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为什么是“天可汗”

犀牛历史 222 0

  “天可汗”是游牧民族给唐太宗李世民的尊号,唐太宗既是中原王朝的皇帝,也是游牧民族名义上的首领,即是“天下共主”的意思。

  那么,唐太宗何以能被桀骜不驯的游牧民族臣服,并且尊他为天可汗呢?

根本原因:武功威势


  纵观历史我们总会发现,北方的游牧民族始终觊觎并且威胁着中原王朝,汉朝时是匈奴,唐朝时则是突厥。唐太宗深知突厥对唐王朝具有很大的威胁,东突厥曾趁李世民即位未稳的时候领兵犯境,被李世民巧妙化解。李世民在稳定国势后,即派李绩、李靖率军征讨东突厥,将东突厥赶到了阴山以北,同时俘虏了东突厥可汗颉利,不可一世的东突厥由此灭亡。

  唐太宗在灭了突厥后继续拓土,征服吐谷浑,兵伐高昌国,攻灭薛延陀,将整个西域纳入版图,置安西都护府,唐朝对西域的经营甚至超过汉朝。西域诸国在李世民的武功威势下,无不臣服,当然他被尊为天可汗主要还是灭了突厥,取代了突厥在中亚的地位和影响力。游牧民族信奉拳头,谁的拳头又硬又狠,便听谁的,李世民无疑让他们感受到了畏惧。

辅助因素:人格魅力


  李世民曾经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李世民胸怀之宽广可容天下,能容设计他的魏徵,更能容兵败后的颉利可汗,唐朝时很多少数民族在朝为官,诸如耳熟能详的阿史那家族。

  李世民还曾极度自信地说过:“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李世民的人格魅力确实不是盖的,处理与游牧民族的关系问题是得心应手,历来对游牧民族从来只是将他们打趴下,李世民不仅将他们打趴下,还让他们从心底里臣服和认可,唐太宗时的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归属感甚至可以说是历朝历代中最高的。

  一、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做后盾;二、恩威并施的外交策略;三、清明的政治和健康的国民面貌对外族具有吸引力;四、个人魅力。


  讲突厥与唐朝的恩怨,就得从隋朝讲起,那时草原上有无数的游牧部落,突厥只是其中一个部落,这部落之前是给老大柔然打铁的,不堪压迫,起来反抗,把之前的老大柔然部落挑下马后,谁不服突厥就打谁,别的部落也就服了这个大佬,让突厥带领着各个部落。

  突厥当时的优势一是有品种优良的战马,后来唐太宗收到的贡品中,还选出十匹马来赐名。

  另一个优势是善于制造铁兵器,家里有矿,有些矿脉露出地面就能挖来炼铁,用来打造兵器非常锋利。

  突厥是游牧民族,通过狩猎掌握了打劫的技能,快速移动、协同围剿、骑射合一等技能都点上了。一般进攻时摆出三叉戟的阵型,先头部队发起第一波进攻,首领在中路,用响箭带领指挥,箭头穿着有孔的骨珠,发出尖锐的声音,射哪打哪,左右两翼逐渐像中路靠拢,最后与中路会师完成合围。

  而且突厥的作战非常灵活,能打赢就打,打不赢就撤,已经成为打劫的熟手了。一直保持对中原的进攻状态,随时出去打劫,把隋唐折腾的那叫一个酸爽。

  突厥到处打劫,一是为了打劫财物,二是分散的部落,做老大的要发号施令,带领大家一起打劫致富,不然小弟们就会跑路了。打劫中原地区,赢了的话,突厥可汗会更加强权力,输了就风险大了,其他部落的老大就会争夺这个汗位。(大家理解了这组织架构,也会理解突厥是怎么灭亡了。)

  中原地区的势力也没啥好办法,也就只有反复的对应办法。突厥实力更强时,就献上金银财宝,同时制造突厥各部落的不和。当突厥内乱或者自然灾害削弱了部落的力量时,在趁机出兵反攻。

  在唐太宗的老爸李渊在密谋反隋时,突厥的势力太强大了,已经是北方草原的霸主,占领了北边黑龙江,西边一直占到中亚地区,有着百万大军。虽然后来突厥汗国分裂成东突厥和西突厥,但势力还是非常强大。东突厥就挨着中原地带。

  中原的那些割据势力,一边反隋,一边向突厥称臣,接受突厥封号和旗帜。

  李渊的地盘正挨着突厥,这形势让他头都大了。而且李渊还接到隋炀帝的命令,让他守好边境,阻止突厥南下。这圣旨真的是为难他了,“臣妾实在做不到啊!”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势力,应对突厥的策略就是“和亲而使之”,希望能和突厥友好相处,至于要花多少钱就再说了。

  李渊也是个“忍者”,忍功夫第一。一直在太原壮大自己的势力,明面上还是隋炀帝的臣子,一直不打出反隋的旗号。但突厥这么强的势力挨着自己的地盘,实在太危险了。还出现过数万突厥骑兵包围太原,李渊还来个空城计,才忽悠突厥收兵没攻击内城。但空城计也只能用一次啊,突厥再来就保不住太原了,地盘都没了。

  李渊送信给突厥求和好,说别来打我,我去打中原的其他势力,钱财宝物可汗要多少给多少。突厥没答应,要求李渊称臣,接受突厥的封号和旗帜。李渊拿着回信,觉得太难办了,这时他还宣称是隋朝的臣子,怎么能向突厥称臣嘛,这时自己的兵马还不够强,也不敢明着反隋呢。

  这时候的李世民已经有想法了,觉得老爸太迂腐了。向突厥称臣,也就是临时的办法而已。(但他上位后就表示他和突厥没任何关系)。而且其他的势力也是这样玩的,就连隋国开国的隋文帝也接受过突厥可汗的称号,更别提现在那到处都是的反隋势力了,不少都向突厥称臣。李世民还安排人去向老爸施压,说不向突厥称臣,士兵们都要造反了,不然这仗没法打,两面受敌。

  李渊也没光听李世民的意见,直到等到另两个儿子(就是后来玄武门兵变,被李世民杀的兄弟,当时李渊的几个儿子都各自带着不少兵马。)带兵回来后,再一次商议。这时候评估过自己的军事实力后,才决定联合突厥反隋。派使者带亲笔信,信上说成功后人地归唐,钱财宝物归突厥。李渊在更换旗帜时也很小心隐蔽,只换一半,隋朝和自己势力的白旗(这白色也是占卜的说的,利于李唐。刚好突厥也是用的白旗,所以也就选了白色。)混着用,还是不敢太高调了,也没有进行突厥的受封仪式。

  突厥使者送了一千马给李渊,还带几千匹马来交易。这时候的李渊就不担心腹背受敌了,可以放心南下进攻其他势力了。后来突厥还提供了两千匹马和五百骑兵助战李渊。李渊也很满意这样的合作,突厥士兵别来太多,来太多了难控制,多些战马资源就可以了。这时还有个小插曲,李渊的使者刘文静偷偷的以李世民的名义,与突利可汗(当时突厥可汗的其中一个儿子)结为香火兄弟。

  李渊的唐军一路南下一路壮大,把另一路割据势力西秦给灭了。当时这两大势力的军队都快逼近了隋都,都接受了突厥的支持。那时候的突厥一直在玩离岸胜负手,中原的各种势力都支持,那个获胜了突厥都有好处。西秦的势力比唐还强,兵力几乎是唐的三倍。李渊都快顶不住了,结果还是运气好。西秦的老大挂了。李渊赶紧找人出使突厥,交了一大笔钱,让突厥退兵不帮助西秦。而且突厥反而出兵支持李世民,在浅水原之战打败了西秦。

  后来唐朝势力壮大了,突厥又支持别的势力进攻唐朝。就连被灭了的隋朝,突厥也支持了流亡的皇室,在内蒙古把隋炀帝的孙子立为隋王。反正是不让中原统一,中原越乱突厥收益越大。突厥这招恢复隋朝的策略,影响了中原各割据势力。那些大佬们好不容易反隋发了家,现在更不想服从突厥扶持的所谓的隋朝了。

  最后唐朝一家独大了,别的势力都没法和唐朝对抗。突厥开始亲自上阵了。突厥可汗集结三路大军攻唐,包围了太原,另两支军队直逼长安。唐朝看形势也打不过啊,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又是安排使者带着无比丰厚的条件去交易,交了一大笔钱给突厥,突厥又退兵了。

  但是每年交钱也不是办法啊,突厥一不爽就出兵,过了两年又来找茬了。这次又逼近了长安,一帮大臣说赶紧迁都吧,都准备收拾包袱了,都想赶紧离开这西北地方。还是李世民够坚定,坚持不迁都。

  打又打不过,逃跑又不行,给钱又满足不了。只能再想招了,用离间计。之前李世民的香火兄弟突利可汗,在突厥部落里一直排第二,他老爸原来排第一,死后权位轮了两遍,都是他叔坐了,还没轮到他。(这也是草原部落的权力轮换传统,谁的势力大谁就做最大的可汗。因为没有一个稳定控制结构来安排父传子。)

  李世民带着一百名骑兵,去挑战突厥颉利可汗,又与义兄弟突利可汗联络。突厥颉利可汗疑心大起,就收钱退兵了。

  又过了两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了当太子的兄弟和弟弟,逼他爸禅位给他,正式登基唐太宗。

  看到唐朝内乱,突厥又出兵包围长安。唐太宗之前准备的突厥内线发挥作用了,知道了突厥这次过来没准备什么粮草,来的都是轻骑兵,也没带攻城工具,就没准备打仗,纯粹是来抢钱的。李世民带着几个亲信就去和颉利谈判,结果谈成了,不知道是给了突厥什么优惠条件,两家还杀白马祭天,正式结盟。那位立大功的突厥内线,唐朝对外说是扣押在中原了,其实待遇非常好,赏赐了铁券,加封安国公,这是命运比较好的二五仔了。

  这次杀白马结盟让突厥退了兵,但唐太宗还是有忧患意识。霸气的大一统朝代不能容忍脑门上一直顶着一把刀,光是这样被动防御也不行啊,要主动出击。这时候唐朝也稳定了南方,有足够的粮食来支持北方的战役。北方兵强马壮,南方产粮拼命奶。整个国家都动员起来,军事学院也搞起来,重点训练军队的骑兵和射箭。

  终于机会来了,突厥开始内乱了。草原地区遇到自然灾害,人和牲畜大量死亡,颉利可汗还加税,本来突厥就是由各个部落松散地聚集在一起的,联盟本来就不稳定。现在不少部落都开始反抗突厥可汗了,其中比较厉害的是薛延陀和回纥,这两个有实力的部落打响了武装反抗突厥暴政的第一枪。

  这时突厥的两位老大和老二还怼起来了,这两叔侄互相斗,叔叔说侄子没管好地盘,让这些部落作乱,最后两叔侄还率领军队自家打起来了。侄子突利可汗带头归顺唐朝,其他的突厥部落首领也逃到唐朝来寻求保护。

  突厥的控制越来越不稳定,到处起火,到处都有反叛部落,不少部落还聚集在薛延陀下,改为效忠薛延陀。

  这时候大唐的消息非常领土,赶紧联系薛延陀,对它进行了认证,承认他是草原上唯一合法政府,给他们首领称号和旗帜,薛延陀受到鼓舞,表示要积极进取,武装保卫革命成果。这时候的突厥被南北包围了,北边是薛延陀,南边是唐朝,被两大强敌夹着,镇压薛延陀也镇压不了,颉利开始示弱了,派使者来唐朝,说要成为臣子和做太宗的女婿。

  这时候的势力格局已经变了,突厥的雪上加霜的霜来了,唐朝的军事力量更大,而且还叫上了薛延陀、回纥这几个大唐的大侄子,联合了其他部落一起攻打突厥。唐朝的军事战术也革新了,如果是防御,就在缓冲带建筑坚固的城池,可以抵抗突厥的骑兵。如果进攻就是用大兵团,用弓兵和长枪兵对付突厥的骑兵,靠人多取胜。以前打赢了战役,也没法追赶,因为速度不够,步兵长途奔袭,追上去的时候敌方已经重新集结了,反而本军疲惫不堪,战斗力减弱。所以旧战法提倡穷寇莫追。

  唐太宗的战术革新是也建立轻骑兵,在战役前期不作为主力,先保存体力,等大兵团作战胜利后敌方溃败逃跑时,轻骑兵再反攻。轻骑兵先迂回包抄敌方的大本营,从后方突破敌军防线,再穷追不舍地追击突厥首领。

  当时大将李靖(故事里哪吒的老爸的原型)带领六路大军攻打突厥,几路联军围着突厥一顿砍,一路长驱而入。突厥颉利可汗打又打不过,只好撤退,向北撤又有薛延陀的压制,只好投降。唐太宗没接受突厥的投降,(做小弟这么多年,一直被按在地上摩擦,钱财都给了不少,实在忍不了了。)下令唐军再次进攻,李靖带领一万精锐骑兵进攻,突厥的队伍被唐军一波带走,全都散了,十几万人向李靖投降,其余的投降薛延陀,或者向西逃跑。最后精锐骑兵一直追赶,颉利可汗被擒。东突厥汗国这时就灭亡了。

  这时候的唐太宗终于把他表叔兼老丈人隋炀帝杨广留给他的遗产处理了。东突厥被唐朝灭了,北部和东北部的各个部落都看清楚了形势,部落首领都亲自或者派使者到长安,向唐朝表示效忠。恭敬地献上“天可汗”的称号。唐太宗也接受了这个“天可汗”称号,这称号就代表了带光环的权威性,统一了这片区域和多个民族。这片区域也就是从这时就属于中国,唐朝开创了历史上的大帝国。(现在的某些土耳其人就别叽叽歪歪了)

  后面的区域融合还遇到不少问题,灭薛延陀,统战回纥,还有各种小冲突,有谋刺,有反叛,但都被“天可汗”一一解决了,一边统战一边分化一边军事行动。也就只有唐太宗才有这样的手段。

  后来唐朝又搞统战,灭了西突厥,但也只能通过几个侄子来控制,没法深入到每个部落中控制。到了唐朝的安史之乱,形势又有大变,也没有唐太宗这样的猛人来统治这片区域,后来北方草原也逐渐失控了。后面又到了大清才有另外的招式来解决草原部落的问题。

标签: 唐太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