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各地的不少农村中,每当老人去世后,儿女们都要在灵柩前“坐草守灵”,少则七天,多至二十一天,然后才能出殡安葬;还要“白布裱鞋”,穿孝三年。据说这样的服孝形式,还是由诸葛亮兴起而流传下来的。
传说,诸葛亮自幼家境贫寒,哥哥诸葛瑾为了济家,十六、七岁就外出谋生去了。诸葛亮、诸葛均和老母三人在家,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后因诸葛亮玩火闯了祸,害怕官府究办,畏罪潜逃到卧龙岗地方避难。行前把他要逃往的地方,只悄悄告诉了弟弟诸葛均一人。
“儿行千里母担忧”。自诸葛亮外逃后,老母朝思暮念,日久成疾,以至最后卧床不起,饮食少进,病情恶化,常在梦中“亮儿、亮儿”地呼唤。
有一天夜里,诸葛亮正在卧龙岗上仰观天象,突然发现一颗星星播晃了几下,接着便带着一个闪亮的小尾巴离开天际,堕入茫茫夜幕中消失了。诸葛亮一见星落,大惊失色,口里言道:“不好,母亲不世了”便立即返回茅屋,用笔写上母亲炅位,地上铺上茅草,“坐草守灵”。以此来表达“母亲坐草生亮儿,亮儿坐草报母恩。”说来也巧。
就在诸葛亮“坐草守灵”的第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前来一顾茅庐。诸葛亮事先已算着刘备要来,但因正在“坐草守灵”,不愿去接见刘备,便令童儿以“先生今早外出,不知云游何地”,把刘备拒于门外。
诸葛均在家将老母安葬后,即刻起程,晓行夜宿,赶到卧龙岗来,给二哥诸葛亮报丧。这时恰逢刘备二顾茅庐。诸葛亮还因“坐草守灵”时日不足,不愿出来接见,便让诸葛均以“家兄外出,行踪无定,或在江湖,或在山岭;或在林间,或在村乡”,给了刘备个“野外捉旋风”-没指望,把刘备礼貌地打发走了。
当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坐草守灵”早已经过了三七二十一天。《三国演义》上说,诸葛亮听童儿通报“刘皇叔来了”,便进入内室更了衣,然后才“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出来和刘备相见。诸葛亮身披白色的鹤氅,实际还表示是继续为母服孝的意思,可惜刘备只顾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复兴汉室,根本没有考究诸葛亮“身披鹤氅”的缘由和用意。诸葛亮跟随刘备下了山,仍然是“身披鹤氅”,直至服孝三周年后,才将鹤氅脱去,换成了八卦衣。
当刘备知道了这个真情后,对诸葛亮更加起敬,并赞扬诸葛亮是“天下第一孝子”。同时极力推崇诸葛亮这一孝道形式。所以当关羽、张飞相继去世后,刘备就让关兴、张苞“坐草守灵”。刘备在“祭灵”中还这样哭道:“关兴张苞来坐草,老将黄忠哭嚎啕;但愿侄儿长大了,好与你父把仇报!
自刘备“祭灵”之后,“坐草守灵”就有了这么两个含义:对母死“坐草守灵”,是表示“母亲坐草生儿身,儿今坐草报母恩;”对父亡“坐草守灵”,是表示“继承我父生前遗志,完成我父未完事业。
至今在农村每当父或母去世埋葬前,儿女们都要“坐草守灵”。所不同的是,有的是坐谷秆草,有的是坐麦秸草。因为不能象诸葛亮那样“身披鹤氅”服孝三周年,便以鞋上裱白布面来表示“穿孝”这个意思,直到满三周年后,才去坟地里“脱孝”。“坐草守灵”与“白布裱鞋”,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标签: 诸葛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