雄远去,岁月如梭。可是,他留给蓬莱的传奇,不应远去;他留给历史的身影,是那样清晰,又是那样模糊。
我站在英雄的故居,一边瞻望,一边在念一首诗:
会稽耻,终当雪。楚三户,教秦灭。
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
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
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
作者简介:张华亭省作协会员
标签: 戚继光抗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